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做过很多期关于产业集群,还有城市和产业带的内容。我一直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在我看来,我国的经济和繁荣,与这些「小地方」是分不开的。
这里说的「小」,并非x线城市的分类。这些地方既可能是县城,也可能是城市折叠带——总之,它一般不在城市的中心,即使身处北上广,也远离CBD——这些地方就像在钢铁森林夹缝中生存的野草,有一种特别的生命力。
所以我一直希望如果有机会,能拿着相机去这些地方走一趟,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些产业集群,记录一下当地的生活。
没想到最近有部纪录片《这货哪来的》干了类似的事情。这部纪录片以淘宝的小卖家为主,呈现了许多电商买卖背后的故事
所以这期内容,我想借着这个纪录片聊一聊,为什么说这些小地方,才是电商*的功臣。
01 我们以江苏省的灌云县为例。
如果你曾经在淘宝上买过情趣内衣,那么这件衣服大概率生产于灌云。而如果你买过一件其中的爆款,那么这个款式则很有可能是出自一个叫雷丛瑞的人之手。
灌云县现在被誉为「情趣之都」,掌握着全国60%的情趣内衣制造。在淘宝上,有一半的情趣内衣产品来自这个县城,他们的产品甚至远销国外,为全世界男男女女的生活增添着一份「情趣」。
这个行业也为灌云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情趣内衣年销售额达到30亿元,相关产业则带动了超过2万人就业。而这些都与纪录片里,午夜魅力制衣有限公司的老板雷丛瑞有关。
在2006年,灌云还是江苏省 11 个重点脱贫攻坚县之一,此时的雷丛瑞还只是一个高中生。
但是在这一年,誓要与eBay一分高下的淘宝祭出了免费开店的政策。这个政策吸引了雷丛瑞在网上开店,成为了国内算是最早接触电商的人之一。
早年的淘宝店生态和现在可以说区别很大,除了一些品牌商家,大部分个人卖家的店就像杂货铺,什么都卖,雷丛瑞自然也是如此。买家要啥,就去找渠道进货,赚的就是中间的差价,其中就包括情趣内衣。
2008年后,雷丛瑞在自己短暂的电商生涯里,敏锐地意识到情趣内衣的利润是*的,于是在母亲的支持下,开始专门做起了情趣内衣的生意。
刚开始做情趣内衣时,雷丛瑞始终扮演的还是中间商的角色,从广东进货,再在自己的店铺出售。全职经营之后,就开始思考自己设计、制造情趣内衣。
因为母亲之前就是做女装的,对于这方面生意有着一定经验,加之江浙一带历来纺织业发达,雷丛瑞很快就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厂房,根据母亲的建议,取名叫午夜魅力。
午夜是因为经常加班到12点才吃饭,魅力则是因为从事的是情趣内衣行业。
雷丛瑞的成功让灌云县的其他人也看到了商机,于是在他的带领下,包括亲戚在内的许多家庭都开起了情趣内衣商店。一个个家庭作坊,最终形成了一个覆盖上下游的产业集群。
到了2017年,灌云就已经承包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情趣内衣,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企业都飞速增长,按当地人口来算,几乎每50个人里就有一个从事情趣行业。
情趣内衣,已经成为灌云的支柱产业之一。
雷丛瑞当年抓住的机会,不仅让自己翻身致富,还让家乡跟着一起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实际上,在我国,像这样的产业集群故事还有很多。包括我过去内容提过的南通的床上用品、丹阳的眼镜产业、晋江鞋都等等等等。
甚至连发展路径都大差不差。*批吃螃蟹的人抓住机会赚到*桶金,开设工厂进入产业链,带动乡亲一起发展,整个地区开始触及产业上下游,最后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那么,在我国像这样的产业集群有多少个呢?根据中智智库统计,一共有783个。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逛淘宝,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许多品类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因为在这些商品背后,就是一个个灌云县的发展,一个个雷丛瑞的故事。
02 那么,为什么是这些地方,撑起了整个电商行业呢?
