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从创投圈11个关键性认知,深扒共享经济装逼外衣(上)

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只是翻译过来的说法不同,本质没有差异。所以对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客观准确的理解应该是社会广泛协作的一种手段,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更为广泛和彻底社会大协作模式。
2017-06-27 13:49 · 亿欧网  罗辉林   
   

  *: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只是翻译过来的说法不同,本质没有差异。

  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共享经济和分享经济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大家对于同一种认知的两种不同的说法而已,在英文里面最后翻译出来都是sharing economy。其本身的逻辑理论完全是一样的。

共享经济

分享经济

  后面的阐述我将用共享经济(分享经济)这种形式来表述。

  第二:共享经济(分享经济)的范围远远大于闲置资源的共享形式,本质上是一场社会协作方式的大变革。

  当前很多受《认知盈余》的影响,认为共享经济(分享经济)是一种盈余资源的分享,我不太同意这种观念。的确早期和已经成功的案例是以盈余资源的分享而搭建起来的,比如:airbnb这种闲置空间的共享,还有像uber这种空闲车辆资源的共享。但是实际上很快就会发生演变,人们会把一些专业的资源和服务通过互联网而链接起来,然后通过共享方式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更好的福利。

  比如在诸如小猪短租,Airbnb上发展起来了一批专业化的民宿运营者,2016年初,AH&LA(美国酒店协会)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公布了美国酒店业数据调查报告的*部分,报告称Airbnb在美国*的12个市场近30%的收入,来自将房屋完全拿来提供租赁的Airbnb屋主,他们在平台上列出自己的房子以供长期租用,一年360天或以上可供租用。

  所以对共享经济(分享经济)客观准确的理解应该是社会广泛协作的一种手段,或者也可以总结为:基于互联网的一种更为广泛和彻底社会大协作模式。

  我们最早的协作是建立在人跟人之间,然后发展到人跟组织结构之间。那么组织结构怎么来的?组织结构是因技术分工发展而来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最早阐述了分工,大卫.泰勒的《管理学》研究介绍了:如何通过组织去管理分工,如何让分工发挥更大的效率。基于此,工业化时代,我们整个的社会协作大部分就是人跟组织之间,组织跟组织之间,组织跟人之间的协作。

  拿一个完整的商业交易链条来说,很多人需要在公司里面上班,上班的结果是产出可消费的产品或者服务,然后通过销售渠道或者通过其他方式销售到消费者手中,这个就是人跟组织协作,组织跟组织协作,组织再跟人协作的全部过程,这就是整个社会的基于分工组织的“协作逻辑”。

基于组织结构的“协作”是工业时代的重要特征

  在整个工业时代,社会的协作就是这样运行的。到了互联网时代,我们逐渐可以打破这种协作结构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我们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彼此需求链接起来,形成共享(分享),也可以是众包,这是相对于传统组织方式来说的一种全新的协作模式。

  在传统的协作方式里有业务自建和业务外包两种形式。自建是企业或者某个团体内部自己建立一种组织结构来处理业务协作需求,而外包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普遍应用的另外一种协作方式,上世纪90年代产业向专业化发展,所以企业选择集中精力做自己专长的业务,把其他不重要的业务外包出去。“外包”其实就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协作。

  2003年,全球外包消费总值达1500亿美元,而且每年都在增长。这种外包不仅包括制造业生产的外包,也大范围地在服务业方面进行。2000-2003年,全球计算机信息服务业务和流程服务的出口累计增长了31%。

  如果我们用众包的模型,就可以把能由个人来完成的事情让每一个人直接来承担而不通过组织在中间调配,那么这种方式对我们来讲就更加灵活。

  第三:为什么早些年没有出现这种共享经济这种协作模式,是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共享经济模式提供了落地必须的技术条件。

  以前的管理方式是用树形的组织结构和分工的管理模式,需要有专门的人来做组织内部的管理调配,而每一个人的管理宽度在管理学来讲一般是3~20个人,级别越高管理宽度越窄。

