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土豪”姚劲波:58拿钱砸倒对手的三个步骤

在“喂饱”了那些VC/PE后,58同城在二级市场募来钱正开始发挥出姚劲波所设想的作用。
2014-05-14 09:34 · 投资界  姚博海   
   

  “土豪”姚劲波:58拿钱砸倒对手的三个步骤


    文:投资界  姚博海

  对于浸淫互联网圈多年的姚劲波来说,钱绝对是一个好东西。圈子里广为流传的那个他被房地产黑中介骗钱的段子表现出一个“屌丝”在没钱时的窘迫。

  不过,伴随着58同城的上市,这些小Case都已经成了过眼云烟。在“喂饱”了那些VC/PE后,58同城在二级市场募来钱正开始发挥出姚劲波所设想的作用。“作为一个上市公司,58不会为钱发愁,我们是时候开始做一些想做的事情了。”的确如姚劲波所说,“土豪”58正准备用钱砸倒对手们。

  步骤一:融资!没错,用二级市场的资金来“碾压”对手!

  关于58究竟会拿多少钱来做并购,坊间一直争论不休。有10亿美元版本、有3亿美元版本......投资界拿到的最靠谱的版本是:10亿美元并购没错,但不是一次性拿出来。姚劲波的构想是,上市初期的募集资金+今年3月的定增资金+企业自身红利,在五年时间里进行并购。

  不过,今年3月的这次定增与预想稍有偏差。原本,58拟完成增发600万ADS,每份ADS增发价格为38元。不过,近期美国科技板块股价表现不是太好,募资可能达不到之前预想的5亿美元。姚劲波给出的数字是接近3亿美元。加上上市初期储备下来的募集资金,姚劲波透露目前58大概有4.5-5亿美元左右的资金可以用作并购。

  通过二级市场定增到的钱一级市场进行杠杆并购,进而增加公司估值提升二级市场股价。在A股和美股市场已经屡见不鲜。尤其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率先上市就意味着抢占先机,可以用二级市场投资者们的资金完成对未上市竞争对手的“碾压”。

  透过58同城上市之初的前十大机构投资者名单,我们已经可以窥见一些端倪。在其上市后的基石投资者中,黑石红杉、哥伦比亚中国基金等深谙资本运作的机构投资者。据姚劲波称,此前58的早期投资者包括DCM软银等都会逐渐退出,新的基石投资者将逐渐加入。“在我们见到的100多个投资机构/个人中,都是偏二级市场的资金,它们的规模大于VC,且投资周期较长,这让我们有更多条件来进行并购。”姚劲波告诉投资界记者。

  步骤二:并购!真的,拿10亿美元并购行业第二及其它!

  可以预见,在二级市场公开募集的钱是要比一级市场的钱要更“耐久”的。这也是为什么诸如京东这种靠VC的钱支撑着的电商企业要忙着上市。因为,花LP钱的VC们是远远耗不起二级市场的。

  那么,58的并购都会去买些什么呢?答案是那些它们认为需要补强的环节,比如华东这个市场。华东这个地方是许多大佬的滑铁卢,比如地产界的潘石屹和王健林。华东之于全国战略的意义毋庸置疑,同时华东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刚刚升任58CSO的陈小华给出的一组数据是,58在全国分类信息市场的份额超过70%,在华东地区则基本和竞争对手持平。这其中的竞争对手就包括:赶集、大众点评、百姓网等。在回答是否会并购行业第二是,姚劲波的回答颇为值得玩味:“我可以接受第一并购第二,也不排斥做一些行业整合。因为如果我们不并购就会‘拿掉’第二”。

  从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来说,并购赶集和大众点评还是有那么一点困难。赶集这几年一直有VC注资,其资本实力并不差;大众点评则刚刚获得了腾讯的注资。从这一点上来说,并购百姓网或许是最具可行性的选择。一方面百姓网估值不会比前两家贵,另一方面借助百姓网可以快速完成对华东市场的“占位”。

  不过,资本市场的奇妙就在于不是我们凡人理解的那么简单。谁都不能排除优酷并购土豆的“华尔街故事”上演。赶集网融资多轮,VC退出心情迫切。如果不能尽快上市,不排除在VC的主导下被58并购。

  步骤三:孵化!是的,拿流量和入口孵化事业部!

  并购是对外,对内58的决策是进行一场变革。做法有点类似腾讯,利用58平台导流量,成立事业部独立发展。陈小华给出的解释是,上市有了钱58会拿出一部分资金内部孵化单独事业部运作,这种事业部可以是内部团队分离出去的,也可以是并购而来,58可以为整个事业部导入流量。

  姚劲波对于这种事业部给出了两个条件:第一要有人。第二个这个业务单独出来的好处大于它单独出来的坏处。好处就是一个独立的团队的话反应更加及时,更好考核。坏的就是跟别的业务板块的协同没那么容易了。目前58对于这两个问题还在权衡。不过,二手车频道已经成为一个事业部正在试验。

  在姚劲波未来的设想中,58金融将会是一个最重要的事业部,支撑这个判断的是需求。在58的诸多中小企业商务中,贷款需求巨大。陈小华告诉投资界记者,58金融的业务已经开始试验。首先做导航,为企业提供P2P贷款公司的信息导航服务;其次做针对企业的小额贷款,目前正在申请牌照;最终,不排除出现针对个人服务的金融服务产品。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姚博海,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405/20140514365416.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