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2024春节档:一部电影人转型实录

二十多年过去了,内地电影从艺术品,演变成商品,又进化到了产品。风光起落的背后,是无数人理想破碎的声音。
2024-02-18 12:55 · DoNews  萧萧   
   

今年的春节档可谓在争议中一路高歌猛进,且格外“热闹”。

撤档撤了四部,成了撤档最多的一届;

薛之谦“屏摄”话题爆了,占据了节日后几天各大媒体的版面头条;

票房纪录也爆了, 2024年春节档(2.10—2.17)票房最终定格在80.23亿,刷新了2021年78.42亿元的纪录。

早在档期开始前,春节档就面临了不少争议,甚至还有自媒体大号发出了“全军覆没”的预言,理由是清一色轻喜剧、热衷明星炒作、重流量不重质量……像《流浪地球》系列那样慢工出细活的作品,一部都没有。

不过市场表现很快就将预言证伪了。尽管的确没出现50亿+的超级大片,但整体却并不差。票务平台对表现*的《热辣滚烫》《飞驰人生2》分别给出了40亿+、30亿+的预测,连《熊出没》系列都首次迈进了20亿大关,《第二十条》紧随其后,总票房预测也接近20亿元。

众所周知,影视行业遵循一九法则,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可令人欣喜的是,就票房分布,24年无疑是最均匀的一届春节档,还将总量一块抬了上去。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晚上21点,2024年春节档(2.10-2.17)新片总票房突破80.23亿,超过了历史最高的2021年春节档票房78.42亿,刷新了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的新纪录;档期内总观影人次1.63亿,总场次393.7万场,双双刷新了历史*成绩,创下中国影史春节档总观影人次新高和总场次新高。

其中,今年春节档票房前四名分别为《热辣滚烫》(票房27.15亿)《飞驰人生2》(票房23.95亿)《熊出没·逆转时空》(票房13.89亿)和《第二十条》(票房13.34)。一路高扬的数据,在寒冬中给了影视行业些许安慰。

看来,经过多年的努力与试错后,创作者们渐渐摸准了春节档的传播密码,将电影这门在当下环境里显得有些过时的艺术做了改进,终于让它跟上了时代。

寒冬里的鸡汤

今年春节档,除了“压舱石”《熊出没》和一众动画片,真人片一共五部,无一例外,全都在打鸡血,给观众带去希望。

基于五部影片剧情,“阶层”或可以作为一个划分角度。

阶层*的无疑是《我们一起摇太阳》,主角是两个毫无出路的绝症患者,讲的是社会*层守望相助的温暖;

阶层最高的是《红毯先生》,主角刘德华饰演了一个类似“马男波杰克”的角色。讲的是即便贵为巨星,也有烦恼,也有被时代抛弃的焦虑,也必须一刻不停地努力;

票房表现最高的两部电影《飞驰人生2》《热辣滚烫》都聚焦中等偏下阶层,即“沉默的大多数”,讲的都是中年loser反败为胜的故事,还贴心地区分了一下性别。

或许因为男女思维方式差异,两部电影对“赢”的理解存在显著不同:《飞驰人生2》的结局是,几乎十年没训练、一身伤病、车子还破破烂烂的主角硬是凭借意志力和肌肉记忆,刷新了拉力赛个人纪录,车队总积分拿下*,一雪前耻、扬眉吐气,带有明显的童话色彩;

《热辣滚烫》的结尾处理更贴地一些。贾玲尽管减肥成功,但面对职业选手的进攻,依然出现了抱架困难、首尾难顾、体力流失导致出拳轨迹变形等业余选手常见的毛病,结局也没有反转,惨遭KO。

不过从人生角度,女主角依然“赢”了,至少令众人刮目相看了一回,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有了说“不”的底气。

《第二十条》特殊一些,是部群像戏。虽然主角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落点却在全国的老百姓上。整部电影都是在宣传一件事:咱们国家的法制环境上去了,老百姓不用再害怕受欺负了,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众所周知,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经济寒冬,宏观经济发生了结构性转型:房地产行业淡出了历史舞台,互联网行业讲不出新的故事,证券市场萎靡不振,千行百业都没找到接下来的发展方向。许多人陷入了对未来的迷茫,都亟需一点刺激和指引。

迷茫的情绪也体现在了电影台词中。《飞驰人生2》中直接用“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点出财富分配的不公;《热辣滚烫》则借健身房教练之口轻轻抱怨了一句“大环境不好,没人办卡了”。

