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逍道一
有一件“家事”正越来越成为“国事”——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养老问题已端端正正摆上台面。
这个问题,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说它有多重要都不为过。
在人们惯常的印象中,养老是各家的家事。不过,“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
不要说3亿,1亿就足以深刻影响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已然显示了一些端倪,中国18.7%的老龄化程度,已属中度老龄化。但大部分家庭并未做好准备,也缺乏完善的养老设施和服务。
庞大的人口,艰巨的形势,让解决这一问题,变得尤其紧迫。
“七普”数据呈现的,是中国距离深度老龄化的国际标准仅有一线之隔。到2045年,老龄人口占比将超过25%。
养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社会问题。
只不过几乎所有的欧美发达国家,解决这一问题都还算成功。比如在德国,65岁被视为人生刚刚开始。
WHO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未成年人(0-17岁)、青年人(18-65岁)、中年人(66-79岁)、老年人(80-99岁)和长寿老人(100岁以上)。
相信这刷新了很多中国人的三观。按照上述标准,65岁还未迈入中年阶段。所以德国人自信满满。
德国的华丽转身,用了多少年呢?133年。
1889年,“铁血首相”俾斯麦主导颁布《伤残和老年保险法》。这被视为,德国现代养老福利制度的起源。
可眼下的中国,缺的恰恰就是时间。
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太快。更快的速度,也让中国进入老龄化的时间,比欧美发达国家更短。
养老问题已让国家高度关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当中国想解决养老问题时,发现问题有点多,而且很多是中国独有的痛点,无法照搬欧美经验。
具有中国特色的,是9073养老模式。
在国内,90%的老人选择居家自我照顾,7%的老人选择社区养老,只有3%的老人享受机构养老。这与北欧等国家更流行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大相径庭。
而且“七普”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规模仅为2.62人,家庭户人口三人及以上比例,较“六普”陡降。
过去那种大家庭,养老还能依靠代际传递、亲族协力、相邻互济来解决。但如今家庭变小,独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在变老,实在重负累累,难以周全。
这还只是有待解决的诸多养老问题中的一个。
随着中国飞速的城市化,大量年轻人涌入大城市寻找机会,他们在县城或农村的父母就成为空巢老人。
第四次中国城乡老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空巢老人已突破1亿。据全国老龄办统计,未来我国将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家庭出现空巢现象。
买药、修理家用电器这种对年轻人来说不是事的事,都能难倒很多空巢老人。再考虑一下空巢老人的数量,这又是一个压力山大的问题。
城市养老问题多,农村养老就更难了。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乡村60岁、65岁老人比例分别为23.81%、17.22%。这同样是一个数量庞大、不容忽视的老年群体。但是他们,之前很少“被关注”,“被看见”。
而且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方方面面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要求。养老不仅是活着,更是让人优雅地老去。这需要提升老人精神健康水平,以对抗普遍性孤独的状况。
当中国想解决上述种种问题时,又发现国内养老队伍缺口巨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存在1500万的护理员缺口。而且护理员是一个专业性要求极高的职位,其工资待遇却出现倒挂。
2020年上海养老护理员税后月收入仅4985元,甚至远远低于上海平均工资水平。
说一千道一万,养老问题确实特殊,它涉及老人日常起居、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对应着社保、医疗、社区、养老院、护工以及老人的子女等多方环节。
解决如此庞杂又复杂的问题,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可取,各个击破又来不及。
眼下,急需一个更系统的解决方案。
幸运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解决养老问题多了一个帮手。
那就是眼下如火如荼推进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与服务的不断升级。
毫无疑问,科技对解决养老问题,藏着洪荒之力。
那些进入老龄化的欧美发达国家,没一个国家错过了科技的力量。
芬兰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搭建了包括感知层、网关层和云层一共3层的全方位养老监测框架,涵盖了老人居家、出行、购物等各个方面,通过为老人配置体域网设备或在固定场所配置监测设备,让老人“浸入”在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网中。
瑞士的方案是让养老服务上云。为每位老年人建立“云”账号,将与老人相关的所有信息都存入“云”中,这些数据帮助医生快速、全面地了解老人的信息,提高就医效率。
在荷兰,机器人“卓拉”装有多种传感器,能模拟人的动作和表情,通过眨眼、点头、摇头等简单肢体语言与老人互动,帮助老人战胜孤独。还能带着老人做轻微的运动。
德国则充分发挥本国精密制造的研发优势,将传统用于汽车、工业领域的毫米波雷达传感器产品应用于养老监测。
总部位于慕尼黑的英飞凌科技毫米波雷达可以不依靠可穿戴设备和摄像头就能实现养老监测,并给出一些专业医疗建议。
近几年,中国从高层到民间多次强调数字化、智能化对社会与行业的助力。对于养老问题,国家同样想到了科技这一重要帮手。
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
