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在连绵不断的“爆炸”后,谁能拯救三星电子?他可能算一个

8月末,外媒发布首例三星Note7爆炸新闻,此后这款旗舰机事故频发。美国消费产品安全委员会称在数天内收到了92宗关于Note7的事故报告,且起火都发生在充电或正常使用期间,委员会遂着手召回这款手机,并号召消费者“关机并停止使用Note7”。
2016-10-11 07:21 · 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陈光   
   

  在业内,ATL成名已久。2015年,这家企业在全球消费类电子锂电池和动力电池中市场份额均列第三。而在软包聚合物锂电池(主要应用于数码产品)领域里,他们一骑绝尘,占据了近50%的市场份额。

  有意思的是,记者梳理了ATL总裁兼CEO曾毓群过往的信息,在年初的一次行业论坛上,他在总结ATL的战略时将“安全性”放在了*位。

  “所有合作都要从安全着手,我们的设计和验证的逻辑首先是做到安全,实在有困难也要做到亚安全。”曾毓群说:“我们反对技术冒进,因为某种意义上而言,所有电池都是危险品。”

  作为行业前三甲,曾毓群的给公司定的目标也是“打造世界*安全的电池品牌”,而非成为世界*的电池企业。

  在电池业内,他和ATL很另类。电池是一个关注度小但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过去的十几年里,所有业内重大新闻都和技术突破有关。

  从石墨负极、硅负极、金属负极到石墨烯,材料学家在电池方面的革新无所不用其极,数百亿美金投入其中,但革命性的产品从未出现。太多放言要颠覆电池行业的“专利技术”,前赴后继的不知所踪。

  很多行业都受困于电池技术,若能取得突破,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新技术的应用与现代人的生活。因此,电池企业都以革命性研发为标榜。

  因为投入大,研发难,电池向来是“巨头的游戏”,即便是行业巨擘,也有翻船的可能。当年的全球电池业老大A123已经倒闭被收购,而后继者松下、索尼、三星,都是在庞大电子产品利润的支撑下,才创下了电池业的成绩。

  相较这些巨头,ATL起步时的背景和资本实力不值一提,在列强争锋的电池大战里,他们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门外汉”创业

  曾毓群是福建宁德人,其执掌的ATL和CATL,总部均设在宁德。这座城市偏居福建东南角,城区(不包含县、乡镇)人口不到50万。

  每天都有排成长龙的车队从这里出发,将电池运往世界各地。这些电池为苹果、三星、华为、OPPO、小米,甚至BMW电动汽车提供能源。

  曾毓群并不是电池科班出身。他1989年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工程系,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国企。

  曾毓群在国企待了不到3个月,便辞去工作,跑到东莞新科磁电厂做工程师。新科是SAE旗下的生产制造基地,后者是如今全球*的独立硬盘磁头供应商。

  当时正是国内电子产业OEM的起步阶段,曾毓群成了投身其中的*批本土人才。他在新科干了十年,31岁便成了最年轻的工程总监,而且是*位大陆籍总监。

  作为骨干,曾毓群深受同仁的信赖与领导赏识。身边人称他非常有亲和力,总是笑脸迎人,而且说话坦率,直来直往,从不含糊。另一方面,曾毓群还具备出众的专业能力和胆识,为新科的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在遇到需要攻关的事件与项目时,“上面”往往会委任曾毓群当负责人。

  1999年,曾毓群接到一个任务:SAE执行总裁梁少康让他帮忙考察一个电池项目。曾毓群在深圳和专家们讨论了一整天,回来写报告称如果做电池,肯定是能出来的。

  梁少康打算改行做电池,正四处招募能人,曾毓群是他的*目标。不过起初曾毓群并没答应,当时深圳的一家企业正频繁与之联络,想挖他过去做总经理,统筹企业上下。

  遭到拒*,梁少康又找到了曾毓群的直属上司陈棠华,让他帮忙做思想工作,陈棠华为此专门从美国飞回来。经过数番详谈,曾毓群最终被说服,三人合伙创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简称ATL),注册地在香港,首家工厂设在东莞。