我们继续以雷丛瑞为例。
电商的出现,最初让雷丛瑞获悉了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传统商业模式的年代,当然也有线下情趣用品店存在,但都相当隐蔽,很多人甚至没有勇气进去。在网上的顾忌就少了许多。
其次,随着淘宝这类电商平台的发展逐渐成熟,让更多的店铺不再只是做低买高卖的中间商生意,而是聚焦到某一个品类上。
要么作为生产商可以压低成本,要么作为设计者可以赋予产品附加价值。比如在纪录片中雷丛瑞既可以开厂生产产品,也可以承接其他设计师的订单,实现了经济学上的分工。
最后,过去的产业集群其实始终面临一个渠道问题,产业集群的出现与渠道发展其实是相生相伴的。
在物流还不发达的年代,A地生产的货卖不到B地去,或者说成本极高。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购买的很多商品,都是本地生产的原因。
物流的进步,让在一个地方生产同一种商品,并且销往全国各地成为了可能,于是许多地方的产业变得越来越成熟、精细,最终成为当地的特色。
而电商进一步加强了这个生态。一方面,这些「小地方」生产成本较低,不仅满足电商多样化产品的需求,并且价格还不高。另一方面,电商海量的用户又为这些地方提供了稳定的客源,让当地工厂乃至家庭作坊有了新的选择,而不只是只有代工一条路可走。
说到底就是,货物,通过淘宝这样的电商平台,连接了买家与卖家。
2004年,就在淘宝诞生一年后,美国《连线》杂志的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基于互联网提出了长尾理论:即大部分人的多数需求会集中在头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爆款或者流行。而一些个性化的少量需求,则形成了一条很长的尾巴。虽然这些需求很少,但是因为数量很大,导致这些非流行的市场加起来甚至比头部还要大。
简单来说就是,喜欢红色衣服的人有49%,因此红色衣服是*的头部,剩下喜欢蓝色、绿色、黄色等颜色的人,可能只有10%、5%、1%……越来越少,但是它们加起来却有51%,甚至比喜欢红色衣服的人还多。
这个理论的基础其实就在于「无限货架」。在传统商业里,受制于物理空间,货架的位置是稀缺的,所以只能在货架上摆上卖的*的爆款产品,一些个性化需求往往会被忽略。但是电商平台的出现,让货架变成了无限的,即使是小众的需求也能创造出市场,并且得以被满足。
纪录片开头讲述的伊哥卖手机壳的故事,就是很好的案例。
华强北每天都会生产大量的手机壳,但因为爆款是不可测并且容易过时的,所以许多曾经的高价手机壳最后就成了积压的库存。
这时候伊哥就会用极低的价格收下这些尾货,和自己的团队一起存放在城中村的库房里。再通过电商或者线下摆摊这些方式,把尾货出手掉。
这些尾货,实际上就是长尾。
对于一些大的生产商和门店来说,爆款才是他们的核心,所以不仅更新频率要快,还要防止对手的抄袭。
而那些淘汰掉的手机壳是不是真的没人要了呢?并不是。实际上,不是每个人都追求爆款。现在很多人用手机壳,都会根据自己的穿着甚至心情去更换,因此手机壳便宜最重要。
这些尾单,最终经过伊哥团队的「拯救」,以极低,甚至以盲盒这样的形式,到了消费者的手中。吃掉长尾的,往往就是伊哥这样的团队。
03 电商带来的长尾效应,不仅仅是让伊哥这样的商家获利,其实也让消费者的一些特殊需求得以被满足。
纪录片第二集里,云南富源县的毛哥一家,经营着一家专为卡车定制化床垫的工厂。
对经常跑长途,卡车相当于第二个家的卡车司机们来讲,能在卡车上睡得舒服自然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一个柔软、舒适的床垫,其实是一个经常容易被忽略的需求。