2017年3月6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升老年用品科技含量。加强对老年用品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支持推动老年用品产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其中提出的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技术创新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动力和战略支撑,全面提升国民经济产业体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务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撑力度,加强老年辅助技术研发和应用”。
202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
……
不过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养老问题,又面临上面说过的那个近乎无解的问题——养老问题头绪众多,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可取,各个击破又来不及。
所以必须精准找到众多问题中的底层问题,也就是元问题。只有解决了元问题,才能逐渐理顺后续其它问题。
对此,除了全国各地政府的积极探索之外,一些科技企业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腾讯想到的是“隐形护理员”。
其实无论是9073模式中的哪种,想高质量养老,前提是老人不出问题。老人一出问题,往往是大问题。
比如,老人日常起居很大的问题,其实是跌倒。
普通人一般都不会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它太细节了。我们可能更在乎养老社区的硬件如何,老人一日三餐吃的如何,智能设备如何穿戴等等。
WHO报告显示:
跌倒已成为造成老年人伤害的“罪魁祸首”,全球每年有30余万人死于摔倒,其中一半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64亿,每年有4000万老人至少跌倒一次,其中,每一万人中就有8位因摔倒而过早死亡,有40%-70%的老年人因为摔伤需要就医。
无人救助,往往是更大的困境。有调查发现,急诊室收治的跌倒老人中,有20%的人在被发现的时候,已经躺在地上一个多小时了。而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我国空巢老人人数突破1亿,其中失能失智的不在少数。
大家都知道跌倒很致命,防止跌倒的办法也很简单——找人看着,也就是看护员。
但问题又来了,市场估计国内需要1000-1500万看护员,而据民政部数据,2020年我国仅有50余万名养老护理员。
守护老年人安全,才是养老的元问题之一,也是腾讯思考技术解决方案的起点。
腾讯依托内部AI、物联网等优势技术,通过志愿者“试摔员”反复训练老人跌倒场景的视频AI算法,打造具有跌倒检测、火灾检测等多个功能的安全守护系统。这就是“隐形护理员”。
你可能担心隐形护理员到底有没有用,毕竟大家之前都习惯找个真人看护自家老人。
3年前,“隐形护理员”机构版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成功落地,经过技术不断迭代,如今AI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0%以上。
“隐形护理员”在养老院成功小试牛刀,让腾讯银发科技实验室对9073模式中的“90”(90%居家养老)有了更多把握。
7月19日,“隐形护理员”居家版正式上线,腾讯将联合深圳市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优先向超过1000户高龄、空巢、独居且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家庭展开捐赠,让这部分困难的老人能够在意外发生时得到及时的救助。
面向居家场景的特殊要求,“隐形护理员”进行了产品功能的升级。
首先,开发了“呼救词检测”功能,当老年人在视频盲区或有隐私保护需求的场景(如卧室、洗 手间等)发生意外跌倒而无法活动时,“隐形护理员”可以通过捕捉老年人说出的“呼救词”触发警报;
其次,“隐形护理员”居家版还特别设计了双向语音,让老年人可以与亲属进行语音对话,提升沟通效率;未来还将与社区服务打通,为老人群体提供多样化的助老服务。
“隐形护理员”只是努力方向之一,除此之外,腾讯想的是怎样更全面地守护老人的安全。
针对老人的听障问题,腾讯银发科技实验室开展了一系列听障关爱行动,他们联合腾讯天籁实验室等合作伙伴,共同发起了关爱银发听力障碍人群的“天籁银发关爱基金”,用音频AI技术赋能国产听力辅助设备,同时开发线上公益测听和康复工具,开展老年人听力障碍筛查、预防和康复行动。
如今,*批带着AI技术的助听器即将面世,并面向重庆和韶关的贫困老人进行试点公益赠送,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和世界沟通的机会。
国家的重视、地方的贯彻、企业的参与、科技的助力,让中国在解决养老问题的探索上更进一步。
中国在科技养老领域对欧美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弯道超车,被《人民日报》评价为“释放科技+养老乘数效应”;被《光明日报》评价为“科技赋能,养老变享老”。
不过疫情还是暴露了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那就是数字化如何对老人更加友好。
为了防疫需要,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控封和居家的情况。特殊情况下,还得进入抢菜模式。
毫无疑问,这对老人非常不友好。暂且不说老年人中智能机的普及率低,单单论手速,就要完败中青年。
同样由于对智能设备的熟悉度不够,老人做核酸调个二维码、输入信息都很困难。
著名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专家曾光在近期的一次公开演讲中说,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慢性病的死亡率增加了20%,其中糖尿病死亡率增加了80%。而慢性病、糖尿病发生很多的人群就是老年人群体。
缺食少药、信息壁垒,智能时代下的窘迫,提醒着我们必须让老人跟我们一起搭上技术的快车,而不是把他们遗落在数字鸿沟里。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曾琦认为:要抓住“养老服务”这个核心,在智慧产品和服务中,体现适老化和人文性。
幸运的是,我们再次看到了腾讯在适老和助老领域的创新。
既然老人用手机扫码有困难,有没有其他办法?