  曾毓群回忆称当时做电池完全是一种冲动,因为这个团队压根不具备做电池的基础。正是出于这次冲动,他在日后的十几年里,一手打造了一家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的本土电池企业。

  出门遇陷阱

  创业团队一共募集了250万美元,“能找到的钱几乎全投进去了”。为了节流,所有人的工资在以前事业的基础上减半。

  这点本钱想要一气做大绝无可能,ATL需要找到一个精准的突破口。团队研究后认为:当时市场上的圆形电池、方形电池等产品是索尼、松下的天下,这些大企业的自动化程度很高,中国企业在成本方面毫无竞争力。

  于是,他们将尺寸灵活多变、不适合自动化生产的聚合物软包电池作为ATL的主攻方向。这种电池的*特点是可以任意面积化与形状化,短小、轻薄,团队认为这可能是未来电子产品配套电池的发展方向。

  1999年,诺基亚推出了一款火爆的翻盖式手机,里面配的就是索尼的聚合物电池,ATL专门买了这款手机拆开来进行研究。

  确定了方向后,曾毓群带着钱飞到美国,找贝尔实验室购买其聚合物锂电池的专利授权。当时全球有二十几家企业购买了这项专利授权,但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该技术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

  回国后,ATL的技术团队开始试制,他们很快惊恐地发现,贝尔实验室配方生产出来的电池,在反复充放电后便会鼓气变形,根本不能长久使用。曾毓群随即跑回美国质询,岂料对方悠哉地说:鼓气是个本质问题,我们也不知道怎么解决。

  为了购买这项授权,250万美元的启动金花去了大半,其他则投向人力支出。公司账面上的钱所剩无几,但产品却连一点希望都看不到,曾毓群急得夜不能寐。

  在飞回广东的飞机上,他一直苦苦思索对策。期间他想到:聚合物锂电池被业内诟病的*原因是其沸点很低,能使用的温度上限是85度,而“贝尔配方”中有些物质成分的沸点是93度,已经非常接近,这或许就是其缺陷的根本原因?

  带着这个疑问,创业团队开始研制新的配方,着手排除其中低沸点的化学物质,一气弄出了7个新配方。在紧锣密鼓试验、测试了两个星期后,其中一个新配方做出来的电池居然解决了鼓气的问题。

  解决了生死难题,ATL回身碰上了好时候。1999年,辉煌一时的BP机开始走下坡路,手机进入普及期,很多国内企业都申请了手机制造的牌照。

  当时行业流行从韩国企业处买组装套件,整个产业链中,中方企业能自主改动的东西很少,除了电池。电池里的利润空间很大,国内厂商都从韩国公司买电池,没什么议价权。

  ATL找客户谈判,提供容量是韩国电池一倍的产品,但报价只有后者的一半。带着这样的巨大优势,他们很快打开了手机市场,来自全国的订单源源不断。

  2002年,ATL实现盈利,曾毓群随即将利润投入新一轮研发。他深知企业做大的根基:ATL得以存活,根本原因是解决了“贝尔配方”的技术缺陷,这样的革新或许算不得业内重大突破,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全球另外二十几家花钱买该配方的企业,没有一家解决鼓气问题,要么钱打了水漂,要么维持“劣质生产”。

  在一些企业主看来,电池鼓气并不是一个大问题,因为这是实验室里反复充放电后才有的现象,而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非常快,消费者根本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

  但曾毓群和ATL却将之视为雷池,这样的执着,最终帮助他们和另一家精益求精的企业走到了一起。

  “结盟”苹果

  实现盈利后,为了筹措更多资金投入创新与研发,ATL在2002年引入了台湾汉鼎机构的资金,又在2003年从美国凯雷投资和英国3i集团处拿到2500万美元的风投。

  当时日韩电池企业走的都是标准化路线,客户的电子产品需要匹配其电池属性。而ATL则大打差异化,为客户量身定制电池,并且藉此打造了一条新式的生产线。这样的市场策略,很快帮助其打开了DVD、蓝牙耳机等多样化市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