旗下微信矩阵:

高考状元扎堆学金融:海投1000家公司,税后6000元?

想真正做到金字塔顶,确实比较“卷”,名校毕业、能力出众、肯吃苦,都是进入主流核心圈子的必备因素,因为金融行业更适合那些有勇气坚持的人。
2022-06-07 13:36 · 金融八卦女  铁马   
   

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了,八妹想起前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曾感慨:“清华70%到80%的高考状元都去了经济管理学院,我最想培养的学生都告诉我将来想去金融公司。”

说来也不足为奇,因为金融圈就是学霸状元们的聚集地:

“初代大魔王”王亚伟,是1989年安徽省高考状元;

高瓴资本的张磊则是当年驻马店地区文科状元;

财经网红、前海开源的杨德龙则是以市状元的身份考入了清华大学。

在金融圈新生代中,广发基金的林英睿是2004年的云南高考状元;工银瑞信的孔令兵则是2007年吉林高考理科状元;还有嘉实的王贵重,他13岁就考入北京大学(对的你没看错,就是13岁);甚至连当年“新财富门”的主人公,都是2008年四川某市的高考状元。

就读经济学相关专业的高考状元们,在求职时真的会有优势也更有钱景吗?八妹找了金融圈的几位过来人,聊了聊真相。

01、 毕业进金融圈年薪百万,是不是想多了?

小E是上海财经大学的2021年的毕业生,也是当年的市文科状元,小E回忆起自己的高考分数除了清北以外的所有学校都可以选择,为了就业更有优势所以选择了上财。

按道理“两财一贸”不愁找不到工作,但是今年二战失利后,小E发现找工作真的很难,银行、国企等都招应届生,社招需要丰富的经验或资源。

小E表示,学校推免的机会不算多,当时她那一届大概为17%,但几乎都是“神仙打架”;如果不考研直接就业,上财在老家就业市场的名号远不及工科211。

从今年2月开始,小E就一直在老家省城的某内资八大所实习,但合伙人到现在也没给她解决正式工作,以没有hc为由一直推脱,小E打算如果合伙人一直推脱下去的话,就准备公考和三战了。

小A同学毕业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他说自己当时是县里的裸分状元,高考后他没有选择985学校的历史、汉语言等文科专业,而是在老师的建议下填了这所地处上海的财经类学校。

老师说:“我前几届里考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拿上铁饭碗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这所学校近年来分数线也是“水涨船高”,考入他同专业的学生,基本都要高出当地一本线120分左右,在本省起码可以随意挑选211大学。

但就业时,小A同学却发现,学校在就业市场中的认可度很低,高中老师当年说这里毕业的学生都捧到了铁饭碗属于“幸存者偏差”。除了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认可外,基本的就业情况可以形容为:上海地区=二本、在长三角地区=三本、在其他地区=专科/会计培训机构,因为小A同学回老家找工作时,亲眼看到了他的学校被当地银行HR归为了专科。

无独有偶,毕业于南京审计大学的小C同学在找工作时也犯了难。

他当年以市文科第四名考取了这所学校。但是在找工作时小C发现,学校不是双一流也不是211、错失了很多优秀国企招聘的机会;脱离长三角后,学校的名在老家没有任何就业优势。

而且由于学校保研名额非常少,小C同学考研失利、错过秋招,一直都没有找到工作。现在已经把标准降低到在南京、苏州税前工资4500、单休即可;在老家税前3000即可,但仍然没有收到offer。

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显示,1977-2013年中国各地区900余位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学、工商管理学专业的人数位列前两位。其中,选择就读经济相关的高考状元人数最多,达到288人。

但现在,大学毕业后进入银行、券商、审计、财务等工作,98%的学生都需要在一线锻炼很多年,待遇也大幅度下降,这和过去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就业满意度的不断下降,金融与相关专业不再有优势,许多*金融机构更是不缺财经院校的学生,就业时大家才发现当年扑了空,造成了“状元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02、为“柜员“抢破头,金融机构扩招都招啥?

有媒体对比了今年银行的春招和去年银行的春招人数,发现各大银行都在扩招,例如六大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三家的春招人数均突破了6500人。

但一位资深银行人对八妹说,你仔细看看就能发现,银行、券商扩招的全是IT岗,例如中行今年的信科岗位就招了超1300个人。大行现在并不是特别青睐财经院校毕业的学生,因为“一抓一大把”,很多人可以为了一个柜员的职位抢破头。

相反,银行、券商们更青睐的是程序员,因为近年来金融系统IT发展的很快、需求也大,以前银行和券商的老IT们都已经是前浪,你看看各种券商的APP崩溃,银行的APP经常维护,他们现在真的缺人。

该人士还补充道,券商、银行的核心系统都是采购的,以前的开发只能做些边缘前端系统,或者补丁式开发,几乎没啥存在感。现在越来越需要懂业务、懂核心系统,硬软件皆知的员工,因为这些人才能“不被供应商忽悠”。

