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块盐巴都支持我
虽然收购了湘火炬,但谭旭光还面临股权分置改革的挑战。按照当时的规定,湘火炬必须完成股改,否则将沦为被限制交易的S股,失去融资功能。
潍柴最初提交了一个10送0.3股的方案,但这个“吝啬”的方案不出所料被流通股股东否决了。如果提高送股比例,又会稀释股权,收购将失去意义。
面对这个两难的抉择,谭旭光再次展现出他临危不乱的本色。他立刻向行业内的专家和智囊团请教。不久,一份新的股改方案呈现在他的面前。
按照新方案,潍柴动力将吸收合并湘火炬,在A股上市,每10股湘火炬的流通股股东可获得2.07股潍柴动力。
这个方案让谭旭光眼前一亮,因为它不但可以让潍柴绕开湘火炬,直接控股陕重汽和法士特,而且湘火炬的流通股股东也能从不断上涨的潍柴股价中获益。
但这有个前提,他必须说服利益相关方,同时还要指望股市走牛,否则股改很可能会失败。而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上证指数经过多年的熊市后,一举击穿千点大关。
那段时间,谭旭光高度紧张,他不断与各方沟通,仔细分析哪些环节可能出错,并准备好各种预案。由于工作压力太大,他一度在办公室晕倒。
好在一切都很顺利。2006年12月19日,湘火炬进入股改停牌期,谭旭光的压力也到了极限,他对手下说:如果失败,我就辞职。10天后,股改方案高票通过。
2007年4月,潍柴动力成功登陆A股,湘火炬同时被注销。
同期,上证指数从千点附近飙升至3800点,重汽行业也步入景气周期。受此提振,潍柴动力上市首日股价就摸高至70元上方,创下深交所新股发行的天价纪录。
“天时地利人和,甚至连块盐巴都支持了我。”谭旭光说。
通过收购湘火炬,潍柴拥有了一条国内最完整的重卡产业链,从发动机、变速箱、车桥到整车,几乎在每个领域都做到了数一数二。
有基金经理质疑,潍柴的战线拉得太长,容易失控。谭旭光霸气回应:“你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回答你。”
还有不少对手认为,谭旭光的成功不过是胆子大、运气好。但仔细复盘你会发现,他走过的每一步棋,其实都是精心设计、反复推敲的结果。
对于最终的结果,谭旭光一番感慨下,满满都是自豪,他说:“十年来,这段路风险*,综合了各种因素。做成这样的事,在中国不会有第二个人。”
谭总,我被革职了
就在潍柴收购湘火炬期间,其与母公司中国重汽的关系却急转直下。
从历史上看,两家公司的恩怨由来已久。潍柴成立于1946年,比中国重汽早了十年。中国重汽的前身是济南汽车制造厂。
1983年,国家组建中国重汽联营公司,旗下包括济南汽车、四川汽车和陕西汽车,此外还有潍柴、杭发等一批配件厂。2000年,中国重汽联营公司巨亏,国家不得不将其一分为三,济南汽车继承了中国重汽的名号,并获得潍柴、杭发等核心资产。
虽然是中国重汽的子公司,但潍柴一直有独立意识。尤其谭旭光上任后,更是不甘心寄人篱下,极力拓展新客户。而中国重汽对潍柴的定位,却是安心做自己的配件厂。
两种相互矛盾的诉求下,冲突在所难免。
2004年,潍柴筹划到香港上市,遭到中国重汽董事长马纯济的反对,后来在山东省政府的过问下,才得以放行。
“马书记最终在文件上签字同意,这一点我感谢他。”谭旭光后来说。
当时除了潍柴,杭发也生产同类型的发动机。而根据香港股市的规定,上市公司不得有同业竞争。无奈之下,中国重汽只好向港交所承诺,将杭发托管给潍柴,以后不再从事发动机业务。这事为双方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香港上市后,谭旭光又将目光投向湘火炬,准备斥巨资收购。中国重汽曾发文阻止,但无济于事。最终,潍柴单独完成了收购。
事后有媒体质疑,谭旭光未经母公司同意就擅自行动,是不讲章法。对此,谭旭光回应称,当时是投了票的,只不过中国重汽投了弃权票。
通过收购湘火炬,潍柴控股了陕重汽,而后者是中国重汽的竞争对手。备感威胁的中国重汽选择在山东章丘秘密建立自己的发动机生产基地。
由于没有发动机毛坯,中国重汽向杭发厂求助,但遭到后者的拒绝。不仅如此,杭发厂还将此事告知潍柴。此举彻底激怒了中国重汽。
2005年10月,马纯济带人直奔杭州,当场免去杭发厂厂长刘新华的职务。当时,谭旭光人在香港,突然接到刘新华的电话:“谭总,我被革职了!”