腾讯联合微信支付和腾讯微卡,以“互联网+物联网”双管齐下,推出智能化养老助餐“刷脸”技术。通过设备进行身份验证,就能实现社会订餐,还能提供营养建议服务。
只有老人才能切身了解老人的需求和痛点,之前的问题是,市场上那些天花乱坠的养老技术和服务,都是由年轻人研发和提供的。
因此,科技公司和技术研发人员对老人的代入、极其重要。
“科技守护”是方法论,“与老同行”是初心与愿景。
“与老同行”需要的是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理解和共情。此前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照顾老人的经验都还不像照顾儿童那样丰富。
随着银发科技的出现与深入,需要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的改变、心态情绪的起伏、生活习惯的认知,都需要我们深入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场景细节中,做“深度代入”的换位思考,才能让“与老同行”成为可能。
这不是一句口号,事实已经贯穿腾讯银发科技的研发过程。比如“隐形护理员”90%以上的精准识别,背后其实是无数次真人试摔。
“隐形护理员”是一个AI,AI研发是需要数据的,但老年人摔倒的数据样本特别少,又不可能让老人真摔。没有数据,就意味着无法继续研发。实验室研发人员商量,只能亲身模仿老年人在不同姿态下的跌倒,才沉淀了构建AI算法需要的*批数据样本。
为提高AI精准度,接下来需要这些年轻的研发人员模拟各种角度和姿态的摔倒,还要以不同的速度和时长。总之就是正向摔、侧向摔、仰面摔、甚至各种花式摔倒,把每个角度都摔了个遍。摔了上万次,终于提高了这款产品的准确率。
科技向善的初心,与老同行的共情,让“隐形护理员”在解决养老元问题上更进一步。
这些努力,也正在让产品适老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数字包容。而从产品适老到数字包容,正切合了未来银发科技发展的大趋势。
十年的积累,科技隐约摸到了老人的困难,不完全来自产品操作,更是因为与他们理想的数字晚年的差距。
数字包容,适老、助老、敬老缺一不可。上面那些案例,无一不是数字包容的体现。
银发科技的另一个趋势是从碎片化管理到整体性服务。这目前是全球各大科技公司正在攻克的难题。
比如德国英飞凌科技引以为傲的传感器优势。可随着应用功能多样化,单一传感器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这就需要将不同的传感器融合到一起设计出具有先进功能的产品。
中国之前智慧养老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信息数据很难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因此不能实现多元化的服务对接,智慧养老能够探索的功能和场景受到限制。
但这恰恰是腾讯的优势,腾讯强项就是连接。让已有的技术更好的触达和服务用户,将不同应用场景整合,形成更大的生态。
比如腾讯让物联网设备与AI技术融合搭建的养老社区管理系统。纵向上,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之间信息完全打通;横向上,利用平台优势,协调医疗资源,提供上门服务。
这是一个整体性的解决方案。
银发科技的一个发展趋势是从单项养老到全生命周期关怀。
希冀顺应甚至引领这个趋势,需要解决跳出科技看科技。因为无论是养老,还是全生命周期关怀养老,与其说是技术问题,不如说是一个人文问题。
就像腾讯银发科技的种种创新突破,不仅是“科技守护”,更在于“与老同行”。
一切科技都是为了人更好的生活,它需要温度,朝着善的方向。
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有一句经典名言,“我似乎觉得,为我们所经历过的那种紧张而富有戏剧性的惊诧的生活做见证,是我应尽的一种义务。”
可仅仅见证显然不够,因为科技向善,本就是一场没有止境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