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估值超过200亿美元,为什么说滴滴依然只是个伪巨头

当司机规范化到了足够程度时,不需要滴滴这个中间平台,微信和支付宝也能轻易地提供打车服务。相比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和支付宝这样的综合服务平台,显然在使用频次上更胜一筹。滴滴需要做的是,需要在其平台上快速完善更多使用场景。
2016-05-09 15:00 · 亿欧网  陶博   
   

  在今年2月份初,笔者曾撰文预测:依旧亏损,2016年滴滴的融资消息将继续是拉肚子式的连绵不断。果然,2月底滴滴先是传出估值200亿美元融资10亿美元,近日彭博社又报道滴滴将融资20亿美元,估值达到了250亿美元。

  笔者曾预测,2015年滴滴的亏损额在100亿元左右,滴滴官方在回应中做了否认。但如果不是大幅亏损,实在没有理由继续大额融资。虽然滴滴一直在通过各种市场份额数据,想对外传达打车市场的战争已经结束的消息,但实际上Uber、易到、神州等玩家不可能在短期内缴械认输。

  市场格局只要还有变动的可能性,各方都只能继续往里面烧钱;烧钱大战,份额小、钱少的玩家未必没有主动权,同样的补贴幅度,滴滴订单规模大,需要补贴的总额也大。而绝大多数打车用户和司机,只会认折扣而不认平台。

  滴滴是平台模式,对平台上的车辆和司机天然没有把控力;平台模式只能是靠巨大流量汇集的规模优势取胜。尴尬之处是:滴滴是依附腾讯和阿里崛起,直到现在,相当部分用户还是通过微信和支付宝享受滴滴的打车服务。

  突破腾讯和阿里的束缚,是滴滴能否成为真正大平台的关键。滴滴基于巨大流量和订单量去构建汽车全产业链服务的商业逻辑,在源头上就受到了质疑。腾讯和阿里可以支持滴滴去应对Uber的竞争,但未必乐见滴滴成长真正的大平台。

  滴滴不仅流量受限于腾讯和阿里,打车(出行)的另外两个重要环节支付和路径指引(地图)也同样如此。一个真正的大平台,如果没有自有的支付系统,命脉就掌握在他人手里,后续金融业务的开展也将严重受限。至于滴滴所使用的腾讯地图,已经被用户和司机吐槽了无数遍,但滴滴依然无能为力、只能无动于衷。

  更可怕的是,当司机规范化到了足够程度时,不需要滴滴这个中间平台,微信和支付宝也能轻易地提供打车服务。相比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和支付宝这样的综合服务平台,显然在使用频次上更胜一筹。滴滴需要做的是,需要在其平台上快速完善更多使用场景。

  滴滴在横向扩张和纵向深入两条路径上,尽管都面临困难,但前者依然更为自然。横向扩张,把各种出行服务覆盖更多的城市,甚至覆盖更多的国家,这是近两年滴滴的发展主线,是典型平台模式,以流量和规模取胜。纵向深入,基于平台流量入口的地位,提供汽车产业链服务(如汽车后服务、车辆电商、汽车金融等),整体上是重服务,以专业度和服务质量取胜。

  滴滴横向扩张层面的战争,滴滴号称现在每日订单已经突破了1000万单,虽然有一定水分,但目前看,滴滴的死对头Uber沿袭了其作为跨国公司的不接地气做法,滴滴在中国市场打败Uber已成定局。下一步,滴滴和Uber的大战,将真正在全球层面打响。

  纵向深入的探索,目前尚未看到滴滴有大的突破。滴滴不能指望汽车产业链服务可以像打车一样可以快速复制,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只会更多,差不多是另外的一套商业逻辑,越做越重在所难免。

  而无论是全球扩张还是纵向深入,滴滴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目前看,资本大环境不太乐观,滴滴的上市短期内难以成行。以目前滴滴的估值体量,一旦增速放缓,很可能会面临资本市场不愿接盘的风险。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