这么个大环境下,出现这么一批电影,不可能是巧合,只能是厨子们精心炮制的几锅鸡汤。

但如果将它们理解为主创们借着大众情绪“割韭菜”,又有失偏颇了。除了减肥成功的贾玲,韩寒、张艺谋的进步与思维迭代都肉眼可见。“奋斗”不光只是电影里讲讲故事而已,电影外,创作者们也真的在以身作则。

时代变了,人也在变

《红毯先生》是一曲关于电影的挽歌,影片中,刘德华和宁浩都显得很委屈:一会要看投资人眼色,一会要面对舆论的批判,明明看起来什么都没做错,却一直在不断遭受误解和白眼。

委屈的根本,还是那个老生常谈的命题:随着短视频泛滥,娱乐形式越来越多,传播媒介日新月异,以后谁还会看电影?

将这个命题扩展到千行百业,就变成了:时代一直在变,洪流中的人们究竟该如何自处?

答案,恰恰埋在了其它几部电影中。

贾玲小品出身,虽然电影处女作《你好,李焕英》一炮打响,但一直饱受怀疑:这种成功能复制吗?

二次成功,比一炮而红更难。后者总会被质疑运气成分过多,复制一次,才会被视为掌握了某种方法论。

为保证不败,贾玲选择以身入局,用亲自减肥做宣传噱头保障票房成功。许多观众评论贾玲“面相变了”,气质从取悦他人的谐星变成了冷硬的老板,背后透出了她对自己人生*严酷的要求。

韩寒上一部春节档电影是2022年的《四海》,那回砸得很彻底,票房不到6亿,豆瓣不到6分。原因很简单:过时了。

韩寒初次切入电影业,是2014年的《后会无期》。这是一部公路片,剧情稀碎,喜剧感基本靠台词。不过反响还不错,以极低成本在当年拿下超过6亿人民币票房,奠定了韩寒在电影圈发展的基础。

处女作成功后,韩寒就成了春节档常客。2017年《乘风破浪》首次进入春节档,剧情不再散乱,有了商业片的严谨,尽管剧情结构效仿了港片《新难兄难弟》,却对内地长久缺失的亲情喜剧类型片作了一次补足。该片顺利跻身“10亿俱乐部”。

到了2019年的《飞驰人生》,沈腾首次加盟,票房连带走高,达到了近20亿的水平。于是韩寒本人的地位也愈发稳固,甚至还被业内视为了百试百灵、稳赚不赔的招财树。

连续成功三次后,韩寒有些坐不住了。不甘心受困于商人身份的他,想借《四海》重新抒发一下自己的少年情怀,回归《后会无期》的调调。然而时代变了,惨败。彼时不乏有人认为,如果下一部不能赢回来,韩寒就将被视为思维落后的代表,被电影圈淘汰。

幸好韩寒赢回来了,这次他选择老老实实做个商人,又不完全是。《飞驰人生2》中主角对赛车铅封的执念,正是韩寒对赛车业黑幕乃至“方韩大战”不满的隐晦表达。多年过去,他变得越来越圆融,近乎*地将个人体验和商业片的要求结合到了一起。

其实韩寒和贾玲是很有些缘分的。《乘风破浪》讲穿越父子;《你好,李焕英》讲穿越母女;如今《飞驰人生2》又和《热辣滚烫》做了一次性别镜像。有没有台面下的合作说不好,但精神上的相互映射却是客观的事实。

张艺谋年过七十,依然奋斗在行业一线。除了老生常谈的“勤奋”外,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几年,电影行业都在追求现实主义。但现实主义也有高下之分,《保你平安》《年会不能停》《飞驰人生》《热辣滚烫》等喜剧,尽管好看,触及的却都只是皮毛。能够切入内核,撼动人心的,还得是《盲山》《我不是药神》《孤注一掷》《坚如磐石》《第二十条》……

但这样的电影从立项到上映,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合作,就需要一个辈分足够大、资格足够老,能形成足够共识的牵头者。放眼行业,这个角色除了“国师”张艺谋,其他人好像都差了点意思。

人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照来看,《红毯先生》和《我们一起摇太阳》的失败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前者大篇幅用在了抱怨现状,后者还是韩延“生命三部曲”的老调性,多年过去都没有大的改变。

不过,至少刘德华能红这么多年,台面下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贾玲、韩寒不断进步,张艺谋、刘德华老骥伏枥……戏里的故事,和戏外的努力串了起来,形成了互文。

当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思想还不封闭,还愿意随着时代脚步作出改变,那就该他们赚到这个钱。

