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看阿里被“抄底”的财务投资: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偷偷抄底的队友

越来越多投资合并都是在资本意志下的止损手段,当然协同效应一定是美好的愿望。阿里大部分投资基本上都是纯财务投资,盘子越铺越大的同时,却没看到多少1+1>2效果。没有所谓的协同效应,这也不是阿里的问题,在中国,垂直整合的协同效应都很难发生。
2015-11-05 10:00 · Bianews  谢康玉   
   

  阿里腾讯最近频频联手,一度让外界认为是要联合起来让百度坐稳千年老二的位置。但有那么一种小伙伴叫做——说好一起去焗油,他却偷偷剃了头。腾讯从不是一个安分的队友,屡次出其不意的抄底阿里。

看阿里被“抄底”的财务投资: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偷偷抄底的队友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偷偷抄底的队友

  被抄底之:美团

  11月2日,《华尔街日报》放出一则消息,腾讯即将完成对美团点评10亿美元的投资,作为美团点评合并后的*次融资,此次金额最高将达到30亿美金,如果消息属实,新美大估值将达到200亿美金。

  美团点评合并是阿里腾讯的又一次联手,腾讯对点评持股约25%~30%,阿里对美团持股约10%,双方以5:5方式换股,如果加上腾讯此次的10亿美元投资,双方持股比例将进一步拉开差距,新美大变相归入腾讯门下,一次原本的战略投资又被腾讯打回纯财务投资。

  本来美团也是有“爹”的人,可惜“爹”还有个亲儿子。阿里巴巴集团重启口碑网,还空降蔡崇信担任口碑的董事长,看来是要好好培养亲儿子了,干儿子也就成了备胎。

  阿里也有自己的无奈,干儿子美团虽比亲儿子口碑争气点,但也是问题多多。

  美团迅速的扩张速度背后是不断烧钱,却还没在去团购建生态的路上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而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下一轮融资如果跟不上来,结局可想而知。即使拿到下一轮融资,痼疾仍在,另一边百度怒砸200亿元给糯米,阿里60亿元重启口碑,连同门大众点评也于4月拿到8.5亿美元。

  终归干儿子也是儿子,帮一把也是应该的,奈何美团又多出一个干爹,给资源吧,*收益方是腾讯,这不是给别人养儿子了,阿里想了想,只能默默留下了眼泪。

  被抄底之:快的

  滴滴和快的的合并曾引起一片哗然,腾讯与阿里两个冤家一下因此成了亲家,罗密欧朱丽叶双双化蝶后两家握手言和的故事竟真实上演了,这让无数单身狗在今年情人节又开始相信爱情了。但终究现实中更多的是残酷童话,相亲相爱背后其实暗藏玄机。合并之后,滴滴和快的分别持有股份 52%和 48%,虽说吕传伟任联席CEO,但合并公司及更名滴滴出行后出面的CEO一直是滴滴的程维。

  滴滴打车改名滴滴出行后,已有快车、顺风车、专车、出租车、巴士等几大业务线,快的打车、一号专车则在被弱化,而快的打车的客户端已许久不见更新,可见不管从品牌还是产品,快的都在被逐渐弱化。

  合并前滴滴的支付渠道只有微信支付,合并后业界普遍认为会很快开通支付宝支付渠道,却相隔了4个月,这不情不愿的。想必这几个月,阿里的内心也是无比挣扎的。

  滴滴和快的斗了这么久,腾讯和阿里这两个爹也给输了不少血,腾讯输的血算是长成肉了。今年6月,滴滴快的合并后首次融资,金额超15亿美元,腾讯阿里都参与其中,阿里输的血变成啥,就看滴滴对支付宝的拉动有多大了。

  没人抄底了?放着我来

  自己抄底之:优酷土豆

  10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向优酷土豆董事会发出要约,收购优酷土豆剩余全部流通股,预计总金额超过45亿美元,溢价30%。

  早在2014年4月28日,阿里巴巴就对优酷土豆进行了初步战略投资,阿里巴巴集团以12.2亿美元收购优酷土豆7.2亿A股普通股。其中阿里巴巴持股比例为16.5%,阿里巴巴还将CEO陆兆禧安插进了优酷土豆董事会。今年3月底,阿里巴巴对优酷的占股比例又从16.5%增至20.7%,超过古永锵成为优酷土豆的*大股东。

  但视频网站盈利困局未解,可以预见的将来还是不断砸钱,优酷土豆第二财季也显示亏损还在不断扩大。此外,今年8月在优酷土豆更名为“合一集团”时,古永锵表示将开始改变在版权上投入大量资金的策略,转为扶持自频道,未来3年投资100亿元做网生内容。自然阿里将为这100亿买单。

  阿里于2013年3月花费31.3亿元战略投资,2013年12月又支付11亿元现金进一步增持,前后花了42亿元获得了66%的UC股份。2013年8月22日,阿里巴巴战略UC,马云将出任UC董事。2014年6月11日,阿里巴巴全资收购UC优视,并组建阿里UC移动事业群。收购规模在40亿-50亿美元之间,在当时也是刷新了中国互联网收购规模纪录。

