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美国股市科技板块魅力再现 宏观经济是最大变数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重新回到接近3000点的位置,用去了整整十年。那么,十年之后,科技类股是否值得考虑买进了呢?如果你是着眼于市盈率和2012年盈利增长预期,你或许会信心满满地回答:是的。
2012-03-06 09:16 · 新浪科技  子衿   
   

  导读:纳指重访3000点,使得科技类股再度回到投资者视野中央,MarketWatch专栏作家辛奈尔(John Shinal)撰文介绍道,目前从市盈率和股息收益率等若干方面看来,股票都胜过债券,而科技股又胜过其他多数股票。不过,他同时也警告投资者,必须注意*的变数,即宏观经济。

  以下即辛奈尔的评论文章全文: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重新回到接近3000点的位置,用去了整整十年。那么,十年之后,科技类股是否值得考虑买进了呢?

  如果你是着眼于市盈率和2012年盈利增长预期,你或许会信心满满地回答:是的。

  目前,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正处于历史性的低点,同时去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长率达到了3%,因此股票相对于债券的魅力不言自明。

  这倒不是说,在历时四月的涨势之后,你应该立即按下“买进”的按钮。一路狂奔之后,股市总是要调整一下的。比如说,一旦希腊违约危机大爆发,美国经济的增长就很可能受到欧洲的株连,届时我们就很可能会看到一场调整行情上演——当然,是“人造”的。

  不过,整体而言,美国经济的发展势头确实不错,标准普尔500指数科技成份股的盈利季节基本上已经结束,数字显示,目前科技板块的盈利增长速度要明显超过整体指数本身。

  换言之,如果你现在信任股票,你就没有理由不信任科技板块。

  市盈率的适度吸引力

  我们还是首先从市盈率开始吧。

  Zacks Investment Research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科技类股的市盈率大致相当于2012年盈利预期的13.4倍,而标准普尔500指数整体为13.2,两者大体持平。同时,基于2013年成长预期的市盈率也是如此,只是预期总归没有那么可靠。

  Zacks.com的首席股票策略师范迪耶克(Dirk Van Dijk)介绍道,目前科技类股预计的盈利增长速度整体为11.9%,而标普500指数整体为9.4%,这对于打算在今年购买科技类股的投资者而言显然意味着一个不错的前景。

  范迪耶克建议投资者考虑那些声誉卓著的,股息记录可靠,而且还每年提升股息水平的公司。“我喜欢科技领域的股息玩家。”他举出了微软(微博)(MSFT)、英特尔(微博)(INTC)、IBM(IBM)、思科(CSCO)和CA Inc。(CA)等值的考虑的对象。

  在这一领域当中,投资者可以兼顾成长与收益。

  在谈到债券与股票的整体性比较时,范迪耶克表示,他还没有听到美国国债多年牛市的丧钟,只是他确实相信,从长期角度看来,股票作为一个资产门类的魅力正在日益凸显出来。

  2012年当中,标准普尔500公司的每股盈利累计额度将首次超过100美元。在许多公司都大幅度调升了股息之后,指数的平均股息收益率也达到了7.5%。

  与此同时,政府债券正变得愈来愈像是一种资产保护工具,而非是收益的来源,因为现在长期收益率平均而言只有大约2%的水平,只是和通货膨胀的速度相当而已。

  “历时角度说来,哪怕你只是看重收益率,标普500指数的魅力也要高出一倍。”

  当然,范迪耶克是半开玩笑地这么说。他预计,伴随经济增长刺激通货膨胀,国债收益率将会上扬。不过,即便国债收益率达到3%,能够带给收益型投资者的好处也依然比不上股票,尤其是科技类股,后者的市盈成长率前景还非常看好。

  必须当心

  当然,有两条重要的告诫也是我们*不要忽视的。

  首先,如果你为一支股票出了过高的价格,在涨势的顶部买进,那么你要获得利润就要难得多了——哪怕那是一支派息股票也是如此。因此在买进一支股票之前,我们必须仔细研究其六个月和一年的线图。此外,你的投资额度要取决于你能够承受的损失额度。只要确认了这一点,在市场波动时你才能够睡得着,才能够真正做到长期投资。

  其次,科技类股就风险而言要高于其他多数股票,因为科技公司的财务业绩在条件理想和不理想时的波动是非常剧烈的。在经济景气时,科技公司的盈利常常都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分析师们之前做出的预期,而如果经济状况不理想,无法达成预期也是家常便饭。

  如果经济遭到麻烦,消费者和企业的科技开支都受到压制,那么这篇文章前面所谈论的那些数据就将被证明是过分乐观了。毋庸赘言,这种情况下,板块的魅力就会缩水,股价就会遭到打压。

  由于宏观经济实际上已经成为了行业前进的*变数,科技投资者当然应该密切关注各种经济消息,而不是只看着具体股票的盈利预期。

  最后,祝各位好运!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新浪科技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