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2017大变局:互联网创业“补贴式”烧钱已成末路

曾经以“补贴式”烧钱获得成功的美团、滴滴、饿了么等新兴巨头,一年来分别陷入不同的商业困境,烧钱所带来的后遗症逐渐显现,预示着未来曾火爆一时的“补贴式”烧钱,或将随着市场的成熟终成为历史。
2017-01-25 10:45 · 创事记  师天浩   
   

  鸡年春节即将到来,以往巨头用真金白银圈地圈用户的红包大战,在微信、支付宝相继宣布退出后显得异常落寞。类似红包大战这种以“补贴”圈地的互联网独有的商业模式,随着越来越多的反面案例,使得创投圈开始反思。尤其是曾经以“补贴式”烧钱获得成功的美团、滴滴、饿了么等新兴巨头,一年来分别陷入不同的商业困境,烧钱所带来的后遗症逐渐显现,预示着未来曾火爆一时的“补贴式”烧钱,或将随着市场的成熟终成为历史。

  靠烧钱做大的新巨头们面临着哪些困境?

  近日,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上,有关滴滴涨价和打车难的讨论喧嚣尘上。以往滴滴与众多对手的烧钱大战,成为移动互联网创业界奇特的一景,一单打车分别补贴用户和司机高达10元的事情,仿佛就发生在昨日。近年来随着滴滴步入商业变现期,补贴的减少抽成的增多,除了引起用户对打车越来越贵表示愤怒外,平台上司机对抽成比例的增加的抱怨也一直是外界关心的问题。

  如果说年底各级官方对网约车的限制性法律法规、春运导致的司机减少等因素是外因,而滴滴作为一个如今估值已经千亿人民币规模的新兴巨头,变现压力导致的用户心理诉求不满才是问题根源。自A轮300万美元到去年6月最高的一轮总额73亿美元融资(此后融资未停),五年时间内滴滴完成了菜鸟向独角兽的蜕变。然而如此高的估值让滴滴骑虎难下,未来无论是上市还是自我造血图谋新出路,提高变现能力都将是*出路,在民怨沸腾之下,烧钱得来的帝国,内外交困中能坚持多久让人生存疑虑。

  同样的问题,在美团、饿了么身上一样存在,从2010年至今,美团与后来合并的大众点评双方融资总额已达到57亿6400万美金,从当年的百团大战到后来扩张至外卖、电影票、酒店业务,一路走来美团烧钱不止。为了讨好用户,美团不得不在提高平台商户佣金上下手,导致大量店主对此不满,2016年多地餐饮商家集体抵制美团,今年1月浙江《现代金报》就报道仅宁波一地就有多家酒店出逃美团。

  以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为代表的的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去年被央视等媒体屡次炮轰“黑外卖”事件,归根结底的问题,就是商业变现与打擦边球的矛盾使然。1月份,因不满被投诉,饿了么送餐员发“放屎”短信报复用户的报道,掀起了互联网舆论轩然大波。这背后,是送餐员职业负荷强、罚款重、安全无保障等生存问题重压下爆发的一个特例,虽然平均7000元的工资让送餐员工作看似还算不错。但糟糕的就业环境和苛刻的KPI重压,每天十余个小时高强度穿梭在城市里,送餐员挣的每一分钱都带着血汗,服务“态度”差无可避免。

  “补贴式”烧钱模式,看似让这些巨头们获得了短时间内的火箭式成长,当用户心理“低价”认知养成时,面临着讨好用户与商业变现压力的矛盾。有的如滴滴靠提高客单价,有的如美团依靠对商户的进一步压榨,有的像外卖平台依靠打擦边球与铁血KPI逼迫员工。虽然他们的处境让人惋惜,而这些深陷困境的巨头们无论如何如今还“活着”,万千失败的O2O公司下场更为悲壮。自2015年开始,那些数不胜数的把“补贴式”烧钱作为标配的O2O创业公司,甚至连深陷泥潭的门票都未捞到,更成为赤裸裸的反面案例。

2017大变局:互联网创业“补贴式”烧钱已成末路

  (2015年流传的O2O死亡名单的一部分)

  鸡年春节前夕,支付宝、微信相继退出了烧钱的红包大战,张小龙回应微信使命完成,支付宝回应已不想做社交。烧钱补贴换来的用户真的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吗?当从来不回避赚钱OPPO、vivo一度成为中国手机的*,当华为手机的余承东开始大谈提升利润,就连小米在2016年也推出高端机MIX,黎万强在公开场合少有的称MIX的定价可以让小米赚钱。2017年在越来越多巨头们商业思维的转变下,整个互联网创业曾成为标配的“补贴式”烧钱似乎已经到了末路。

  “补贴式”烧钱如何成为互联网创业标配

  科技教主乔布斯,曾有一个经典的经营哲学“让顾客占便宜而不卖便宜”。一语揭露了商业的本质,这句话背后隐藏两个含义,首先顾客的消费心理是习惯占便宜,其次企业不该将便宜作为经营手段。以该定律分析中国互联网创业“补贴式”烧钱的兴起,违背着商业上的根本规律。创业公司推出一项产品或服务的原始价格,会在用户消费心智中定下最早的印象,占便宜的固有思维,会让此后任何提价的错失都面临着巨大商业风险。

  如果说当年360免费模式开启了潘多拉宝盒,后来持续亏损并成功上市转型的京东则是整个“补贴式”烧钱的始作俑者。当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第二波互联网创业潮,巨头们指挥小弟滴滴、快的烧钱圈地激烈战争,彻底将这一“补贴式”烧钱模式推广开来。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法则下,既有无数梦想通过“揠苗助长”成为下一个巨头的砸钱创业者,也有因为市场竞争不得不被动跟进的创业新军,尤其在资本狂热助推下,“补贴式”烧钱演变为了互联网创业的标配。

  我们回顾一下彼时市场的疯狂,2014年9月,天天果园推出“现金补贴式”的“水果险”,在水果电商运送损耗率极高普遍情况下,该保险规定用户遇到品质、服务还是价格等方面的任何问题,每单最高赔偿金额可达1000元。2014年11月, O2O 洗衣服务“e袋洗”获得2000 多万美元的A轮投资后,CEO陆文勇称会拿出融资额的一半用于用户补贴,平均每单补贴可达到10元。2015年5月,美业O2O河狸家宣布,将斥资1亿元进行用户补贴。据当时用户向媒体透露,其每单最高补贴能达到50元,如今以上三家的发展情况并未因烧“补贴”而彻底垄断其所在的行业,而这些只是整个O2O的一个缩影。

  从租赁办公地、人工成本、产品研发到市场推广等环节都需要资金支撑,创业是烧钱的,无论传统产业还是互联网产业,早期BAT的成长都离不开持续的融资助推,如今几度成为亚洲互联网公司市值*的阿里巴巴,早期为了快速融资也曾因为10亿美金和流量委身于雅虎,赴美上市后终让雅虎获得500亿美元的回报。彼时的互联网公司成长中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从来没有触碰过靠烧钱“补贴”用户扩张的红线,而如今的互联网创业不烧钱补贴真的不行吗。

  事实并非如此,据去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联合宜信公司《中国青年创业现状报告(2016)》透露,经过对2015年调研的中小企业跟踪调研。发现,创业中小企业的自身产品和服务,是可以存活的根本,相比之下,资金很重要但并不是*的问题。现在的创业,尤其烧钱模式,有些违背商业本质,不可持续。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创事记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