深圳某券商的研究员小玉也对八妹表示,现在相比五年前,财经类院校在券商的就业形式确实难了很多。

小玉回忆,2017年自己所在的小组里有5个实习生,大家都是东财、中南财、西南财等各个财经院校的硕士生,最后留用了4个;而今年的7个实习生一个没有留,最后还是春招筛选出了一个TOP1的计算机硕士,其他被筛掉的硕士也是一水儿的TOP4学校,而大部分财经院校的硕士在实习投递简历时就被刷掉了,小玉和同事感慨要是晚生两年就找不到工作了。

同时小玉也分析了背后的因素,进券商、基金公司这类机构无外乎会做两种工作,和股有关的或者和债有关的。做和股有关的工作,看看从2017年到现在的基金行业发展趋势就能发现,今年开始公募基金告别了高增长时代;另外从今年以来,IPO受到的监管更严格,投行业务中介费的赚取似乎也不太容易。

而和债有关的工作转折点也很明显,自2021年起,代表性产物城投债的发债速度也在降低:

可见不论做股做债,近两年都是一个转折点,金融行业快速扩张的趋势已经过去,行业也面临供给侧改革的信号,投射到就业中就是减少用人,而财经院校作为绝大多数金融行业员工的供给方,自然首当其冲被影响。这时如果再用高分“卷入”财经类院校,有可能承担行业调整的风险。

另外,小玉还认为就业市场对于财经类专业的认知有偏差,所以才导致了高考状元们一头扎进财经相关专业。但金融行业的*人才并不是学金融的,而是学数学、理工科专业乃至生物医药的。小玉听说某个新财富组招人,宁愿选学机械工程、材料学这些看似天坑的专业,也不选学金融学和经济学的,所以怪不得张坤学的是生物医学买的却是白酒。

03、“考研状元”也遇冷,金融专业还是*选吗?

除了高考状元选择了财经专业遇冷外,考研状元也遇到了“就业难题”,林雯雯在2020年初试时几乎以满分的成绩考上了某财经类院校的会计专业硕士,当时初试*、复试*的她在同学中“堪称神话”,有同学还对比过她的分数,发现她是整个地区的最高分。

但在硕士的两年间,由于疫情封校的影响,林雯雯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出去实习,找工作时也发现,会计专硕、审计专硕的学生太多了。例如林雯雯投简历的一家公司,最后的进面名单里几乎全都是专硕,从北大专硕到普通大学的专硕。

最后林雯雯手里能确定的offer是一家事务所和一家券商后台部门,这是她海投了将近1000多家公司才找到的,工资也没什么优势,都是月到手6000多元,而且比较讽刺的是,在那家事务所中当年和她一起考研失利的同学,成为了她的“顶头上司”。

所以林雯雯现在已经打算选择券商的后台工作,在金融圈“摸鱼两年、不行就撤”,因为她的副业是给各路考研学子讲授管综的习题。她研究生时为了赚零花钱,收了几个“徒弟”,现在徒弟越收越多,辅导考研、批改英语和管综的作业可以保证她每个月至少有1.5万-2万元左右的收入。

赵欣宇则即将硕士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赵欣宇说虽然自己的学校不是“港三”(“港三”即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但是从大学开始到研究生阶段,自认为还是一个比较努力的人,雅思总分8分,还拿下了ACCA、HKICPA(中国香港地区注会)、CICPA(中国内地注会,也就是平时所说的CPA)几个证书。

在四大之一的香港分部的最后一关par面(合伙人面试)时,赵欣宇被问及有什么优势,她介绍自己有CPA和ACCA,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刻苦努力人、适合事务所的工作,而合伙人则不留情面地说,今天我所有面试的人都有这些证书,你的实习经历也不多,我为什么要招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你比较努力?

所以最后赵欣宇的par面没通过,而赵欣宇投的其他内地、香港的券商也再无回应,她说非常后悔当时没做券商研究所不要钱的“小黑工”,还能多积累一些实习经验,现在找工作太打击了,也想回老家卷一卷城管岗位。

可见想真正做到金字塔顶,确实比较“卷”,名校毕业、能力出众、肯吃苦,都是进入主流核心圈子的必备因素,因为金融行业更适合那些有勇气坚持的人。

所以在高考之际,八妹要给对金融圈心向往之的小伙伴打个“预防针”,之前过多人神化了财经类专业和财经类院校。是因为近二十年间不少人吃到了财经行业的发展红利,但当时许多业务都没有形成体系,在业务探索中自然有先发优势。

当然了,虽然财经类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神话已过,但是并不妨碍其他专业和院校来带给你更精彩的人生。也不要对金融行业“谈虎色变”,毕竟在金融圈里赚一份稳定的薪水不是难事(只要你不是因为考研等因素错过校招),毕竟行业规模巨大、普通岗位特别是偏市场的岗位的需求很多,如果财经类院校的“分数性价比”合适,也依然可以选择哦~

最后,八妹想说,毕竟高考是圆心,能力才是半径,祝愿家里有考生的都得偿所愿~

(应受访者要求,文内名字皆为化名)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金融八卦女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