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互联网+时代最全解读:穿越泡沫,剩者为王

市面上现有两种互联网+。一轮新的泡沫在酝酿。龙蛇混杂,咱们如何识别真假互联网+? 历史性机遇在哪里?“互联网+”将产生五大技术需求,能否把握住这些技术趋势,为新型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2015-04-14 10:50 · 钛媒体  张笑容   
   

  三、龙蛇混杂,咱们如何识别真假互联网+?

  顶层已经卷起大风,我们有理由相信随后相当一段时期,各地各级政府,各种“互联网+”行动计划会大量涌现。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热情将得到极大释放,互联网发展的公共环境也会得到改善。互联网+的意义,在于先“网”可以带动后“网”。互联网巨头企业已经提出各具特色战略规划。国家要发展互联网,必然离不开网络巨头和行业龙头企业,他们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以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将在未来的“互联网+”大潮的发展中受益,并得到进一步成长。“互联网+行动计划”意味着中国政府按下了一个总开关,中国从后工业经济时代转入到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引擎已经发动,而所有这一切都是互联网过去二十年高速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政府报告多次提及的“互联网+”主要是指刺激信息消费和基础技术创新。本质是为传统行业提供智能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改造,催生新形态、新业态,提高社会生产和流通效率。

  基于上述判断,关于互联网+,我想提一个新的认识框架: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的作用,目前集中体现在对生产模式的改造和流通模式的改造,前者更多的依靠IOT技术,而后者依赖于电子商务。这是一场革命,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革命的突破口首先体现在刺激信息消费和改造社会流通,而要改造或颠覆传统生产模式,要改造劳动工具提高生产力,还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渡期,按照《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个期限大约是10年。

  毫无疑问,各行各业都将互联网化。互联网+是一种新的企业形态,它兼具互联网和传统企业两者优势,由此也可以看出,并非所有企业都会互联网+,至少目前如此。

  (一)并非所有企业都必须互联网+

  究竟哪些企业适合互联网+,哪些企业不需要互联网+?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企业的行业需求特征。当前互联网逐步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之中,不同的企业多少都会涉及到互联网,根据不同企业互联网需求度的高低,我们可以将企业分成四个类别:

  1.无网企业:即没有接触互联网的企业,仍采用较为传统的无网化生产流通方式,这类企业可能有信息化基础,但是业务跟互联网基本无关,比如建筑业、采掘业;这类企业实施互联网+的可信程度很低。

  2.边缘企业:即互联网边缘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是互联网公司也可以是传统行业的公司,信息化基础较好,主营业务依赖于线下资源,开始尝试互联网技术进行营销;有较高的互联网+意愿,比如餐饮、医疗等服务性行业。实施成效较高,风险较大。

  3.ICT企业:提供传感技术、通信服务与设备以及计算机软件硬件产品等的企业,生产和经营中互联网化程度较高,例如软硬件公司与IT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等;这类企业互联网+的意愿高,风险较低,主要围绕现有客户和市场转型,尚未大规模跨界。近年来,有少量新兴企业开始渗透其他传统行业,其业务以提供信息化系统为主而非互联网+。

  4.互联网企业:以互联网为基础开展经营的企业,例如BAT等企业,完全基于互联网生存,这些公司渗透传统行业,有助于自身市场覆盖范围快速扩大,主动实施互联网+意愿最高。然而,互联网公司跨界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实施难度很大,风险较高。
在上述四类企业中,边缘企业最为焦虑,他们有迫切的融入互联网的需求,但是常常不知如何采取行动,其次是互联网公司。这两大类企业属于政府报告互联网+的指向,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而无网企业和许多ICT公司,则是泡沫存在的土壤。

  由此来看,即使某一家企业贴上了互联网+的标签,但未来不一定获得预期的发展。在这四类公司中,我们需要给焦虑的边缘企业和互联网巨头更多关注。

  (二)边缘企业:你怎样不焦虑?

  互联网+的本质,不是简单模块叠加,而是再造质变。边缘企业要解除互联网+焦虑,至少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个阶段改造流通:实现销售的互联网化,将公司的产品服务以电子商务模式推广,同时开展网络营销;第二个阶段,改造生产:调整生产管理经营,利用互联网理念(比如用户为中心)改造自身体制来适应互联网经营的需要;第三个阶段,产业协同:企业可以实现供应链上的互联网化,逐步实现产业协同。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围绕自身业务形成自己的生态,或者加入别人的生态中。

  目前国内许多传统行业上市公司的“互联网+”集中在*阶段,很多人以为开辟了电商平台或者进行了网络营销就等于实现了互联网+,这是一种比较危险的认识,也是造成失败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此类公司多属行业龙头,体量大而经营模式成熟,转型难度较大。互联网+需要做脱胎换骨式的体制改造,倘若企业仅仅把电商当成一个新生业务渠道—或者把互联网业务当成一个新业务模块而非战略方向,则难免跟自身线下渠道恶性竞争,产生左右手互博现象,导致内部资源耗损巨大,难以让新业务渡过有投入无产出的成长期。

