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17天,50家机构入局,最高融资15亿,投资人口中的半死不活或许只是在卧薪尝胆

有一次,在和一位投资人聊天时,他这样评价了ToB和ToC项目的差别:“同样是不好的项目,ToB比ToC死的慢一些;同样是看不懂的项目,大多数时候ToB是半死不活,ToC是大起大落……”
2017-06-22 16:17 · 投资界  潘航   
   


  在刚刚过去的17天内,31家企业服务类公司拿到了接近40亿融资。

  没有王思聪与陈欧的互撕;没有被炒烂的概念;没有同样模式下的颜色之争……当很多ToC项目依靠身上的话题性而在头条频频出没时,ToB的项目们已经习惯了“闷声发大财”。

  根据清科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国内企业移动服务市场规模增长强势,同时行业中也有人预计,这种强势的增长势头将继续保持至少未来三年。

  50家机构,40亿人民币

  一周前,企业级基础云服务商青云QingCloud刚刚完成了10.8亿人民币D轮融资,这也是他们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曾经预测,未来是企业服务公司的春天。于是,它们选择了青云,并从A轮开始入局,并且在后来不断加注。然而,对于这一领域布局的机构不在少数。

  据投资界(微信:pedaily2012)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两周中已公开披露融资的企业服务类公司多达31家、融资金额接近40亿人民币,多达50家机构入局。

17天,50家机构入局,最高融资15亿,投资人口中的半死不活或许只是在卧薪尝胆

  其中,数梦工场的早期融资金额最大,在A轮就拿到了7.5亿人民币。并且,投资方还包括光大集团、阿里巴巴这样的顶级机构。数梦工场创始人吴巍表示,公司能走到今天,是因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首先,与阿里共有云和专有云的合作,让他们拥有了同类竞品很难拥有的资源;其次,为政府、城市和产业搭建新型互联网架构的思路让他们拥有了健康的自我造血的能力。对于一家ToB行业的创业来说,这亮点是至关重要的。

  从全球这一领域的投资来看,与国内情况非常相似。有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已经超过1400亿人民币。另外,在当年总投资金额中,超过60%以上的资本投入到了A轮阶段,这也从侧面说明企业服务仍然处在一个以布局为主的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外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在C轮的投资金额已达20%,这意味在企业服务领域,有一些创业公司已初露头角,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不妨举例来说,阿里云作为行业中的佼佼者,目前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接近40%的市场份额。与亚马逊旗下AWS一样,阿里云最初只服务于阿里内部业务,为电商和金融业务提供IT基础设施支持。2010年,阿里云开始对外,主要提供IaaS层服务,即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用云主机替代传统物理主机。

  大数据的下一步是人工智能,阿里云同样有所布局。从《我是歌手》上一炮走红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Ai,到去年云栖大会上发布小Ai升级版ET,提供机器学习、语音交互、文字识别和人脸识别等多项AI产品,再到今年云栖大会上发布的ET医疗大脑和工业大脑。

  因此,经过8年发展,阿里云从最初提供基础资源的IaaS厂商,逐步发展成综合云服务厂商,业务覆盖云计算、大数据、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2013年机构开始布局,2015年制造442起投资事件,2016回归理性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这两年内,企业服务行业的发展。

  从2013年开始,有机构真正开始着手布局国内企业服务领域。在当年,共67家企业在首轮拿到融资,投资额度以千万人民币居多。在当时,10块钱的风险资本中只有5毛钱投向ToB,其余九块半还在看ToC。Gartner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内ToB市场总规模仅有3.53亿美元,还不如亚马逊云服务(AWS)当年收入的一成;而其中SaaS、PaaS和IaaS的市场规模分别分别仅有1.79亿、0.78亿和0.96亿美元。但庆幸的是,一些有远见的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在对标国外的优秀ToB企业,在国内寻找优秀的团队和产品了。

