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三星在琢磨小米,小米在算计三星,苹果无辜躺枪

小米Note标准版和顶配版的发布,意味着小米终于打下了和三星全战场交锋的基础。当然,三星同样也在琢磨小米。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诡异的情况:三星和小米嘴上都在说跟苹果竞争,实际动作却是在算计彼此。
2015-01-16 10:11 · 品途商业评论  名扬   
   

  在小米Note发布会上,出场最多的“友商”产品非iPhone莫属。小米Note和iPhone 6 Plus之间的对比贯穿全场:比iPhone屏幕更大、解决了iPhone那样的摄像头凸起问题、比iPhone还轻薄……小米*次如此全面地靠iPhone来证明小米Note的水准。

  那么,小米是希望用户在iPhone 6 Plus和小米Note之间做选择?

  如此贴靠更多是为了提升小米Note的品牌形象。小米真正的竞争对手与其说是苹果,不如说是三星。小米Note更多的是要跟三星的Galaxy Note系竞争。连Note这个命名都是三星*使用在大屏智能手机之上,以屏幕大小区分维持Galaxy S和Galaxy Note双旗舰是三星开创的道路,而小米现在终于走了上来。

  实际上,小米正在三星化。

  从产品线布局来看,小米早已经过了一年攒一款爆款的阶段,它的手机产品线前所未有得丰富:从699元的红米二代,到999元的红米Note,从1999元的旗舰手机米4,再到2299元的小米Note以及3299元的红米Note顶配版,红米/小米系实现了从低端到中高端的全系覆盖。

  小米Note标准版和顶配版的发布,意味着小米终于打下了和三星全战场交锋的基础。

  从市场范围来看,小米正在努力走向全球市场,首先试水东南亚和印度,下一步还将扩展到巴西等更多市场。虽然因为专利纠纷被绊了一下,但小米国际化扩张的步伐绝无停止的可能。目前全球化*的手机厂商就是三星,这家公司几乎进入了全球几乎每一个可以经营的市场,和大中小运营商都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甚至三星引以为傲的产业链整合模式也是小米学习的对象。神秘的松果电子就是小米和联芯合作的厂商,而这家公司出品的处理器,可能今年就会出现在小米低端手机上。

  当然,三星同样也在琢磨小米。

  过去一年三星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大幅流失,*的竞争压力并不是来自于更大屏幕的iPhone,而是中低端市场。三星竞争力不够的部分机型出现滞销和库存积压,造成大量资产减记。看看数据:

三星在琢磨小米,小米在算计三星,苹果无辜躺枪

  2014年第三季度三星全球市场占有率从一年前的32.5%下滑到了23.8%,出货量大幅缩水。同期苹果出货稳升,市场份额还略有下降。一年中真正引人注目的变量是小米在中国市场的出货量狂飙,夺走了三星中国市场*的宝座。

  今年下半年,三星一系列动作都是在重整中低端。Galaxy A系列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1998元的Galaxy A3,2599元的Galaxy A5,2999元的Galaxy A7,虽然价格仍不够亲民,但也算三星目前能放下的最柔软的身段。

  三星和小米都有通过把自己的软件应用与自己的硬件设备捆绑在一起的理想,只是小米走得相对更聪明也更有成效一些。相比引来很多批评的TouchWiz,MIUI至今仍被视为*Android厂商定制的操作系统。比起没人用的三星服务们,MIUI上托起的小米系服务们用户活跃度好上很多。当然Android之外,三星还有自有操作系统。

  三星日前在印度发售了售价为5799元印度卢比的Tizen OS机型Z1,这款手机的直接竞争对手就是红米。

  相比三星和小米,苹果似乎位于另一个世界。坐拥独特的系统和生态,用软硬件结合为保障,苹果成了高端市场利润收割者。不管Android的世界里纷纷扰扰,短期来看苹果可以保证自己的份额和利润,进入大屏市场等接受市场流行趋势的动作甚至能提升利润空间。

  三星眼中曾经只有苹果,2011年出货量成功超越苹果登顶全球*的手机厂商宝座,并拉开了双寡头时代的大门。可是它依然只是一家Android手机厂商,不能免于新秀们的轮番挑战。相比冲劲不足的守成者苹果,拥有独特商业模式的小米才是三星*的心腹之患。

  小米从创立之初就有自己独特的商业逻辑,不管是“铁人三项论”还是“*口碑快”,面对国产友商们,雷军一直有种模式优越感。快速奔跑中的小米,眼中盯得最多的还是最前方的两个身影:苹果和三星。而苹果是特殊的存在,自保有余,利润充足。对标苹果不过是种姿态,撕咬三星的市场份额才是当务之急。

  站在国家会议中心的舞台上,雷军再次发愿:“血战到底,小米五到十年做到全球*”。他说的全球*当然不是苹果那样的利润*,而是出货量。现在的出货量全球*手机厂商是谁?三星。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诡异的情况:三星和小米嘴上都在说跟苹果竞争,实际动作却是在算计彼此。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