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全国十大热门迁入地,广东占四席

从2月8日至3月19日,广州一直是全国热门迁入地首位,也是热门迁出地,全国有接近3%的人口流动(包含迁入和迁出)发生在广州。
2023-03-28 07:59 · 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  陈熊海   
   

近段时间,在众多餐饮、文旅场景里,热闹的消费场景显示了经济活力的快速复苏,多个城市的人流活跃度明显提升。

人口流动数据是直接的体现。

全国十大热门迁入地,广东占四席

来源:百度迁徙大数据

近一个月内(2月20日至3月20日),在全国热门迁入地排行榜,有10个城市出现次数最多,分别是广州市、北京市、深圳市、上海市、成都市、东莞市、佛山市、杭州市、西安市、苏州市。

从占比来看,这些城市的日人口流动,占全国每日人口总流动的1/5左右。

其中,广州连续40日成为全国热门迁入地。北京出现在全国热门迁入地的第二名次数最多,共22次。

一、人都从哪儿来?

根据百度迁徙大数据,时代周报记者统计发现,从2月8日至3月19日,广州一直是全国热门迁入地首位,也是热门迁出地,全国有接近3%的人口流动(包含迁入和迁出)发生在广州。

也就是说,广州是过去一个月中国人口流动最频繁的城市。

全国十大热门迁入地,广东占四席

近一个月,全国热门迁入地排行榜上的变化 制图:陈熊海

接下来霸榜的城市,则是北京和深圳。

近一个月内,北京有22次出现在热门迁入地城市榜单第二名,1次出现在*名,6次出现在热门迁出地城市榜单第二名。深圳正好相反,22次出现在热门迁出地城市榜单第二名,6次出现在全国热门迁入地榜单第二名。

一线城市既有门户效应,又是经济中心,占据榜单前几名并不奇怪。而成都,则是除北上广深外,上榜热门迁入、迁出地最多的省会城市。它曾是3月10日全国热门迁入地城市第二名,在迁入地、迁出地榜单第三名中,成都分别出现了3次和4次。

霸榜的地级市,则是东莞和佛山,例如东莞分别有25天和29天在全国热门迁入地、迁出地上的排位高于杭州。整体而言,大多数时间东莞和佛山的排名位次高于苏州、杭州这样的长三角城市。

要解释这一现象,需要了解这些城市的人都从哪儿来。

全国热门迁入地、迁出地出现过的11个城市里,占比较高的来源地均是它们的相邻城市。

以广州为例,来自佛山、东莞、深圳的人,占迁入人员近一半。其中,来自佛山的人最多,占比近三成。同样,迁入佛山的人员中,来自广州的比例也接近一半。不难看出,“广佛同城”进程下,两地日常互动频繁。

全国十大热门迁入地,广东占四席

迁入广州来源地的前4个城市 来源:百度迁徙大数据

迁入深圳的人,有近三成来自东莞,广州占比约一成。而在迁入东莞的人中,深圳以超过40%的占比位居*。由此可见,深圳和东莞互动同样明显。

也就是说,东莞和佛山有约一半的迁入人员,分别来自广州和深圳。这两个一线城市,为它们成为霸榜的地级市提供了助力。

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紧密度相对低。

上海和苏州互为迁入来源地的首位,但两地间的人口流动比例弱于广州和佛莞、东莞和广深。杭州与周边城市的情况,也同样如此。

全国十大热门迁入地,广东占四席

迁入上海来源地 图源:百度迁徙大数据

中规院深圳分院和上海城规院的数据也可以印证这一观点:作为深圳都市圈,深莞惠三市每日城际出行量超百万人次,跨城通勤总量达60万人次级。而上海都市圈各城市间通勤人口总数超过30万,即便是其中通勤人数最多的上海-苏州,跨城通勤量也仅有约12万人。

二、“人多”之后呢?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研究员宋丁看来,实现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周边城市居民能够更方便地到大城市消费、旅游以及参与文化活动,是近期消费、文旅、交通这样的“烟火气”形成的重要原因。

这也和大多数人的感受相符。

时代周报记者在广东广州、深圳、东莞、佛山多地采访发现,夜间经济异常火爆,和半年前相比,不少区域的摆摊数量增加了2~3倍。

“人多”,也是经济逐步回暖的信号。

“和制造业相比,更能吸纳人口还是服务业。”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尤其是会展、专业市场、生活服务等,与消费相关的部门也是就业岗位较多的行业。报复性消费、会展、出游、休闲等的叠加效应,或许是近期大城市人多的重要原因。

但是,近期的旺人气还没完全恢复至2019年。

以地铁客流强度为例。2019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广州地铁客流强度超过了2万人次/公里。而在今年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即2月24日,广州地铁客流强度为1.66万人次/公里,是4年前同期的80%左右。

深圳的情况也是如此。2020年至2022年,深圳地铁的运营里程从303.4公里增加至547.4公里,因此,深圳地铁今年以来的日均客流量高于2019年。但若以客流强度衡量,同为当年的3月*个星期五,2023年3月3日与2019年3月1日相比,低了近20%。

公共交通之外,与“人多”现象直接相关的文旅消费产业,也能大致反映出这一情况。

2023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同比增长23.1%。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增长30%。但这两项指标低于2019年的4.15亿人次和5139亿元。

因此可以看出,经济复苏是一项尚在持续中的过程,仍有进一步复苏的潜力。

宋丁认为,“人多”的规模效应将越来越显现,“无论是市场,还是政策制定者,都要抓住这一机会,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