  到了2015年,在4个大背景下,国内ToB领域正式进入了发展元年。

  1.美国企业服务市场的投资已经进入回报期。

  2.对标传统企业服务市场,基于云的企业服务市场爆发巨大潜力,三大企业服务领军公司Oracle、SAP、Salesforce,市值总和达到3500亿美元左右。

  3.国家加大了对于软件国产化的支持。

  4.消费领域ToC领域的降温,为机构对于ToB领域的投资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于是,企业服务领域在资本寒冬中异军突起,获得资本的青睐。整个一年,企业服务领域融共发生442起投资事件,资额度在千万美金居多,甚至有少量过亿的案例出现。

  在经历了短暂的疯狂之后,投资人对于企业服务类公司的热情在2016年回归了理性。当年发生融资事件619起,虽然在数量上,仍处于增长状态,但是增长的幅度较前一年有了下降。一方面,以BAT为首的大机构继续攻城略地;一方面,早期项目拿到融资后难以变现的痛苦萦绕在投资人脑中。有投资人认为,这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点。ToB项目需要的是大量的投入,但是账期问题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成长周期长,无法一夜暴富

  对比中美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从投资金额来看,美国投资机构已经把40%的钱投入了这一领域,而在中国,目前这个数字仍是10%。

  从企业服务项目的成长路径来看,美国企业服务市场早在11、12年前就有了统治者,想要从他们中突围,难度很大。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数据显示:全球IT支出的90%来自财富前2000强,9%来自2000到20000强,剩下的企业占1%。像微软、SAP、Oracle这样的巨头,它们的服务已经渗透到前2000家甚至前20000家公司,并且渗透程度很深,所以当入局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发现海外市场早已被这些巨无霸企业把持。

  在中国并没有这样的现象,目前中国企业服务领域的公司无论从体量上还是从统治力上都无法跟国际巨头相比,并没有出现巨无霸企业垄断,而这恰恰是机遇,对创业公司来说仍有较高的成长空间。

  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企业服务行业创业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想要打造一款成功的产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积累和打磨。一般情况来看,企业服务类公司没有7、8年是很难上市的。没有了ToC领域的指数增长,创业者基本可以放弃“一夜暴富”的想法了。

  而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项目的成长周期越长,退出也就变得尤为重要。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就曾表示,在这一领域内,无论是创业还是投资,除了有理想、有愿景、有投入外,最关键的还是退出,所有人都需要把机制想好。

  弯道超车还是翻车

  可以说,在各大机构纷纷入局之后,企业服务类公司已经进入了一个野蛮生长的阶段。最近两年大多数国内SaaS企业还都聚焦在客户数指标上,随着这两年的发展,他们中的一些已经进入了亿元营收俱乐部。

  此时,一些一线SaaS公司开始向中大型客户的鸿沟跨越。目前美国SaaS企业对传统软件代替的比率达到20%,而国内不足5%。可以说只有跨越了中大型客户的鸿沟,才能真正地进入到主流市场,进入收入规模化的增长阶段。

  以美国知名公司Salesforce为例,从1999年创业开始,在拿下美林证券10000坐席的大额单子后,才真正进入大客户领域。而中国的SaaS公司也处在这个阶段。目前很多企业服务公司主要赛道首发卡位赛结果已经明朗,出现了第一梯队,但是很多新兴赛道的比赛才刚刚开始。

  马云说过,很多企业在弯道并没有超车,而是翻了车。真格基金李剑威认为,想要打造一款好的产品需要很长时间的打磨,方向选定了就不要轻易改变。

  他曾经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在2013年同时看到两家创业公司,一家在做医疗信息化服务,另一家做专业销售管理,做医疗的公司刚开始就有几百万的项目收入,而做销售管理的公司每个月只有几万人民币的月费收入。做医疗信息化的公司CEO一直希望转型SaaS,但又舍不得项目定制收入;做销售管理的公司CEO则抵挡住初期两百万定制项目的诱惑,一直坚持SaaS模式。3年后的今天,第一家公司一年还是几百万的收入,而做销售管理的公司每个月的收入都已经超过了1000多万,而且还在快速增长。”

  有一次,在和一位投资人聊天时,他这样评价了ToB和ToC项目的差别:“同样是不好的项目,ToB比ToC死的慢一些;同样是看不懂的项目,大多数时候ToB是半死不活,ToC是大起大落;要都是不错的项目,ToC都火了3、4年了,ToB的才能见到回头钱。”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潘航,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706/20170622415803.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