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引望,深圳新千亿独角兽诞生

深圳近年来最大的新晋独角兽浮出水面,也见证这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之城的崛起。
2024-08-27 15:15 · 投资界  刘博   
   

年度最大融资诞生了。

8月25日晚,赛力斯汽车发布公告表示,将斥资115亿元投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引望”),占股10%。稍早几天前,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科技(重庆)有限公司(下称“阿维塔”)也宣布投资引望,同样出手115亿元,占股10%。

换言之,引望一举融资230亿元,以此计算估值高达1150亿元。两次签约现场,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都一同现身。

名不经传的引望有何来头?这只超级独角兽十分年轻:今年1月成立,此前由华为全资持股,总部坐落于深圳,承载着华为车BU独立市场化运作的使命,旗下的鸿蒙智行上半年就已卖出19万辆车。

由此,深圳近年来最大的新晋独角兽浮出水面,也见证这座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之城的崛起。

估值1150亿

深圳诞生新晋超级独角兽

这两笔重磅投资还要从去年说起。

2023年11月,长安汽车公告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成为第一家有意向投资华为车BU业务的车企。双方在备忘录中明确,华为拟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整合至新公司。而新公司将致力于成为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及部件产业领导者。

彼时长安汽车表示,本次交易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取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具体股权比例、出资金额及期限由双方另行商议。

今年1月,华为完成目标公司注册,命名为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并坐落于深圳华为总部办公楼。据《经济观察网》报道,引望的组建和引入股东事宜,均由任正非亲自决策和督办。

随后长安汽车在5月初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华为的投资合作项目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预计不晚于2024年8月31日签订最终交易文件。由此可见,双方合作相对顺利,进度超出了之前预期。而总部位于重庆的阿维塔也通过这次重注,成为投资引望的首家车企。

令人惊讶的是,同样来自重庆的赛力斯出手节奏更快。今年7月底,赛力斯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拟投资引望,具体投资额、交易方式、交易价格需以双方签订的最终交易文件为准。时隔不到一个月,双方就完成股权投资,赛力斯由此成为投资引望的第二家车企。根据此次两家车企投资金额和持股比例计算,引望最新估值已达1150亿元。

为何两家车企一出手就是230亿?长安汽车和阿维塔科技董事长朱华荣表示,“阿维塔投资入股引望,充分体现了长安汽车的战略意图。作为长安向新向上最重要的品牌战略载体,阿维塔代表了公司高端化发展方向。长安支持阿维塔成为首家入股引望公司的企业,就是要将其打造成为‘汽车产业共同参与的开放平台’最鲜活的案例。”

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也表示:“赛力斯坚定与华为跨界合作,持续结出硕果。双方共同打造的问界系列产品不断刷新行业纪录,深受用户喜爱和市场认可。本次投资入股引望公司标志着赛力斯与华为升级为‘业务+股权’的全面合作,开启双方合作从1到N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

随着两笔股权转让协议签署,也意味着引望将正式投入运营。“转让方收到第一笔转让价款之后,开始启动本次装载的具体活动,开始将本次装载范围内的技术、资产、人员等以本次交易相关文件约定的适当方式转移至目标公司。”

可以预见,引望的融资之路仍在继续。余承东曾在去年11月公开表示,除了长安汽车之外,华为已向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发出股权开放邀请,并希望中国更有实力的如一汽等车厂来共建、来参与智能车汽车解决方案的产品。

此话一出,很快得到响应。毋庸置疑,在深圳汽车产业版图中,正崛起一只超级独角兽。

华为“造”车史

砸下数百亿闯出一条路

华为最早投身于汽车工业,大概要追溯到2013年。

当时华为凭借自身做通信的老本行,推出车载通信模块来进军汽车业务。后来当手机业务遭遇危机后,华为不得不寻找另一个“活下去”的方式。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曾表示,“我们清楚在求生阶段做什么合适,做什么不合适。”

车BU即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单元,便在2019年应运而生,由任正非签发成立,彼时与华为四大BG并列,同属一级部门。随后在2021年5月,余承东被任命为车BU首席执行官,后升任车BU董事长。同时,华为也为自己在行业的角色设定一个清晰的定位:坚持不造车,帮助企业造好车,卖好车。

在此后几年里,华为多次重申不造车的态度。

具体来看,华为车BU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零部件供应模式;二是HI模式,即提供全栈集成解决方案;三是智选车模式,也就是鸿蒙智行联盟,在这种模式下,华为会深入到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换言之,智选车模式更接近余承东设想的“华为汽车”。

千呼万唤,华为参与的第一款车在2021年4月正式亮相——北汽新能源旗下高端品牌极狐联合华为发布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这款车不仅搭载华为HI解决方案,同时也是首款搭载华为激光雷达方案的智能电动车,起售价38.89万元。

