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吃饭、睡觉、黑人人?当这些已经形成一种惯性……

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人人网都会被行业专家和媒体拿出来去批一顿。不过这次最有趣的是,竟然看到人民日报的官微,“人人网消失,暴跌3/4,你怎么看?”,官方喉舌都跳出来,真是墙倒众人推啊。
2014-05-23 10:40 · 钛媒体  杨君君   
   

  最近看一些互联网的评论,发现一个非常特别的现象,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人人网都会被行业专家和媒体拿出来去批一顿。(或许我因为只看自媒体和网媒,看太多了?)

  不过这次最有趣的是,竟然看到人民日报的官微,“人人网消失,暴跌3/4,你怎么看?”,官方喉舌都跳出来,真是墙倒众人推啊。研一时老师讲过一个八卦,说为什么当年小马哥要做qq.com,因为曾经被新浪黑出翔……一旦有了门户新闻,就像有了核武器,可以不主动进攻,但必须手里有。这就是我们为啥很少看见门户科技频道上狂黑另外一个门户,因为没意义,直接会招回来一脸挠,最多也就是把对方财报里的负面亮点当标题糊首页上示众。

  如果我们把这些写人人的文章的观点和标题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其实过去半年里说的内容也就是这么几点:人人网股价狂跌、人人网战略失误、人人网陈一舟躲在小屋炒股票,人人网卖糯米求生、人人网重走老路等等。

  股价没有IPO时高而一直低迷是事实;移动互联网转型动作缓慢也是事实。但看到有的文章写的如同传记大片,“陈一舟叼着雪茄,坐在自己的总裁办公室里,敲下”卖出“的键盘按钮,一瞬间净赚几千万美元……“就不免令人称奇,这和写领导人传记那种,“主席在窗前踱步许久,突然沉吟说,XX同志来了没有?”,一样让人亮瞎狗眼。在每次获得阅读快感之后,我有时候也在想,这些内容到底有多少是真的,又有多少是道听途说继而自己牵强附会去臆想创造的呢?为什么腾讯把搜搜卖给搜狗,就叫做双剑合璧,把易迅和电商都打包给京东叫全心投入,而人人把糯米卖给百度就变成烫手山芋,卖子求荣?

  最有趣的是,我发现同一个记者,可能在3个季度前写的是,分析师认为人人或许不应该再继续投入在糯米上,而是转手给别的O2O大鳄更好;而上个季度,同样的记者,口吻又变成,这种做不成就甩手的作风已经成为人人网的积习。我想如果我是陈一舟肯定疯了——我是卖还是不卖?

  这种类似的文章被一遍一遍去转载后,黑人人网已经成为了很多行业专家和媒体的必修课。这像极了“羊群效应”所描述的那样,当一个人的某些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就会有更多的人前赴后继的进行争相仿效。更重要的是,对方确实出现了问题,所以也很难一一辩驳。

  用这个比喻来描述黑人人网的惯性现象虽然非常恰当,但这并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发生的更深层次原因。实际上,形成黑人人的群体观点,另外一个关键点在于,不黑人人的学校用户恰巧不掌握这个主流话语权。这就如同,我们可以在媒体上大肆讨伐90后的滥情和不负责任,而且你似乎无法看到他们的回应,但实际上90后们要么压根不在乎这些内容,要不然他们会躲在人人网、QQ空间里去吐槽社会上的这些偏见,为啥一说90后就是工作没责任心、花心乱性没节操?

  具体到人人网,其实就是我们异口同声的集体讨伐,是为了说什么,还是想用它表达我们深层次里想说又说不清楚的某种情绪——能否对曾经自己迷恋但现在看起来刻意要逃离又故作潇洒说BYE,又或是能否冷静想清到底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价值。

  人人网战略转变中的漏洞

  作为一个今年刚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僧,如果你要问我,“毕业之后,你是否还会使用人人网”,可能我的回答是,“现在可能还会继续用,但过一段时间,很可能就不会用了。”像我这样的回答经常会被用来佐证人人网发展的局限性,即便是在半年前人人网宣布“重返校园”的战略发布之后,也经常有人用此来说明人人网不能作为一个持续型的社交平台。