  自己抄底之:高德


  构建本地生活圈,地图则是O2O的重要入口和载体。201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以2.94亿美元购买高德28%股份,成为*大股东。阿里巴巴董事局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和阿里巴巴无线事业部总裁吴泳铭将担任高德公司董事。

  9个月后,2014年2月10日,阿里以每股美国存托股票21美元的价格,以现金方式再次收购收购高德全部股票,高德成为阿里巴巴全资子公司。此次交易对高德的估值约为14.51亿美元,交易总额约10.45亿美元,溢价27%。在BAT里,唯有阿里没有地图业务,而O2O中有一大半应用和地图有关,所以再贵也得咬牙买下。

有钱多吃容易,变壮不虚胖才难

  兼并收购不外乎三种,横向、纵向和外延。横向即同行间收购,纵向即上下游收购,再就是外延——向新领域拓展,阿里的收购大多属于后两类。

  收购UC、高德、优酷土豆,不断买不断扩充业务,在垂直领域还有蚂蚁金服、银泰商业、阿里健康、阿里影业、菜鸟网络等。阿里几乎要买下大半个互联网,一次比一次大手笔,不得不说自己抄底的代价也是很大的。

  国内如此,国外也不闲着。阿里巴巴和富士康还联合向印度电商Snapdeal投资5亿美元,联手蚂蚁金服6.8亿美元入股移动支付企业One97,还联手富士康向日本机器人公司SBRH分别战略注资7.32亿元。上半年还传闻阿里2亿美元投资匿名社交应用Snapchat,还5600万美元入股母婴电商Zulily。

  有钱多吃这很容易,但如何吃多变壮而不虚胖,这一直是一个难题,面临*的问题就是从产品到团队再到市场的整合。收购后独立运行就给整合带来很大的障碍,收购优酷土豆就是这样,那么如何有效发挥协同作用,这要打一个问号。

  保持管理团队和组织架构不变、既定战略和工作计划保持不变、日常经营和对外合作保持不变。这是要以不变应万变吗,看似相亲相爱一家人,实则只是住在了一起,心却都在别处。

为什么协同效应难发生?

  越来越多投资合并都是在资本意志下的止损手段,当然协同效应一定是美好的愿望。

  阿里大部分投资基本上都是纯财务投资,盘子越铺越大的同时,却没看到多少1+1>2效果。没有所谓的协同效应,这也不是阿里的问题,在中国,垂直整合的协同效应都很难发生。

  从资源角度,实现协同效应要求并购者至少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并购者能够识别目标公司中战略、流程、资源中的独特价值,并能维持和管理好这种价值,使其至少不贬值或不流失。很多合并企业,做的*件事是整合去除冗余,并购主导者强势把被并购者业务线吸收是在所难免的,这中间可能让被并购者的优势消耗掉。

  其次,并购者自身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在整合过程中不会被损害,能够维持到整合后新的竞争优势发挥作用。这一点在大多数并购中都能做到,毕竟损谁也不能损自己。

  第三,并购者拥有的资源、能力与目标公司的资源、能力能够有效加以整合,创造出新的超出原来两个公司新的竞争优势。高德公司获阿里巴巴2.94亿美元注资后,加速向移动互联网方向转型,阿里巴巴也将旗下淘点点、淘宝本地生活等服务平台等接入高德地图和导航的应用。算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却没得出什么新的竞争优势,只是补齐了原来的短板。

  从竞争角度来说有以下两点:

  *,整合后的并购者必须能够削弱竞争对手。阿里收了优酷土豆,大家都将眼光望向背靠爱奇艺,视频网站都陆续找到了“爹”,同质化竞争的背后要想靠并购削弱对手是不太可能了。

  第二,整合后的并购者必须能开拓出新市场或压倒性地抢夺对手的市场。在几次的并购中,阿里均付出了很可观的溢价,即便说资本雄厚削弱不大,但后续投入仍是一个大头,古永锵随口一个100亿却要阿里来背了。另一边,竞争对手却虎视眈眈,保存实力整装待发,抢夺市场怕是太难,只剩下一场恶战了。

  抛开这些,只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很多的并购心态本身就很拧巴。

  你有他有,我怎能没有。你也建生态,他也建生态,不仅要有生态,还要大格局。光喊出生态二字,就已觉得气势大大的,格局满满的。秉承多买多占原则,买回来再说,用处总会有的。

  不求添砖加瓦,只求锦上添花。很少有人把全部身家性命赌在一次并购上,大多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轻松心理,用一半的心力去做一件不能打折的事情,如何指望能事半功倍。况且有亲儿子在,干儿子只能在后面排队了,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中国人最懂。

  这样心态下的并购,加法已属不易,如何还能指望做乘法呢。于是又开始了新的一轮被小伙伴抄底和为自己接盘的轮回。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Bianews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