行业,百舸争流

大年初五,情人节当天,《我们一起摇太阳》终于撑不住,选择了撤档。原因显而易见:虽然结尾皆大欢喜,毕竟题材过于严肃悲惨,春节看,稍嫌晦气了些。

又过两天,《红毯先生》也绷不住撤了。尽管题材没那么悲惨,但气质也和春节明显不搭。(ps:如果说《我们一起摇太阳》换个档期更合时宜,那么《红毯先生》似乎放在哪个档期都有些不搭,难搞。)

“春节档”概念源于“贺岁片”,为上世纪的香港电影行业首创。不过这个档期的电影很特殊,不像平常一样太讲究故事结构。因为到了春节,观众的*需求是讨个好彩头,甚至为听一句“恭喜发财”打断情节的正常发展也无妨。

从电影名字就能看出来:《富贵逼人》《大富之家》《家有喜事》《金玉满堂》《花田喜事》《富贵吉祥》等,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更像晚会和情景喜剧的杂糅,结尾更是一家老小齐上阵,明星大腕站一排,对银幕前的观众送上拜年祝福,只为讨个团团圆圆、恭喜发财的喜气。

这套根据大众心理和传播规律定制内容的做法,起初并没有被内地电影行业学去。尽管世纪之交,冯小刚出过几部贺岁喜剧,却没有成为整个行业的规矩。

早年,中国电影对自身的定位一直很拧巴。最开始院线数量稀少,DVD盗版盛行,投资人和导演想收回成本,打出名头,唯有依赖海外电影节拿奖,搞全球发行。于是电影圈人人自诩艺术家,从业者言必称塔可夫斯基、法国新浪潮,对于“媚俗”但赚钱的冯氏喜剧,羡慕归羡慕,却是打心眼里看不上。

随着2011年国家大力发展院线,天量资本涌入电影业,行业风气又飘向了另一个极端:将春节档理解成了一个“人傻钱多”的档期,纷纷开始粗制滥造。2013-2016年春节,出现了大批西游题材跟风电影、不知所谓的港式喜剧,甚至“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全是电视综艺节目片段的剪辑,竟然还收获了不错的回报,还连续上映了两年。

2017年《战狼2》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前进一大步。自2018年开始,才勉强能保证春节档内影片质量平均水准过关,加上同年取消了票补,各种粗制滥造的影片终于逐渐被观众自发淘汰。

不过,虽然质量和成本明显上去了,但对于档期内观众究竟喜欢看什么,行业依然是没有共识的。连续几年的春节档,战争片《红海行动》《长津湖》、科幻片《流浪地球》系列、奇幻片《侍神令》《刺杀小说家》,以及各种类型的喜剧片……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众玩家里,成本控制得当、又能保证持续成功的,只有陈思诚一个人。《唐人街探案》系列的表现,让行业开始研究起了“晚会式电影”的方法论。奈何陈思诚的经验也远谈不上保险,因为长尾效应很欠佳:连续两部,2018年被《红海行动》,2021年被《你好,李焕英》在档期外分别反超。

真正浇醒所有人的是2022年和2023年春节,前者跑出了卡司极差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后者《满江红》怒砍45亿,超过了“十年磨一剑”的《流浪地球2》,成本收益比之悬殊,远不是“幽灵场”、“流量明星效应”能解释,只能从内容和大众心理上找原因。

人们这才不得不承认,大档期不意味着大制作一定赢,春节,还是得尊重民俗,多拍喜剧。香港电影业多年沉淀下来的经验,二三十年后才终于被内地重新重视了起来。

所以今年春节档几乎清一色合家欢喜剧,电影变得越来越像小品,台词密度越来越大,平均每场都有数个笑点和包袱。就连严肃题材的《第二十条》,都加入了许多夫妻间插科打诨的桥段,对叙事推进并无帮助,就为了增强喜剧感,逗观众发笑,一直看下去。

从世纪初算起,二十多年过去了,内地电影从艺术品,演变成商品,又进化到了产品。风光起落的背后,是无数人理想破碎的声音。

许多人爱用“世风日下”的论调来控诉电影的“堕落”,其实换一个角度看,天下从没有不变的东西。世间形势三五年一变,抱残守缺,结局只能是被淘汰。只有那些做到实事求是,主动求新求变,跟得上版本节奏的玩家,才有留在牌桌上继续出牌的资格。

尤其是,在当下的大环境里,千行百业都要先活下来,先苦中作乐,再谈其他。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Do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