  但是现在不一样,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或者移动互联网的应用,一个应用工具可以管理成千上万的人。这个管理并不代表我要管理对方干什么,只是要监督对方不能做坏事,关键是发挥监督引导的作用。

  以滴滴打车的模型为例,通过滴滴打车的app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司机的运行轨迹,在移动互联网之前,这是做不到的。这就能把传统出租车行业里乘客跟司机之间经常会发生的劳动纠纷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工具化解掉,比如乘客怀疑司机绕路,司机服务态度恶劣等。

  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需要以前的出租车组织结构(出租车运营公司)存在了。所以这就是共享经济(分享经济)的根本点,它建构在互联网之上,改变了我们之前基于组织的协作模式,然后让人跟人之间的协作可以普遍和大规模的发生。

  以整个社会的供需情况来讲的话,实际上供给服务不是公司提供的,而是人提供的,这个“人”可能是一个团队或者可能是一个“个人”,我们何不让他演进到最小的范围里去完成协作过程呢?

社会商业的迭代更新趋势——共享

  第四:触发共享经济产生的根本驱动力是人们追求性价比和投入产出比*化,在社会整体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人们普遍倾向于使用共享的方式来达到这种追求。

  整个社会协作在商业交易里面有两样关键的东西,性价比和投入产出比

  *个是性价比,作为消费者,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高性价比的东西,比如人们去买手机,去买衣服,都会有一个讨价还价或者比价的过程,其实我们追求的就是性价比,就是以我们通过商品获得的性能除以我们为这个商品所付出的价格得到的一个结果。

  但有人可能会说奢侈品就不适用,其实不然。有的时候我们把性能这个东西狭义化了,比如人们去买奢侈品所获得的心理上的安慰本身也是奢侈品带来的性能。其实性能的范围很大,除了我们狭义上的使用价值,还包括心理上获得感受,身体上体验到的舒适等等。

  我们买什么东西都在追求一个高性价比,为什么大家说京东的服务好,因为大家觉得性价比高。虽然说价格比较高,但京东给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体验,服务更好,所以人们还是会觉得京东性价比高。这就是很多人愿意去买京东商品的核心原因。

  在性价比的驱动下,我们一定会尽可能的去提高性能、降低价格,价格的降低在工业时代的组织结构里是通过规模化实现的,规模化带来的集约效应使得高效生产出大量商品成为可能,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福特的汽车生产线。

  从福特开始之后,整个社会工业化的组织都在遵循这样的规模化逻辑。比如用规模化的销售渠道结构辐射消费者和潜在受众,扩大销量,拿到销量再去做更大规模的生产,这个典型的代表就是诺基亚。

  诺基亚一款经典黑白机也就是诺基亚1110能够卖出去2.5亿部,甚至比1到6代的iphone总销售量还多,就是因为他的渠道网络实在是太大,而且这个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这是全球销量*的一款手机,是工业化时代的*。

  但是回到我们现实,人除了是一个消费者之外,还是一个生产者,生产者角色为我们带来收入,消费者角色再负责支配这笔收入去产生消费。当我是一个生产者时,我要的是投入产出比*化。

  打个比方,假如在公司上班同样是干八个小时,一个公司一天给工资三百块,在另外一个公司一天给工资五百块,我们多数会选择后者。当你在一个组织结构体系里面,这个组织内部是有成本损耗的,同时也存在着利益分配上的剥削。比方说在传统出租车运营这件事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出租车运营公司的剥削。

出租车司机70%的时间是为出租车公司打工

  如果我们能够创造一种工具和方法,让以前需要通过人跟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再跟人之间建立协作关系的链接方式,变成人跟人之间直接协作链接。这样去掉中间的组织之后,作为消费者,我所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少了,而我得到的服务是一样的。作为生产者也就是服务提供者而言,我付出同样的时间却获得了更好收益,人们会选择哪种协作模式就不言而喻了,那一定是建构在互联网之上的人跟人之间直接共享的协作方式。

机遇互联网共享,改变的不是“协作”:是“协作”的连接方式

  这就是共享经济(分享经济)产生的核心原理,源于人们要追求性价比和投入产出比*化。我付出同样的时间,我希望所获得的收益回报更大,这个就是共享经济(共享经济)的原始驱动力!

