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提振消费” 成为舆论场中的焦点。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一项重磅举措引发广泛关注:计划安排 3000 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门用于助力消费品以旧换新。同时,绿色消费与新质生产力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视作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这一政策一经发布,就像温暖和煦的春风,吹遍各个行业,为它们注入强劲动力,使其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
事实上,以旧换新政策并非初次登场。在汽车、家电、家装等领域,该政策早已充分展现出强大的消费拉动能力。如今,这股政策春风吹向了电动两轮车行业。众多电动两轮车企业积极响应,通过以旧换新政策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不仅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还加快了全民绿色出行习惯的养成步伐,成为两会 “民生 + 科技 + 双碳” 议题的生动写照。
以旧换新成消费引擎 筑造市场双赢格局
过去几年,汽车行业通过以旧换新补贴,刺激了大量消费者更换新车,不仅提升了居民的出行品质,还带动了汽车上下游产业的发展;而家电领域的以旧换新活动,让众多家庭用上了更节能、更智能的家电产品,也推动了家电行业的更新换代。
在电动车行业,这一政策则尤为显著地促进了绿色消费。多家企业精准对接政策导向,推出了“国补+品牌补贴”的双重让利方案。以雅迪为例,用户凭旧车最高可享受千元置换补贴,叠加地方消费券,实现了真正的“0门槛换新”。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电动车销量的增长,还有效提升了绿色出行的普及率,实现了政策与市场双赢的局面。
从行业层面看,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推动了电动两轮车市场的更新换代,更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升级。电动两轮车企业不断推出更加环保、高效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出行需求。据统计,雅迪在绿色发展理念下,累计减少碳排放达630亿千克,相当于种植31.5亿棵树。无疑,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以旧换新政策的落地承担了从环保到提振消费的双重功能。
新质生产力驱动 引领行业从价格战向价值战升级
国补政策的落实,以及两会期间热议话题“新质生产力”的驱动,推动电动两轮车行业越来越向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迈进。
比如,在动力电池技术革新方面,雅迪率先行业将石墨烯材料应用于铅酸电池,其循环寿命达普通铅酸电池的3倍,且支持快充;率先行业布局钠电能源领域,实现钠电车电一体化。无独有偶,宁德时代发布的磷酸锰铁锂电池等技术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动两轮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突破。此外,智能化与自动驾驶技术也从新能源汽车向两轮车领域渗透。在产业协同方面,雅迪、比亚迪等企业通过海外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同时将中国标准推向全球,打造中国智造靓丽名片。
技术和服务的创新不仅提升了电动车的性能和用户体验,也推动了整个行业从内卷的价格战走向价值战。在技术发展与国补政策的利好下,消费者对绿色出行的需求不断增加,电动车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据了解,目前已加入国补行动的雅迪摩登系列车型,即以“10重安全守护”的产品技术实力和潮流时尚设计成为市场爆款,吸引了大量女性用户及年轻群体,印证了产品差异化与创新设计对消费升级的拉动力。
政策普惠与用户需求双向奔赴 推动企业与消费者共生共赢
显然,国补政策对消费刺激的成效是显著的。无论是从县域夜市到一线城市数码卖场,从家电换新到国产手机崛起,国补政策都通过精准补贴、流程简化和品类扩展,推动着各品类产品销量的激增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
聚焦电动车行业,在2025年国补启动后,以雅迪为代表的企业多地门店换新业务量实现显著增长。政策与需求的协同效应,不仅加速了存量市场更新,更通过产品的长续航、智能化等功能升级,吸引大批新用户入场。对头部电动车企业而言,如何在政策与技术的双重赋能下发挥标杆示范作用尤为关键。
国家补贴政策并非着眼于短期对市场的刺激,而是开启了产业生态长期重塑的进程。国务院出台的《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了目标,到 2027 年,报废汽车回收量要比 2023 年翻一番,这一目标同样对电动两轮车行业提出了要求。对于行业而言,政策带来的红利期也是行业格局重新洗牌的阶段。只有那些在技术研发上有深厚积累、拥有全面服务网络,并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够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优势地位。
在国补政策这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像雅迪、比亚迪这样的电动车行业领军企业,正凭借技术上的持续创新和绿色生态的打造,引领着行业从过去依赖补贴的发展模式,逐步向依靠市场自身需求驱动的方向转变。未来,随着更多企业投身到这个领域,以及技术的不断革新,电动车行业必将迎来更为可观的发展前景。这不仅将为实现 “双碳” 目标注入强大动力,还会对提升民众的生活品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