很显然,对于专门制作床垫的大品牌来讲,卡车卧铺这个市场实在是太小了,不值得他们为此生产专门的床垫。同时全国那么多卡车司机,开的卡车型号不同,卧铺的形状不一样,自己的需求也有区别,这些零散的需求,也是阻碍许多厂商进行标准化生产的主因。
用毛哥的话来说,设计师也没跑过卡车,自然不会考虑那么多。而毛哥则通过一个型号一个型号的测量,最终积累了上百个卡车卧铺的图案。卡车司机只需要在淘宝上沟通下单,毛哥就可以开着卡车将床垫送过去。
可以试想一下,这样的生意,在过去是很难成立的。床垫普遍是标准化产品,卡车司机如果想要一个舒适的床垫,只能选择去买一个和自己的卧铺大体相符的凑合一下。
而且卡车司机们天南地北,本地厂商更不大可能做这样的生意。只为一个地区做定制化服务的话,成本怎么想也是控制不住的。
正是因为有了电商平台,才能把需求集中在一起。即使富源县本身并不生产卡车,也不是床垫的产业集群,依然能诞生毛哥这样的生意。
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总结下为什么小地方是电商*的功臣了。
我在之前的内容里提到过,餐饮行业有个现象是大城市做小生意,小城市做大生意。大城市的商业模式主要是给房东打工,因此孵化出的品牌往往是高溢价。而小城市因为成本低廉,相反容易走出去做成连锁品牌。
电商之所以繁荣,因素当然有很多,但我觉得核心就是两点:*你需要有足够多的商品。不然即使货架是无限的,商品太少也没有意义。第二也要有多样化的消费群体,这些需求才能和商品相匹配。
所以这个现象放在电商上也同样如此。大的品牌方通常更愿意销售需求比较集中的标准化产品,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消费,未必只是去消费在这些品牌上。
当你想要买一件情趣内衣,只会买维秘吗?当你想要一个手机壳,想要一个定制化的卡车床垫,想要一套餐具,一件床上四件套,都会去买大品牌吗?
比如我去买发夹,我实在很难想出发夹有什么品牌。放过去就只能在夜市、地摊上买。而这种细碎,却又广泛的需求,汇聚到电商平台上,才能让一门生意成立,做到十几块钱还能包邮。
事实上,我们多数时候的消费,尤其是个性化的消费,都是由小地方带给我们的。
今天淘宝上的众多商品,除了那些叫得出名字的大品牌外,更多的是来自这些小地方的商品。同时,也是这些地方,消化了一个个订单。如果电商上只有大品牌,淘宝就永远不会这么丰富。
04 在《这货哪来的》这部纪录片里,总共讲述了18个淘宝店主的故事,基本都不是大的品牌,也没有复杂的商业故事。
更多的,其实是一个个店铺背后,普通人的生活。而像这样的生活,在淘宝这种电商平台背后,其实有着千千万万个。在这个复杂的生态里,这些故事其实每天都在发生。
有人下单,有人生产,我们也时常在这两个身份中互相转换。
正因为我们通过货物,才在天南地北有了交集。当看到这些货物背后的人时,才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每个人都在这个生态里,用自己的方式活着。
最后一首聂鲁达的诗,《万物颂歌》送给大家:
我疯狂地迷恋着,
世间万物。
我喜欢钳子和剪刀。
我喜欢杯子、戒指和碗。
当然,更不用说帽子了……
……
哦,一去不复返的万物之河!
没有人能说,
我喜爱的只是鱼,
或是丛林与田野里的植物……
并非如此,
万物协力,向我吐露所有的故事。
不仅它们轻柔抚摸我,
或是我的手轻轻抚摸它们,
而且,它们这般亲密,
已成为我存在的一部分,
它们与我同在,
鲜活了我一半的生命,
也消散了我一半的死亡。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IC实验室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