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见了咕咚手环的创始人申波。给我的感觉是,人挺随和,没架子,有激情,有拧劲。
申波说他是搞硬件出身的,对硬件行业很了解。也的确,他创业之前在思科、诺西工作过,就负责硬件架构。
但咕咚手环并不是申波的第一个项目,尽管他总说这是他的第一个项目。
在做咕咚手环之前,申波先做的是一个别在衣领的计步器,起名“咕咚健身追踪器”,和MP3大小,能测卡路里、步行步数等,那时是2011年。
在做咕咚健身追踪器的时候,申波的模式是,将这个硬件终端与PC相连,那时智能手机还没普及,在PC上,还有一个反应用户数据情况的SNS社区。
申波说,在做咕咚健身追踪器的时候,盛大给了他们几千万人民币。这也算是咕咚的A轮融资。而到现在,咕咚还没有新的融资。
手环是申波从今年开始做的。目前已有30人的团队。为啥从追踪器到手环?理由很简单,移动趋势嘛。
为什么不是智能手表,而是智能手环?申波的理由是,他就想以“健康”作为垂直领域,手表有个屏,有屏后产品就复杂了,手环对健康这个细分来说足够了,产品也简单。
但我的思维和申波的思维不同。
我的思维是,你既然是靠手环来获取用户,硬件只卖成本价,为的就是获取用户数据,然后再把数据与第三方分享,第三方根据你的数据去手机屏上做推荐引擎,价值链已跳出了手环这个终端,而是跑到手机屏上了,价值链最高的是那些拿了你数据去靠推荐引擎变现的人,而不是你,但如果你有了屏,价值链就能保留在你这个终端上了。
我把我的思维告诉申波,申波的回应是:手环加个屏,那就是手表了,做手表的目的一定是移动全领域,怎么个全领域?健康、医疗、本地生活服务、移动支付、天气等都在内,而只做健康这一个垂直细分领域,就不需要额外加个屏。申波又强调,他只坐健康垂直领域。
我从申波的回应上读到的是,手环变成手表,工艺复杂了,成本上去了,制造环节不可控的因素就大了,更关键的是,他认为手表承载的是全领域,而全领域互联网巨头一定会涉足,而他不想撞上巨头。
虽然是做手环,申波考虑的还是很清楚的。要的就是用户数据,健康方面的数据,有了数据,就占到了产业链的最始端,而产业链的中端和末端全交给第三方。
怎么交给第三方?开放API接口,把自己的数据给出去。第三方主要是一些健康领域的服务和应用。申波说:“我不懂服务,但我有数据,服务由第三方来做。”
第三方怎么做?第三方通过API拿到咕咚的数据后,以手机APP的形式,在用户手机上为用户提供基于健康领域的种种服务。而咕咚在手机上也有APP。申波说,咕咚在手机上的APP,也连接有接入其API的其它服务,用户可以在手机上通过咕咚APP满足第三方为其带来的种种服务。
为了拿到更多的数据,一是,不赚钱的价格去卖终端(12月底的S款首发1万台),每卖一台终端,就收获了一个用户的数据;二是,学习小米那样在互联网上做营销,用营销去拉动终端销售(目前,咕咚30人的团队,有10人做营销);三是,硬件开源,发展华南的OEM配件市场。
怎么个硬件开源?申波说,把咕咚的电路板元器件给开放出来,你要做电子秤称体重,可以拿我的电路板,你只需要做个产品外壳;你要做其他的健康类硬件终端也是一样。
也就是说,咕咚会把他的元器件电路板拿出来,你拿这个内芯,可以在更多其他的硬件终端上加壳去套。但终端只要围绕健康领域就行。
这样做咕咚的好处是什么呢?一是,发展健康领域的配件化市场,达到了一个物联网的布局;二是,能从更多的细分健康终端上,通过内置的芯片和互联网连接拿到用户数据。第三,在硬件开源的过程中,也能产生出商业模式。你如果是原封不动的拿咕咚的电路板来做,就不需要给咕咚费用,但如果想让咕咚来帮你针对你的产品的使用场景来针对性开发,就得给咕咚钱。
当然,咕咚的商业模式,也不只是这个通道,还可以把数据卖给一些to B的机构做研究和营销。
我还问了申波,手环这个产品的工艺最难的地方在哪?
申波说,光是手环是圆的,电路板也得是弯的就有一点的设计难度了,但更大的难度在于智能手环的工艺还没有完全标准化,在华南找了10个厂子,没有一个愿意做代工,最后是咕咚先给了几百万元给某个小厂,对方才同意试着做一做。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申波认为,现阶段的可携带智能终端,时尚元素比功能性更重要。我也十分认同。在找不到用户“硬”需求的情况下,晒时尚就是最好的一个需求。
总结一下:咕咚把时尚和运动健康做结合,自己拿数据,但自己不做服务,而是把数据给第三方让第三方来做服务;通过硬件开源,咕咚试图打造一个健康细分领域的硬件终端配件市场,然后来互联互通。
最后想问大家,您怎么看咕咚?
本文作者赵楠 (作者个人微信:zhaonan)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赵楠,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312/201312113581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