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持有双汇10年,鼎晖套现近80亿,复盘一个宏大的时代投资样本

这意味着鼎晖投资对万洲国际(前身双汇集团)长达十年的投资终获回报,此番将成功退出近80亿人民币。
2016-09-06 13:28 · 投资界  谭宵寒   
   

  8年IPO之路

  乍一看去,2006年的双汇集团已有双汇发展这一上市公司,无需烦忧IPO。但事实是,双汇集团还拥有众多上市公司体系以外的子公司,这也是高盛和鼎晖在获得双汇集团、双汇发展的股权时是以不同的价格购得的原因,而上市公司体系外的公司控制了双汇发展的部分采购、销售等业务,一旦这部分公司上市,高盛和鼎晖将获得更诱人丰厚的回报。而近26亿人民币的投资落账到双汇集团也意味着,投资方与万隆开启了漫长的IPO之路。

  最初,它们的设想是境外上市,也为此进行了复杂的资本腾挪,而在2006年成立的双汇集团的母公司万洲国际也由此浮出水面,设立在境外的万洲国际成为将收购罗特克斯的公司。这期间,高盛的不断减持,鼎晖与高盛、淡马锡、新天域设立新的公司,收购境外壳公司……万洲国际的股权不断复杂、不断多元,但收购上市公司双汇发展关联业务并上市的企图久久未能成行,这条境外上市的之路不得不渐渐搁置。

  而他们将重新开启的IPO地点选定在了香港。此后,设立作为员工期权载体的境外持股机构运昌公司,并增资持股至万洲国际6%股权;鼎晖、高盛、淡马锡主动减持;设置投票体制……万隆率领的管理层实现了对双汇业务的有效控制。

  虽然厘清各种架构,赴港上市的万洲国际依旧没能顺利成行。2014年4月29日下午,此前准备在香港上市的万洲国际宣布将中止上市,不再进行全球发售,原因是认购不足额,且市场过度波动。按照原计划,万洲国际计划募资60亿美元,而即便后来募资额降低至不足20亿美元,也依旧难以完成认购额。至8月5日,万洲国际终于成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募资额超159.2亿港元,已与最初的计划募资额有相当大差距,不过,万隆和万洲国际背后的投资方总算松了口气。这其中就包括鼎晖投资。

  松了口气的鼎晖

  从2006年数十亿入资双汇至2014年万洲国际成功IPO,鼎晖已等了8年。而持有双汇集团股份的正是鼎晖投资旗下的基金鼎晖Shine,这支成立于2006年2月基金按照一般情况下5-7年的存续期来判断,早已在几年前就过了存续期,面临着退出压力。而在这等待的8年中,除了推动着万洲国际的IPO,鼎晖也促成着万洲国际的海外扩张。

  2013年5月29日,双汇国际宣布,以每股34美元的价格,现金收购美国最大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已发行的所有股票,另承担其24亿美元的债务,总额71亿美元,此交易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海外收购金额的最高纪录。这场国内外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联合推动的国际产业整合无论对企业方、对资本方都是一次将获得巨大收益的交易案。有业内人士曾透露,这场交易有三个关键人物,万隆、万隆的助理杨挚君、鼎晖投资总裁焦震。后来焦震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收购史密斯菲尔德、甚至负债收购是为了全球化扩张。不过曾有相关人士指出,一切并非如此简单,这起并购也许也不过是盘中一棋。

  而媒体对焦震的采访,也不可避免地提及了万洲国际与鼎晖之间的关系。“从头到尾鼎晖在双汇的股份一直在增加,4次加码。按照一般的投资逻辑鼎晖应该减持,有人说你们为什么只进不出,其实我们是为了更好的出。”

  而两年前提到的“更好的退出”或许指的就是当下。2016年7月,最新《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万洲国际以营业收入212.09亿美元、利润7.86亿美元的成绩位列第495位,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从濒临倒闭到进入世界500强,万隆经历了太多;从十年前巨资入股到曲折IPO,鼎晖也等待了太久。

  8月25日,万洲国际发布公告,公布鼎晖投资的一系列退出动作,根据计算,这次退出,鼎晖将套现近80亿人民币,而这相比较当年与高盛共同付出的20多亿,已可称作是“更好的退出。”此轮减持三分之一股份后,鼎晖投资依旧持有万洲国际19.77%股份,这场蛰伏十年的投资终究是给鼎晖带来了不错的回报。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谭宵寒,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609/20160906402797.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