  尤其是在当前整个社会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大部分的人是失业的。当面临失业,找不到一个规模单位接纳我的时候,那么我必须要找一个方便直接进入并且能够获得一定收益报酬的途径,这就是为什么共享经济业务在中国这么火。

  共享约车软件里(比如滴滴打车)的快车司机大部分都是来自京津冀周边的比如唐山,河北,河南或者内蒙。产业的升级以及社会失业状况,意味着会有更多人因无法快速适应岗位技能的变化而离开。他们要去选择自己谋生的一个方向跟职业的时候,做共享业务的门槛是*的,比如滴滴打车,闪送等。这些都不需要太多的证照,也不需要太多的条件,只要具备技能就可以快速找到用武之地。

  我们再把它升级一下,比如说现在的猪八戒,假设有一个家居设计人员通过互联网远程为客户提供服务,他就不需要入职一个设计工作室里,自己就可以相当于一个独立的设计工作室,直接帮别人提供家居软装设计。

  第五:因为人口数量的先天优势,中国共享经济活跃度现在优于国外,发展前景广阔,而在未来不同国家会发展出形态各异的共享经济业务。

  我们国家共享经济的活跃度相对来说是比国外要好。因为在共享经济这种大规模协作的事情上,需要有人群体量来做为基础,大规模的人口才容易形成资源上的供需平衡。

  美国有这样一个实际案例——babycenter,这是一个互相帮彼此看孩子的共享模式的案例。美国有部分人群常常要参加社交聚会,没有时间看孩子,有人就提议印一种“看孩子的券”来解决看孩子问题。比方说A家B家都有孩子,A家大人今天有晚宴要参加,A家就可以请B家的主妇帮看孩子。假设A需要B看护两个小时孩子,A就可以给B两个小时的看孩子券,这张券是通用的。如果未来B也需要有人帮她看孩子,她就可以用这张券请另外一家有孩子的C家主妇帮着看两个小时。我们可以把这种看孩子券当作一种内部交换的货币,这个其实就是一种共享思维。

  这是一个MBA教学案例,但是他站的角度不是共享的角度,而是货币的角度来说这件事情的。结果这张看孩子券没有流通开。

  实际上把它看做成互联网的应用案例来说也是可以的。当我们的城市里面有足够多的东西有足够多的人群的时候,它总会找到消费机会,甚至可以发生信贷。比如我现在是一个爸爸,我有时间,我可以产生10个小时的券,然后让别人来预定或者来买,然后当我要忙的时候我可以去外面任意去买10个小时的券回来,那么这个时候我就是个自然的发行方。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共享众包的概念。但是由于人群结构和其他原因,这个案例在MBA教材中是一个失败案例。

  拿共享自行车这件事情,在美国就很难成功。因为美国的消费结构、城市结构和我们的很不一样,对于美国来讲,它做共享汽车有可能会成功。因为不同国家的信用结构是不一样的。国家制度不一样,人群结构不一样,消费习惯不一样,我们所做的事情也是不一样的。

  这个领域的创业要结合我们各自的社会特点去实行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很多东西就在于尝试,其实尝试的代价是很高的。所以我们愿意提供一个尝试的共享的工具,方案给大家。我们开发了支持多中心化共享的链接分享工具,然后帮助所有人去做共享模式的尝试,比方说做物品共享,服务共享,亦或某些垂直领域的共享模式应用。

  我们再来看美国那个babycenter案例的话,仔细想想在中国能不能做这样的一种众包共享的看孩子模式呢?当然美国有关儿童抚养的法律很严格,而且美国人很少会让自己父母帮忙带孩子,所以这种需求会比较普遍。中国一个孩子会有双方父母帮带可能这种需求少很多。但我们想说的是,有很多大家普遍面临的相同问题可以用共享的模式来解决。

  但是一定需要有一个能够进行规模化管理的方式和工具,比如滴滴有一套完整的业务逻辑和后台管理工具,这样才能支撑共享模式的应用和普及。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