  其实,我认为人人网过去几年面临*的挑战不是这里。它曾经和开心001打过一场不那么好看的争斗,然后遏制了对方的增长,这说明曾经在白领市场他依然有过机会,用户曾经认可校内网变身更全面的“人人网”;它曾经和腾讯的“朋友网”继续死掐校园,直至对方在这块的运营偃旗息鼓,证明了在校园里的工作不是简单靠QQ好友关系链就能复制的。为什么?实名制的社交关系链,是它在SNS阶段的核心DNA。

  这个DNA就如同偷菜一样,是一种在骨子里具备病毒扩散而且自保护的特性,也就是说,一旦一个社交网站的实名关系链建立起来,用户的迁移就很难,偷一棵白菜可以,你搬走整个菜园,很难。

  但是,我要说但是了,这个在PC时代的坚硬壁垒(用户烦于再去另一个网站创造实名好友关系)被一个轻巧的“二向箔”打破了——是的,手机通讯录。要知道,每个获得授权的手机app都可以读取你的手机通讯录,那里面都是实名呀,而且都有电话号码。因此,就像我初上人人网的惊喜一样,“原来你也在这里啊”变成了手机上的“你的通讯录好友也在使用,接受她为好友”,用户在惊喜中连戳几下,立刻就快速的完成了一个新的“实名制”的社交网络的搭建,只不过,这一次是在手机上,而且比email邀请更快。

  这也就注定着,在移动互联网的市场上,*产品的覆盖和倾轧是更加急速的。这也就意味着面对全人群再提供一个通讯社交软件的可能,几乎没有。用户才不需要“微信的挑战者”,用户用的很好就不想换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见贴吧、陌陌、人人网的app版本,都在努力找到一个独特的垂直切分点。这个时代,谁在说我要取代微信,那一定是来往或者易信的,但其实你看现在易信也不这么说了。大家都想明白了,不可能的事情不要死抗,相反,找到一个垂直的说法,陌生交友?秘密?兴趣小组?校园广场?这些都是在努力找到一个利用LBS(手机*特性)又保持独立特点的做法。而通讯录因为每个app都可拿到,因此在这件事已经没有所谓独门秘籍了。

  所以,我完全不吃惊人人网说他们要重返校园和年轻人群,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胡同里打败大街上的车,这个转型是明智的,但一样需要时间来验证。究竟这种策略是否正确,我们暂时还无法做出定论,毕竟人人网这种年轻化的战略才仅仅实行了半年。而且再不客气的说一句,人人公司不是一向高瞻远瞩,战略正确战术渣的么?所以,我觉得说主动转型也罢,被动逼迫到要进化也罢,至少从整个社交领域的竞争来看,现在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地位几乎无可撼动,人人网其实在内心也已经不太指望自己能够成为另一个微信了吧,所以逐步收缩防线,跟现有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做个区隔,死磕学生群体,伺机顽抗。

  说回我刚才说的“毕业不再用人人”,这个看似合理逻辑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思考——即作为一个社交平台,特别是在中国互联网的竞争环境下,究竟是应该再去做全领域的人群覆盖,还是聚焦在一个特定的年龄段更有机会?当我们说“只要一离开校园,就不会再用人人网了。”的时候,从另外一方面去看,就变成,在人人网上的用户必须保持年轻,不要忘记,当我们老了的时候,每年仍然有一大批毛孩子走进高中和大学,成为人人网的新用户。我的老师们永远留在大学,我不能说,老师,我们走了,你就人生没价值了,实际上在老师来看,我不过是14年毕业的一个丫头,14年又新入学了又一拨人而已。所以简言之,大学老师如果可以过得很好,我们大可不必长吁短叹,担心专心服务学生和年轻人群的品牌,从此痛失这那,一贫如洗。从近期人人客户端的版本更新和宣传策略上来看,似乎要将这种策略一走到底。

  “在国内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平台能像人人网那样对学生群体进行高度聚焦”,这可能会是人人网最不忿的自我呐喊,但也并不是一个安全的避风港。君不见微博和微信的年龄下沉也非常快,更别说陌陌对荷尔蒙冲动的少男少女们充满了怎样的诱惑。如果人人以为躲进胡同就一定稳操胜券,那倒真不是这样。学生并不是一个单一属性的标签,同样还可能是一个“时事新闻爱好者”、“朋友圈晒图狂魔”、“夜晚撩骚的宅男和少女”,你动作慢了别人就抢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