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恕在下直言:和BAT正面对抗,99%的人工智能企业都会死翘翘

人工智能行业又被炒起来了,但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期待程度其实是需要降低的。最近看到有一个观点:未来两三年95%以上人工智能公司会倒闭。其实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因为人工智能行业的公司细分类型不一样。
2017-05-08 14:42 · 经济观察报  朱频频   
   

  今年的两会中,人工智能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这给行业带来了一些新的不确定性的因素,因为人工智能行业又被炒起来了。据我所知,一些投资机构、学校,特别是好多大学,不管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和实力,都开始一窝蜂地涌入人工智能领域。

  人工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很大的利好,但是可能一定程度上会干扰市场,以及干扰一些投资者的判断。因为原来我们业内有一个共识,就是关于人工智能大致的投资、行业发展方向是怎样的,朝什么方向、以怎样的节奏发展是比较健康的,但是现在可能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一些行业外的人和资本,可能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带来更多的浑沌。

  在我看来,短暂时间内这又会有一场人工智能的泡沫。这对市场是一定的干扰,干扰了市场本身健康的成长。不过从长远来看,这对人工智能行业是一个积极的事情。

恕在下直言:和BAT正面对抗,99%的人工智能企业都会死翘翘

  做平台型的人工智能企业99%会死

  最近看到有一个观点:未来两三年95%以上人工智能公司会倒闭。其实这个问题要具体分析,人工智能行业的公司细分类型不一样。

  目前人工智能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类是纯粹做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开发的,这一类往往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或者谷歌这样的科技巨头来做,因为他们想做自己的开源平台,让大家都来使用。

  第二类是有自己的基础开发能力,但是在细分领域中能够沉淀下去,做细分领域的应用的。像我们的小i机器人就属于这一类。这样的企业能够自己支撑自己的发展,也是目前在业内生存得比较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技术可以落地,实现货币化,也就是有收入。

  第三类是纯做应用的。自己不做人工智能的技术开发,去使用别人的技术,比如海康威视在摄像头领域的量是很大的,因为它拥有市场,所以它在人脸识别方面拥有大量的客户、数据来源和渠道,它虽然使用别人的人工智能技术来进行人脸识别,但依然能够很好地生存。

  我认为*类的创业企业或者中小公司,99%的企业都会死,不仅仅是95%了。因为做人工智能的企业如果仅做纯粹的基础技术研发,那就是在跟BAT这样的企业直接竞争。我相信这类企业,99%都会做不下去。不论是人才层次,资金投入,还是市场竞争,在人工智能基础的研发上,小公司难以跟BAT这样的大企业对抗。

  但如果是在细分行业中做应用,将人工智能的技术在某个领域提供很好的服务或产品的话,那可能会活得很好,这一块的市场非常广阔。

  其实近期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人工智能浪潮以后,好多企业都开始出现一些经营困难。我知道一家做智能音响的企业,是想模仿亚马逊,这个公司没有自己的云计算作为基础,也去做智能音箱。

  如果这个公司有自己的云计算、大数据,能够自己搜集用户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分析,可能会做得不错,但是它又没有亚马逊那样比较雄厚的资金实力,自己又没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开发,结果自然做不下去,出现了经营困难。

  因为人工智能有四个层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云计算是获得数据的前提,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前提,而行业应用则是保证企业能够生存,以及人工智能得以发挥效用的关键。前三个层面是行业应用的一个基础,行业应用是一个人工智能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对人工智能的预期需要降低

  人工智能其实是个不断进步的概念,存储盘、计算机,其实这些都是*次人工智能浪潮的产品,但如今我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次人工智能浪潮,是以PC(计算机)为代表的,因为那时候我们看到计算机可以记忆信息、处理程序,我们就觉得很惊奇。PC的出现让大家看到了机器代替人类思考、工作的希望,大家对人工智能抱有非常大的期待。但是后来发现,技术的积累和计算能力各方面都不具备,所以在1970年左右的时候,有很明显的低潮。

  第二次人工智能浪潮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左右进入一个低潮,主要以日本研究第五代计算机为代表。第五代计算机的特征就是逻辑推理、语言组织,当时想把计算机做成具有强大能力的推理机,可以像人一样做逻辑思考,希望通过比较复杂的逻辑推理模拟人的思维。

  简单而言,那时候主要的想法是,人类的思维应该是有一定的逻辑的,只要计算机把人类的逻辑模拟下来,人工智能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很大的提升。

  但后来我们发现,人类的很多能力并不是靠逻辑思维得到的。真正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对人是少数,或者说生活中使用严密的逻辑思维的场景是少数。人类的智能,很多时候还是比较模糊,但又很直接的判断。我们解一个数学题,可能有比较严格的逻辑,但是我们做人脸识别的时候,其实没有办法把它表示成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的过程。所以第二次人工智能浪潮中很多的东西做得不是太理想。2000年左右投资减少,不仅仅是风险投资,还有政府对人工智能的投资也减少了,因为大家觉得可能性不是太大。

  第三次的人工智能浪潮,则普遍被认为是2006年加拿大的Hinton教授一篇关于深度学习在图象识别当中的应用的文章带动起来的。目前的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就是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种,一般叫深度神经网络,或者叫多层的神经网络。

  机器学习与前面提到的严密的逻辑思维的人工智能的区别在于,机器学习类似于统计,逻辑思维是演绎。统计的方法,可以通过大量的标注好的数据,去找到规律从而形成模型,这个模型就可以帮助我们去做一些任务,比如说像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的任务。

  原来机器学习是单层的,深度学习是多层的,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总结。简单地说,就是在大量的数据中,人工智能自己去发现数据之间的联系、规律,原来是人类去给计算机设定思维逻辑,而深度学习则是计算机自己对数据信息进行总结、抽象,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所以我们如今的图像识别、语音识别,都是如此。

  举个例子,对一张人脸,也就是一个图像进行识别,原来可能需要用户坐好,表情端正,然后机器根据不同部位的特点、定位来进行判断是不是这个人。但我们人脑不是这样工作的,同一个人,不论是哭、笑,喜怒哀乐,我们都知道是这个人。深度学习就能够将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抽象、总结,然后输出结果,比如确认你就是这台电脑的用户。

  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比如你给了一幅画,它通过分析告诉你这幅画有一个太阳,一座山,两个人;你给了一段中文,它可以帮你翻译输出为英文或日文;你给了一段语音,它转换成了文字。但一个特点就是深度学习需要大量数据的输入,没有大量的数据来进行分析,是没有办法得到很好的结果的。

  有的领域,技术不是问题,但是人们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市场需求预期过高了。比如图像识别这块,目前图像识别领域只有一个市场需求在支撑,那就是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的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但是我们发现人们对人类识别的需求并不是那么大,市场需求不足。

  去年下半年开始,受资本寒冬影响,经历过一些投资的泡沫和人工智能的行业探索后,人工智能有一个理性的回归。行业内对于人工智能能够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跟前两次人工智能浪潮相比,期望是降低了的,这也有利于人工智能自身的发展。

  我们对人工智能的期待程度其实是需要降低的。人工智能就是代替人完成一些人类不愿意做的,比如服务员、简单的文字处理、简单的法律服务这样基础性、重复性的工作,从而让人类去做更有创造性的事情,它不是*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经济观察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