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最北985,哈工大跑出硬科技创业军团

在哈工大,“八百壮士”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的缔造者,是校训的践行者,也是哈工大发展的力量源泉。
2023-10-27 10:32 · 动脉橙果局  沈宇婷   
   

2023年4月,深圳核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华泰联合证券签署上市协议,正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启动A股IPO进程。

这家公司为人熟知的是,做出了全球最小最轻人工心脏。其创始人余顺周,正是来自于中国最北端的985高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他不仅在哈工大机械工程专业读到博士,目前还在哈工大深圳校区担任兼职教授。

其实余顺周创业只是哈工大成果转化的缩影。除了医疗外,哈工大大还在缔造创业军团:思哲睿创始人杜志江、李群自动化联合创始人兼董事长石金博、弓叶科技创始人及CEO莫卓亚、乐聚机器人创始人冷晓琨、博为医疗创始人靳海洋、Pico创始人周宏伟、时空道宇总经理兼首席科学家王洋、银河航天董事长兼创始人徐鸣……

从机器人到VR、商业航天,都活跃着一个个哈工大人的身影。

#01

硬核高校

1920年,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成立,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

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两所样板大学之一。当时的哈工大从头到脚参照苏联*的高校鲍曼技术大学进行建设,全国每年都会从各大学抽调150位理工科老师进入哈工大,在苏联教授的帮助下进行研究深造。

在中苏关系遇冷期间,哈工大一直处在全国理工类大学的轴心位置,几乎所有工科专业的早期发展。哈工大也被成为国内高校“工科之母”。

目前,哈工大拥有多个世界排名前1%甚至前千分之一的学科,如工程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其仪器与科学更是位列世界*。多年来,哈工大为国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工业精英,其中包括113位两院院士、450余位航天国防总部工作者。

作为一所工科院校,哈尔滨工业一直聚焦高精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部新体制雷达、*颗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

“硬核”成为哈工大最精确的定位。

#02

创业军团的底层逻辑

依靠自身独具特色的学科优势,哈工大在机器人、AI和元宇宙等领域成为投资人眼中的“香饽饽”。

上海一家VC机构的投资人直言:“哈工大在国内机器人领域的研究水平处于前列,很多学生的项目都是投资机构关注对象。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实验室有人创业,便会带动更多人出来。目前,我们已经投资了一对哈工大师兄弟。”

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市场对哈工大创新力的渴望,但这些创新力是如何得到释放的?哈工大缔造创业军团的几大关键因素是什么?动脉橙果局总结出以下三点,供读者参考。

其一,在于对知识产权的重视,这意味,学校能及时保护成果,并快速推进转化高价值专利。

哈工大提供的一组专利数据便是很好的印证:2020年,哈工大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近9000件,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专利转化1000余件,同样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

哈工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哈工大的知识产权工作由注重增量的高速度发展向注重存量的高质量增长转变。

自2016年起,哈工大开展了系列知识产权管理改革:取消对专利申请的全额资助,改为“申请资助+托管补偿+收益分配”的全生命周期激励;实施的“高质量专利培育计划”通过综合检索分析对技术方案进行申请前评估和技术拆分、布局后分级分类管理,并分类制定转化策略。

其二,为教授创业“留有余地”,搭建成果转化孵化体系。

2023年6月1日,上交所科创板官网披露,国产手术机器人独角兽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哲睿”),通过上市委会议,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拟募资20.29亿元。

这一家教授创业跑出来的IPO。创始人杜志江是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一致行动人中的闫志远、王伟东以及董为,则分别是哈工大机电工程学院的助理研究员、副教授、教授。

其中,杜志江和闫志远,从公司成立伊始就掌握着管理实权,分别是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2022年9月,杜志江和闫志远分别与哈工大签署《离岗创业协议》,截至期限为2025年9月。

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2020〕第十七条,经学校批准,科技成果完成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经学校批准离岗创业3年,离岗创业期间在学校保留人事关系。

离岗期满,教授们可以选择返回原单位,也可以选择结束原单位的劳动关系并继续创业。这意味着,教授们进,可安心成为创业者,退,可回校继续做研究。

如果说,《离岗协议》是给教授们自由,那么搭建产学研模式则是给教授们资源。

1999年12月,依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目前哈工大科技园建立了一个有创业资本、专业咨询机构、技术创新机构、中介和商务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整合产业资源,从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融资担保、培训、场地等一系列环节,为在孵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创业服务,以无偿资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对在孵企业和项目进行扶持,目前累计金额已近1500万元,已成为具有哈工大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孵化基地。

据了解,哈工大科技园仅2021年就入园孵化企业31家、创新创业项目66项,提供扶持资金394万元。

其三,在于“教授+学生”创业尝试,缔造独角兽。

截至目前,哈工大系企业中速腾聚创、李群自动化已经跻身独角兽行列。这两家企业的独特之处是教授与学生的创业模式。

其中速腾聚创首席科学家朱晓蕊曾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导。公司创始人、CEO邱纯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博士后,主攻机器人导航与控制,也是朱晓蕊*个博士生。

创立速腾聚创之初,孵化过大疆科技的朱晓蕊轻松地为速腾聚创拉来了天使轮和A轮的投资方,并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邱纯鑫曾透露,导师朱晓蕊手上的两条研究线,一个做了大疆无人机的飞控系统,一个是做无人车的雷达,最后发展成速腾聚创。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李群自动化上,创始人石金博在哈工大攻读自动化专业期间,结识了时任哈工大客座教授的李泽湘,并考取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博士,师从李泽湘。期间,她受到李泽湘鼓舞,在2011年与另外五个小伙伴创立了工业机器人公司李群自动化。

众所周知,中国科技创业环境的一大痛点,就是产、学、研、用的脱节,懂学术的不懂产业,懂产业的没有资金,有资金的不懂需求。而像朱晓蕊和李泽湘这样拥有丰富的学术、产业经验的教授,就是将学术界、产业界、投资界联结起来的关键节点。

#03

严谨的、向上的力量

20世纪50年代,800多位热血青年,平均年龄只有27.5岁,从四面八方会聚到哈工大。当时的哈工大教学楼破旧,因仅有的交通工具是马拉板车而得名“马路大学”。

他们创办新专业、编译新教材,白手起家,边学边教,被时任校长李昌形象地称为“八百壮士”。

在“”八百壮士的努力下,哈工大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创办了24个新专业,成为国内各工科院校兴办新专业的策源地。新专业的建立,为当时快速发展的国家工业化建设解了燃眉之急。哈工大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率先实行了五年学制,学生毕业后授予“工程师”称号。这使得哈工大以“工程师的摇篮”享誉全国。

在哈工大,“八百壮士”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校训的缔造者,是校训的践行者,也是哈工大发展的力量源泉。

如今,“八百壮士”已经成为哈工大人的习惯。于学术探索,于创新转化,它都是哈工大人DNA中那段代表严谨的、向上的基因。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动脉橙果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