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无人零售,背后打的是一场资本的战役

作为一个无人零售创业者,你需要知道的是,究竟是谁在投无人零售?他们在投哪些细分领域?一般投多少?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是:谁还攥着筹码,在观望?
2017-09-26 16:08 · 亿欧网  刘竞宇   
   

  无需置疑,正在吹响的无人零售战斗号角,背后打的是一场资本的战役。

  亿欧公司创始人黄渊普在《新零售创业挖人指南》一文中指出,以以往团购、打车、共享单车等领域的历史经验判断,像无人零售一样快速成长的巨大市场,要成功必须“先规模,后优化”。以无人零售目前细分的三个领域(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智能零售终端)来看,无论选择哪个赛道,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无人便利店和智能零售终端需要大量研发成本,来快速迭代产品并确保能够实现量产;无人货架虽然前端没有技术门槛,但是所有人都在拼速度,需要大量的BD人员迅速铺点。此外,三者的都需要强大的后端数据和运营团队来做支撑,更是拼到后期见内功时的重要壁垒,参考饿了么几千人的技术团队,如果团队技术人员配备不足一半,可能在B轮前就碰到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补货周期、货损率)。

  所以说,弹药是否充足,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一个无人零售玩家能走多远。而且,这次无人零售的风口吹得似乎比前几次更猛,已经超过去年的共享单车和今年初的共享充电宝。目前,赛道内不仅玩家众多,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一致看好,不论是机构投资者、战略投资者,还是ATJ这几个传统的大阵营,都在快速布局。

  那么,作为一个无人零售创业者,你需要知道的是,究竟是谁在投无人零售?他们在投哪些细分领域?一般投多少?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是:谁还攥着筹码,在观望?

  追上风口的VC

  作为“风口制造机”,各路VC自然不会放过无人零售这样一个性感的概念。有趣的是,与以往不同,这次VC们似乎一致看好这个方向,各种风格的机构都已经入场,不论是投天使早期的还是投B、C轮的,不论是一线大机构还是VC新兴力量,也有原先较少涉及零售或O2O领域的机构。可以想见,这次不会有“错失50亿美金共享单车的吴世春”了。

亿欧:无人零售领域机构投资者

  1、VC偏爱无人货架

  可以看出,VC们普遍更喜欢无人货架这一细分领域,尤其是真格、经纬这些以天使、A轮为主的机构。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也很简单。首先,相比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门槛低,不需要等待某个关键性的技术突破(机器视觉、生物识别)。无人货架在早期,主要拼的是创始团队的经验、资源和整个公司的执行力,配以千万级元的弹药,跑到B轮基本没问题。目前这个风口已经吸引足够多优秀的人才,对于信奉投人至上的天使投资人来说,可控的风险下在早期换取更多筹码,何乐而不为?

  此外,业内有一个没那么靠谱的推断:无人货架可能在基本跑完时反攻无人便利店和智能终端,参考滴滴以出租车市场为切入点,反攻专车市场,干掉更早入局的其他专车平台,这里按下不表。

  2、加码第三方服务商,曲线入局

  此外,有些机构显然也偏爱“淘金路上的卖水者”这样的故事,在无人零售吸引大量热钱进入的同时,必然也会有相当大一部分流入一些更成熟、专业的第三方服务商手中,甚至可能直接催生新的细分行业。

  以过往零售业所使用的第三方服务来看,主要涉及到支付硬件、选址及客群分析、分销系统、CRM系统等各类软硬件解决方案。反观无人零售,出现了一些依靠出售或出租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为主要盈利模式的第三方服务商,他们不参与选址、运营,机器及软件一旦售出或签下租约,即有稳定可观的收入。一些偏好企业服务领域、又觉得现在直接进入正面战场时机略晚的机构,可能会更多关注人力资源、SaaS及智能终端硬件商等领域。

  3、朱啸虎会投谁?

  回到上面提到的问题:还有谁可能进场,却仍在观望?

  从饿了么到滴滴,再到近一些的共享单车(ofo)、共享充电宝(小电),每个风口,金沙江都在早期就参与了。只是无人零售到现在,金沙江仍然缺席。

  此外,天图资本这家以投资消费品牌著称的机构,还没有出手,此前投资了江小白八马茶业等消费品牌以及小红书百果园等线上线下零售企业;类似的还有君联资本,也没有出手。

  亟需新血的战略投资者

  尽管消费升级的大浪已经猛烈扑来,尽管中国零售行业在部分指标上已经超越美国,但二级市场上的零售企业,却并未受到持久的追捧。

  百联在与阿里联姻的短暂狂欢后,并没有实质性的转型动作,甚至在今年中报中出现了营收、净利同比双双下滑;其他综合商超的成绩单也不那么好看。反例则是近年在新零售、生鲜、跨境电商等领域频频发力的永辉,在2016全年实现了净利同比超100%的增长。

  如何为传统零售输入新鲜血液,不只是马云在说,众多零售企业已经在积极探索。

亿欧:无人零售领域战略投资者

  这些战略投资者大部分都拥有成熟的供应链、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和相对充足的资金储备,缺的是在现有体系外实现转身、寻找增长点的机会。对于传统零售企业来说,在自身的体系内进行孵化,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引进拥有互联网基因的成熟团队,为他们提供产品、供应链和资金支持,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此外,大型商超的存量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它们的危机在于,电商之后,市场又受到便利店的不断侵蚀。在碎片化的、不断贴近消费者的新兴场景中,如果再次失掉先机,对它们的打击将是巨大的。

  所以可以看出,这些战略投资者的主要标的也以新型、无人便利店为主。一是因为它们需要体量足够大的增量市场,同时有可能改善现有的成本结构,无人货架显然不足以支撑;二是它们有足够的资源来做支撑,也不寻求短期内的高额回报。

  BATJ?

  在现有的互联网几大阵营中,只有阿里在比较积极的引导、布局新零售包括无人零售。阿里已经跟上了亚马逊的脚步,打造出了自己的无人零售样板“淘咖啡”;还有“新零售*业态”盛名的盒马;生鲜电商巨头、占据了天猫超市等诸多入口的易果。然而在无人零售领域,阿里至今没有投出*笔外部投资。但是在有盒马的先例下,阿里出手只是迟早的事情。

  京东延续一贯的作风,在靠近核心业务的事情上都亲力亲为。近日有消息,称京东的无人便利店已经在一个神秘的围挡里加紧建造了。

  腾讯一直以来,也都对外宣称自己的投资逻辑是拿小股份、战略合作为主,而且几乎全部是在接近C轮时才入局,短期内布局无人零售的可能性不大。

  百度刚刚痛定思痛,也不可能这么快打脸。但是,百度一向引以为豪的AI技术和大数据能力。在无人零售中会不会有出色的发挥?

  BATJ都处在观望阶段,倒是阿里阵营中的苏宁有了更为实际的行动,开出苏宁体育无人店“Biu”,也是*一家在日用百货范畴之外的新零售样本。不过要说对外投资,苏宁大概率也是跟随阿里的节奏,在后期择机进入。

  综合上述三类投资者,无人零售投资形成了以VC机构为主力、传统零售企业为补充、阿里为风口导向者的局面。并且根据投资者已投项目的特点,基本形成了以规模导向、技术导向和第三方服务商为主的三种玩家。这不仅是创业者及其团队强项的体现,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投资者的偏好,并且是在不久后的洗牌阶段,决定谁能活下去的护城河所在。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