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华为挑战英伟达

华为在自己“老本行”自研、自用的通信大模型,也是对其大模型能力的一次背书。
2024-03-01 15:40 · 微信公众号:DoNews  李信马   
   

在中国知名的科技公司中,挑选一家真正可能威胁到英伟达地位的,那应该是华为。

今年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4)成功落下了帷幕,华为包下了近一整个展厅,并用一系列的重磅发布刷满了存在感。

2023年,华为手机异军突起。Mate 60 Pro通过自研麒麟芯片以及卫星通话等创新功能,在Q4拉动华为成为*一个实现正增长的手机厂商,涨幅高达36.2%。(详见)

不过,虽然 MWC 是通信技术和消费电子的年度盛会,但本届大会的关键字却是“AI”。从手机、电脑这样的终端产品,到通信、算力等底层技术,AI都成为了参展商们乐于展示的一抹亮色。

经过长达一年多的酝酿,生成式AI已经被彻底引爆。全球科技公司中,英伟达无疑是吃到最多“时代红利”的那个。最近一季度,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的营收达到了创纪录的1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其中,大模型的推理场景占到了40%的营收比例,

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英伟达的产品仍是供不应求的,这也抬高了资本市场对其的预期。2月23日,英伟达的市值一举突破了2万亿美元,而这距离其突破1万亿美元,只隔了仅仅9个月。

堪称“暴利”的生意,自然吸引了竞争者,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先后推出了自家的AI芯片,OpenAI、软银也都有相应的造芯计划。

在最新的财报中,英伟达也给出了对竞争形式的判断,在这一部分内容中,华为被提到了多次。

图片来源:英伟达

向上滑动阅览

我们目前的竞争者包括:

独立和集成GPU、定制芯片和其他加速计算解决方案(包括为人工智能提供的解决方案)的硬件和软件的供应商和许可方,如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AMD)、华为技术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或华为(Huawei)和英特尔(Intel Corporation);

大型云服务公司,其内部团队设计硬件和软件,将加速或人工智能计算功能作为其内部解决方案或平台的一部分,例如阿里巴巴集团、Alphabet Inc.、亚马逊、百度、华为和微软;

基于 Arm 的 CPU 供应商以及将 CPU 硬件和软件作为其内部解决方案或平台一部分的公司,例如亚马逊、华为和微软;

用于服务器或嵌入汽车、自主机器和游戏设备的 SoC 产品的硬件和软件供应商,例如 Ambarella, Inc.、AMD、Broadcom Inc. 或 Broadcom、英特尔、Qualcomm Incorporated、Renesas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和 三星,或拥有内部团队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设计 SoC 产品的公司,例如特斯拉;

由交换机、网络适配器(包括 DPU)和电缆解决方案(包括光模块)组成的网络产品包括 AMD、Arista Networks、Broadcom、Cisco Systems, Inc.、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Company、华为、英特尔、Lumentum Holdings 和 Marvell Technology Group,以及系统供应商和大型云服务公司的内部团队。

可以看到,在提到的五种类型的竞争者中,华为在其中四类榜上有名(笔者个人认为第四类也应该有华为)。几天前《连线》杂志(Wired)刊登的对黄仁勋的采访中,他也表示:“华为是非常非常优秀的公司,尽管他们受限于自己所掌握的半导体处理技术,但他们仍能通过将许多这样的芯片聚合在一起,构建出非常庞大的系统。”从技术层面,他并不认为这是*的做法,因为会增加单位成本,但是对受到出口管制影响的中国企业来说,在生成式AI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当下,有供给就比没有强。

当下,大模型所需的算力每18个月就会增加10倍,远超了通用算力每18个月翻倍的摩尔定律,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2024年的新年致辞中曾表示:“大模型的突破,使人工智能从作坊式开发、场景化定制走向工业化开发、规模化应用,大模型需要大算力,我们要打造世界*的算力底座,繁荣千行万业。”

那么,华为能做什么?2月26日,华为云CTO张宇昕在华为云峰会的演讲中谈到:“大模型落地到行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需要通过系统性创新,来帮助各行各业加速智能化。一方面是 AI for Cloud,我们通过AI和大模型来重塑行业的各种应用,同时也重塑我们华为云服务,比如软件开发、数字内容开发等,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另一方面是Cloud for AI,我们通过架构的创新,AI Native存储以及数智融合等,让企业能够更高效便捷的训练和使用大模型等AI技术。”

华为云CTO张宇昕 图片来源:华为云

目前,华为云在中国部署了3个AI计算集群节点,以及超过30个分节点,马上还将再上线香港节点,超大规模集群足以支持万亿级模型。为了打造最适合AI的云基础设施,会上,华为云展示了十大系统性创新。

具体内容就不一一展示了,除了提供AI算力的“Cloud for AI”,我们重点讲下“AI for Cloud”。去年7月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云发布了盘古大模型3.0,和其他大模型不同,盘古大模型面向B端客户,L0层有5个基础大模型,L1层是N个行业大模型,提供使用行业数据训练的行业大模型,L2层提供更多细化场景的模型。

这次华为云也带来了多个行业大模型的案例,比如盘古汽车大模型,推动自动驾驶“最后一公里”的落地;盘古气象大模型,去年论文被刊载在《Nature》杂志正刊,引发广泛关注;此外还有盘古数字人大模型和盘古研发大模型。

而格外吸引人关注的,是会议期间,由华为董事、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杨超斌发布的通信行业*大模型。这个大模型由华为基于三十余年积累的行业知识和经验而打造,可以提供智能语言交互能力和智能体应用。比如在敏捷业务发放案例中,通过放号助手的多模态精准评估,实现了快速用户放号;在用户体验保障案例中,通过大模型的寻优能力,实现了多目标体验保障;在辅助排障场景下,跨流程的质差分析和对话辅助处理,显著改善了故障处理效率。

华为董事、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杨超斌 图片来源:华为云

某种意义上来说,华为在自己“老本行”自研、自用的通信大模型,也是对其大模型能力的一次背书。

据预测,2026年将有超过80%的企业将在生产环境中部署AIGC应用,有70%的设计和开发工作将被AIGC改变。很实际的讲,想要实现这样的未来,中国需要有自己的“英伟达”,也需要有自己的“OpenAI”,在AI算力和大模型领域,华为,也包括前面被提到的阿里巴巴(阿里云)、百度等科技公司,承担了我们产业崛起的重任。祝愿中国的生成式AI,有一天也能够遥遥*。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Do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