彼时在发布会结束后,一位华为内部员工分享背后艰辛:“作为最直接的参与者,我陪着它从零到一。被别人质疑、嘲笑、讽刺和打击的声音从未消失,但也从未想过放弃。压力大到靠药物才能睡着,但也从未想过停下来。一直以来,常常会忍不住哭,会气得摔杯子、想骂人,但发现无数研发兄弟们义无反顾、全年无休,为了这辆车奋斗无息,我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一辆车的背后,是数不清的无名英雄。”

有趣的是,美团创始人王兴围观了华为第一辆车,当时还罕见下场评价:“特斯拉终于遇到一个技术实力和忽悠能力旗鼓相当的对手了。”

同年3月,赛力斯前身小康股份宣布与华为达成合作关系,双方签署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备忘录。随后二者联合发布了首款量产车型——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在当年卖出8000多辆,但外界对这款车的产品性能、技术创新程度褒贬不一。

为此,华为决定深度参与,在2021年12月与赛力斯共同推出 " 问界 AITO" 品牌,第一款车型为问界 M5。该车搭载HarmonyOS智能座舱、HUAWEI DriveONE纯电驱增程平台、HUAWEI SOUND音响系统等众多华为解决方案,被视为“首款鸿蒙汽车”。

恰恰是问界品牌的成功推出,成为华为车BU业务的转折点。2023年下半年发布的问界新M7、问界M9,上市3个月大定订单分别突破12万、7万辆,成为各自细分市场的销冠。

今年7月,华为披露,鸿蒙智行2024年上半年累计交付194207辆汽车,为中国新势力品牌上半年销量第一。这一模式下,目前华为合作方有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四家汽车公司,双方合作品牌名分别为问界、智界、享界、尊界。

与此同时,华为车BU也看到盈利的曙光。今年3月,余承东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透露,华为车BU以前一年亏100亿元,后来亏80亿元,去年亏了60亿元,今年大概能够实现扭亏为盈。“今年前三个月,自选车业务实现扭亏为盈;华为车BU业务,接近盈亏平衡的边缘,我预计从4月份开始,往后应该能实现扭亏为盈,实现良性的正向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赛力斯在公告中透露了华为车BU的最新业绩——2024年1-6月营业收入104.35亿元,净利润22.31亿元。这意味着,一旦华为车BU即是引望开始独立盈利,这将是一个不容任何玩家轻视的对手。

为何是深圳?

透过引望的崛起,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版图一一浮现。

回望过去,深圳是中国最早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推广的城市之一,早在2010年就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也为深圳集聚一大批新能源汽车整车、零部件和上下游配套企业。

这里不仅有比亚迪,也坐拥华为、大疆、汇川技术、速腾聚创、佑驾创新、贝特瑞等一大批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正是他们,让深圳一跃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

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增加值达763亿元,同比增长38.2%,位列“20+8”产业集群首位。而以新能源汽车产量计,深圳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73万台,首次登上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一的宝座。

此外,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同样是深圳外贸出口的中坚力量。据海关最新统计,今年前7个月,深圳市进出口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9.6%,创深圳市进出口同期历史新高,在同期内地城市中排名首位。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51.5亿元,增长50.8%。

同时截至2024年5月,深圳已累计开放测试示范道路944公里,并向19家企业的349辆智能网联汽车发放了道路测试及示范应用通知书1037张。与2023年底相比,开放道路里程增长12.65%,牌照数量也增长了48.14%。

那么,汽车产业腾飞的密码是什么?

佑驾创新创始人刘国清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深圳有非常好的人力、供应链与产业资源,这对一家企业来说都至关重要。在刘国清看来,“这是一个想象空间很大的城市,这也是深圳的独特之处。深圳尊重创业、尊重人才,也拥有大量创业成功的案例。”

具体而言,深圳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形成以比亚迪为链主的“三电”“三智”产业链条,以及充电桩等配套产业。目前深圳拥有2.4万家新能源和数字能源企业,以及比亚迪在坪山区和深汕合作区百万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同时,深圳是最早在公共交通领域推动电动化的城市,不仅实现公共汽车、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全面电动化,乘用车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深圳特区报》透露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6月,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约为426.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达108万辆,占比超四分之一。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10.9万辆,新车渗透率提高到72.6%,其中6月当月的新车渗透率达77.4%,意味着深圳每100辆新上牌的汽车中约有77辆是新能源汽车,创历史单月最高。

这当中也少不了深圳前瞻性的政策支持。2022年6月,深圳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列入全市重点发展的“20+8”产业集群;同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生效,首次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登记、上路行驶、交通事故权责归属等事项作出具体规定;随后,深圳市八部门又联合发布《深圳市促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在今年6月,深圳市投控基石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顺利通过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这是深圳市首支正式备案的“20+8”基金。该基金围绕以深圳地区企业及国内其他地区,可导入到深圳的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为主的全产业链进行投资。基金总规模50亿元,由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有限公司、深汕引导基金等8家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产业更迭,激荡不已,背后不仅仅是一个个奋斗逆袭故事,也往往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命运。这样的产业变迁,正在深圳这片土地上演。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刘博,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08/539142.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