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中国企业重磅干货大揭秘:最赚钱的是谁?亏得最惨的是谁?

2015中国企业500强分布在内地30个省市自治区,只有西藏没有企业上榜。从区域分布数量看,东部10省(市、自治区)有364家企业,增加了9家;中部6省有57家,西部12省(市、自治区)有68家,东北3省有19家企业。
2015-08-24 10:57 · 凤凰财经  李文友   
   

  (三)做好新常态下的加减法

  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面对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对于大企业来说,新常态其实是一场革命,不适应新常态的将被淘汰出局

  产业结构大调整最考验企业家的洞察力和企业战略的灵活性。大企业之所以成长到现在的规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过去模式的成功,但许多企业也会因此高估这种模式的适用性。海尔集团张瑞敏的名言:“世界上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就是说企业要有适应性、趋势洞察力和灵活性。新常态下,挑战和机遇并存,因此大企业要多一些辩证思维来看待新问题、新变化。

  第二,也要用于“甩包袱”,做好减法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有128家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小于商业银行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相当多的企业有大量低效无效资产不能形成盈利能力。要果断进行资产结构调整,通过外包、股权转让、资产出让、破产重组等方式剥离严重亏损或资不抵债的板块,盘活存量资产,增强资产流动性,鼓励具有战略价值和引领作用的产业板块。

  面对新常态,相当多大企业面对严重亏损业务却不赶快“止血”,仍然在幻想、等靠要,寄希望于“保增长”,这不是企业和企业家该做的事情。

  第三,积极开展并购重组。我国大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上游资源和下游市场的掌控,尤其是要加大对国际资源、品牌、技术与市场的并购力度,提升大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降低运营风险和成本;积极推进强强联合,以优势互补加快做强做优步伐。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是继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我国大企业创新投入显著低于世界500强,2015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强度仅有1.28,仍有进一步提升的较大空间。

  二是要实施自我主导下的开放式创新。开放式创新主张以市场需求为原动力,以尽快形成优势产品为目标,总成技术或核心技术自己开发,或以我为主与其他单位联合开发;配套技术或一般技术全球采购,将合作视野放宽到“内外部、上下游、国内外”。

  三是要勇于开展原始创新。近年来我国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9-19大型客机、核电、高铁等领域之所以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根本就在于这些领域的企业主动将研发活动,向创新前端延伸,主动从模仿创新向原始创新转变,引进消化吸收的逆向创新向正向创新转变,突破了核心关键技术,引领了创新方向。大企业要借鉴这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增强自信,积极开展原创性高水平的研发投入。

  四是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技术标准的制定,积极成为技术标准制定的主体。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大企业广泛参与了相关产品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制定,大大提高了其在全球产业链上的控制力和话语权。

  五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重视建立创新机制。

  (五)勇于探索加快企业改革

  深化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企业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企业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大批企业实现了公司制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但也要看到,市场化导向的企业改革还在进行时,现代企业制度还很不完善,束缚企业发展的顽疾还很多。

  国有企业是我国大企业主体力量。2015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企业数量近六成,营业收入占近八成,资产占超过九成,利润超过八成,纳税占近九成;国有企业在金融、电力、电信、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拥有控制地位,但其中的低效无效资产数量庞大,其企业活力的提升将显著改善中国大企业整体乃至国民经济的活力和效率。

  中国在政策监管实践上对国有企业构筑了可谓全世界最复杂的多层监管体系,但却难以解决腐败多发和政企不分问题;国有企业总是在政策化和市场化、附属化和独立化之间犹豫徘徊,公司战略难以清晰定位,公司治理软弱无力,企业关系错综复杂,企业家精神和才能难以施展。


(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 王文银)

  在新常态下,企业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勇闯企业改革深水区,打好深化企业改革攻坚战。

  一是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厘清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权限,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机制。

  二是进一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产权多元化改革,提高国有资本的效率,拓宽企业投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三是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做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

  四是加快出台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指导意见,落实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计划,*程度激发员工积极性与创造力。

  五是进一步强化依法治企、依法经营,公平参与竞争,积极维护市场秩序,妥善处理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遇到的法律纠纷。

  六是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精神,继续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推进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引导国有资本从不占优势的竞争性领域适时稳妥退出。七是加快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在深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的同时做好国有资产流失防范工作。

  (六)以全球化视野整合利用资源

  

  “走出去”已经成为国家促进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我国企业不应再局限于国内市场的发展,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稳步推进在国际市场上的战略布局,全面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目前我国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国跨国公司100大的跨国指数,显著低于世界跨国公司100大,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100大,企业国际化经营绩效也不乐观,投资巨额亏损时有发生,整体投资收益水平不高。

  据测算,2005-2012年,中国对外投资收益均值仅为3.3%,远低于欧美国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收益水平。此外,我国大企业在境外投资过程中,由于缺乏跨文化管理的经验,与当地居民与政府部门的摩擦与冲突接连不断,对境外业务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不利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全面启动、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中国企业正迎来新一轮境外直接投资的高潮。那些能够抓住当前投资机遇的企业,将成为中国打造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的成功者。

  (七)着力打造知名品牌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当前,虽然我们面临中国品牌建设的深厚基础和良好机遇,但中国品牌的打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在互联网背景下,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以及大数据和互联互通带来的新机会,深刻影响到品牌建设的模式和周期,要舍得下苦功夫,也要会动新脑筋。

  一是重质量。质量是产品的生命线,也是企业的生命线。必须坚持以质取胜,精益求精,让质量为品牌打气,品牌为质量代言,形成品牌和质量的良性互动。

  二是重创新。既要坚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又要加快管理方式、商业模式创新,立体化打造品牌,立体化拓展品牌发展空间。

  三是重开放。后起国家的品牌发展规律就是在开放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日本、韩国在这方面都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开放是双向的,既要把国外品牌引进来,学习、消化,也要将国内品牌推出去,让其在国际市场上去迎接竞争、接受考验。只有在品牌的交汇对撞中,中国品牌才能变得越来越知名,越来越强大。

  四是重文化。文化是品牌的精髓,品牌消费也是文化消费。任何优秀的品牌,都包含着传统或时代文化的元素。要做好中国品牌,不仅要重视吸收传统文化因素,也要采纳现代文化因素,将文化元素和商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让中国产品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文化基因,让中国品牌更具中国气质、中国韵味。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凤凰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