  自力更生是一种艰难的选择,有些公司采取了相对“轻松”的做法,希望通过收购兼并一家互联网公司来实现自身战略转型。但这种嫁接式的策略有些投机色彩,往往出于财务投资目的,从实施效果来看,短期促进业绩有效,长期发展非常可疑,而我们在投资选择时更要慎重辨别这种投机性的行为。

  要成为一家真正的互联网+公司,至少要具备四大素质:技术、数据、模式和组织。

  首先,从技术素质来看,互联网技术和应用已经由服务业向工业和农业渗透。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4》指出,2013年全国信息社会指数达到0.4712,总体处于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的阶段。传统三大产业当前基本处于2.0阶段向3.0阶段过渡时期,不同产业中的边缘企业,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来驱动生产和变革流通。比如,农场采用IOT技术加强农业管理,工厂采用智能化的生产工具如CPS来支持企业进行更高效的生产,饭店采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安排互联网订单。未来则是全行业互联网,软件更多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硬件上大量使用机器人,万物采用智能化芯片互联,人、物品、流程与数据将通过互联网结合为一体。

  其次,从数据素质来看,数据分析可以驱动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应用了云计算的企业,会沉淀大量运营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顾客、供应商以及企业内部生产与管理的各个部门,利用相关的数据分析工具,有助于经营决策,预测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不同行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巨大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本身就蕴含着价值,通过开发利用数据资源的工具以及智能化处理的工具,这些数据就能够展现出它的价值。由下图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不同行业产生100元美元收入的所用的实际数据量,所以在未来,拥有更多的数据以及更高效的数据处理工具,企业的价值就会更高。

  再次,从模式素质来看,当前的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网络营销平台与线下资源“结合”。其中,C2B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新兴模式,C2B的核心是以消费者为中心,消费者当家做主。一般来说,C2B产品应该具有以下特征:*:价格统一。相同生产厂家的相同型号的产品无论通过什么终端渠道购买价格都一样,渠道不掌握定价权;第二:C2B产品价格组成结构合理,拒绝暴利;第三:渠道透明,消灭山寨存在空间;第四:供应链透明,品牌共享。

  最后,从组织素质来看,企业组织结构需要进行脱胎换骨的变革,加强激励制度变革。组织结构上需采用互联网企业等所具有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化整为零,鼓励小分队创新,形成创业氛围;同时,需要改造传统的激励制度与之配套,宜采取股权激励措施,化雇佣为合伙人,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如海尔、国美等均已开始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使之更为扁平化;而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发展来看,上市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数量也呈上升趋势,其中创业板以及中小板企业占据主要地位,如2014年中推出的192家股权激励公告中有近160家为中小板和创业板企业。

  (三)如何渡劫?

  我们认为具备了上述四大素质的企业,也就具备实施了“互联网+”的前提条件。即使如此,也应该看到,“互联网+”的风险依然极大,形同渡劫。如此一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渡劫方式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一家传统公司通过什么方法渡劫?一家互联网公司如何渡劫?从现有的案例中来看,“渡劫”的方法可以分为自力更生、收购兼并、结盟合作等方式。

  不同类型及规模的企业所采用的策略不同,每个企业都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未来发展战略来选取合适的策略。对于巨头类企业(如腾讯、阿里、平安集团等),由于其在互联网行业或者某个具体的传统行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融合策略更倾向于自力更生以及兼并收购,通过自身巨大的资源优势直接渗透到其他行业,或者通过兼并收购优质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自力更生的风险一般要高于收购兼并。对于规模与巨头相比相对较小的大型及中型企业,由于其自身实力并不足以支持其自力更生,其融合策略更偏向于兼并收购与结盟合作。

  (四)评析:穿越泡沫,剩者为王

  互联网领域历来是赢家通吃剩者为王。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市场归于理性。在接下来的新周期里,苹果、英特尔、微软、思科、ebay、亚马逊、Yahoo等企业活了下来,同时谷歌、推特、Facebook崛起。考察其生存的原因,一方面有赖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高速普及,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新技术–Web2.0技术的成熟,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并逐渐将网络应用作为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企业和个人对网络应用的个性化需求成就了新一批IT成长股。符合潮流,掌握技术,有足够的现金储备,是生存的基本要求。

  回顾国内市场,谁能够穿越泡沫,安然渡劫,成为剩下来的幸存者?

  通过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在今后的几年内,需要“互联网+”渡劫的行业主要集中互联网巨头以及边缘企业之中,结合三种策略分析,我们不难预见:

  采用*种方法,自力更生,对于一些大型企业集团而言,非有一定远见和坚定意志者不可为,一旦渡劫成功,公司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但大船掉头风险高,成功者少(中小企业反而容易成功)。

  对于第二种方法,以大吃小的兼并重组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其风险除了存在于两个公司所代表的产业的融合,还在于企业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需要企业付出相当的时间来接纳彼此,但由于收购方可以承受相应的风险,反而容易接受,这种策略将会成为2-3年的热点,但对于A股公司而言,失败风险依然较高。

  对于第三种方法,巨头之间的强强联合,有利于利用彼此独特的优质资源,抢先瓜分市场份额,这种将情况将高频率出现。

  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只有那些能够正确评判自身状况、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集聚未来企业素质、致力于创造价值的公司,将会顺利渡劫,成为最后的“剩者”。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钛媒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