第二天,当他赶到杭州时,杭发厂已经乱成一锅粥。尽管心中一百个不愿意,但考虑到大局和各方的利益,谭旭光权衡再三后,还是决定放手。
事后,他说:“我可以不放手杭发,但这种冲突不会给潍柴带来100亿的利润,只会有损山东企业的形象。这才是大事。”
至此,分家已不可避免。2005年12月,潍柴宣布停止向中国重汽供货。三个月后,山东省国资委对两家企业进行了产权分离。
分家事件后,坊间关于潍柴的负面评价很多。有人断言潍柴离开重汽必死,还有人说谭旭光忘恩负义,但彼时的谭旭光正忙于湘火炬的股改,根本顾不上解释。
有媒体传言,潍柴在杭发事件后,立刻停止向中国重汽供货。但事实上,潍柴一直供货到当年12月,期间中国重汽累计拖欠货款4亿元。
单飞后的潍柴虽然失去了一个大客户,但却争取到福田、一汽等一线大厂的合作。到2006年底,潍柴实现销售额240亿,同比增长26%,将唱衰论击得粉碎。
拿下国际化
潍柴的成功,离不开谭旭光的大格局和国际视野。
早年跑海外市场,谭旭光就意识到,做企业终究要国际化。
香港上市前,潍柴还有一个选择:在内地上市,可获得更高估值。但谭旭光却说:“上市只是为了圈钱,是没前途的。”他看中的是香港的国际化通道。
收购湘火炬后,谭旭光将目光投向海外。
2009年,潍柴收购法国博杜安公司,填补了15升以上大功率船舶发动机的空白。
2012年,潍柴再下两城。先是拿下全球*的豪华游艇制造企业——意大利法拉帝集团,紧接着又战略重组德国凯傲集团。
凯傲旗下拥有两大核心资产:一个是林德液压,掌控着全球最高性能的液压技术,而这恰恰是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软肋;另一个是叉车业务,全球排名第二。
通过这三次收购,潍柴真正成为一家全球公司,2015年海外收入占比57%。
在国内,潍柴不但收购了扬柴,挺进中小排量发动机市场,还联合山东工程机械集团、山东汽车集团,组建山东重工集团。
资料图
在外界看来,潍柴的产业链拉得太长,但谭旭光却认为,这并非盲目扩张,因为潍柴始终坚守主业。曾经有地方政府鼓动潍柴搞房地产,谭旭光不但没有理会,反而放言:“我要把发动机卖得比房地产还挣钱!”
谭旭光对自己的掌控能力也很有信心。他把企业比喻为乐队,在湘火炬收购成功后,他说:“我所做的,更多是综合协调,起到了一个乐队指挥的作用。”
这个比喻跟他从小精通音律、喜欢二胡不无关系。2002年,他曾专程跑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去听新年音乐会,并将其称为人生中*的幸福。
谭旭光的自信很多时候透露着一种霸气。
曾经有记者问他,有没有过被束缚的感觉?他回答:我从来没有被别人主宰过。某杂志做人物专访,他挑了一张教父风格的照片,理由是:最能体现我霸气的性格。在被追问敏感话题时,他不会转移话题,但可能会直接结束会谈。
谭旭光说,这是他的性格,别人很难接受,但时间长了,就会喜欢他。
霸气和自信过了头,往往容易低估市场的风险。和三一重工的梁稳根一样,谭旭光也曾立下宏愿:2015年做到2000亿!但在产能过剩的冲击下,潍柴实际只完成了1000亿。
这些年,由于主要大客户福田、一汽纷纷建立自己的发动机工厂,潍柴的相关业务受到很大冲击。这个时候,人们才发现,谭旭光当初拓展产业链的决定是多么明智。
即便如此,也无法掩盖这些年潍柴创下的光彩。从欠款3亿到年销售收入超千亿的大型企业集团,潍柴只用了不到二十年。
当年,谭旭光赢下湘火炬后,鲁冠球曾对他说:“把湘火炬交给你,我放心。”
如今看来,老先生并没有看错人。德隆倒下后,谭旭光接下一个烂摊子。十年后,这个烂摊子已经和潍柴一道,成长为世界级企业。
文章转载自: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禁止私自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华商韬略授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