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美团入局,易到重启,嘀嗒插队,网约车战火重燃

此番战火重燃,参战各方来势汹汹,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势必难以形成超大规模的价格大战。市场趋于稳定,资本开始回笼,政府加以引导,消费者也回归理性,网约车行业也终将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2018-02-02 13:45 · 品途商业评论  联璧港   
   

  共享出行中国近年*的风口之一,2017年是人们的焦点都在共享单车之上,而曾经战火燎原的网约车市场却略显沉寂。人们似乎已经接受了滴滴出行便是中国网约车市场的霸主地位,并已经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之中。

  当人们以为一切已经定型之际,网约车市场烽烟再起,暗流涌动。 

美团入局,易到重启,嘀嗒插队,网约车战火重燃

  2017年12月月底,美团宣布拟定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温州、福州、厦门等7个城市开展网约车业务。而在此之前,早在2月份,美团打车就在南京试水并成功取得了南京市网约车运营资质。

  有报道称,美团打车依旧延续了共享出行领域的“传统战略”——价格战。相较于滴滴出行对司机的20%抽成,美团打车此前在南京对司机的抽成仅为8%。在其他城市开放报名时,注册成功的车主还可以限量领取开城后三个月的“零抽成”福利。

  在美团宣布进驻七城三天后,2018年新年*天,易到宣布旗下平台中原有的“Young”车型升级为“易达”车型,而且易达车型在美团打车将进入的7城,平台对司机的抽成从原来的21%下调至5%。同时,易到宣布平台将首次接入出租车,整合进易达车型中。

  与此同时,1月18日,一向低调的嘀嗒拼车高调完成品牌升级,改名成为“嘀嗒出行”,并全面开启扩张之路。据南都记者报道,自去年12月份嘀嗒拼车出租车业务进驻广州以来,其在司机端的补贴不断加大,一个月补贴至少耗费4000万元。

  此外,其他相关平台也不愿错过这次洗牌。首约汽车开展出租车网约车试点业务,直接与出租车公司对接,借助出租车行业的转型,做自己的网约车业务;共享单车行业翘楚摩拜,与各大网约车平台互通有无,并成立自己的出行服务公司;而主打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服务的曹操专车,也相继进驻各大城市,并宣布了自己在2018年的业务目标。

  2017年岁末,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网约车竞争在2016年就结束了,2017年滴滴的重点是修炼内功,2018年我们会全面出击。

  可见,网约车市场并没有按照程维的剧本发展。  

一角窥冰山:年亏损数百亿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两年之前,当Uber开始进入中国,当神州专车、快的、滴滴还在抢占市场时,低价和补贴便是这些这些企业手中的利器。

  2016年4月份,神州优车向新三板提交了上市招股书,成为共享出行行业内首家披露业绩的公司。招股书中表示,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神州优车年亏损高达37亿元。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使得业外人士一窥这个行业的真实情况。

  然而,这只是相对势弱的神州优车的官方表示。这个数额,在这个风口浪尖的行业里,算多吗?

  Uber首席执行官特拉维斯·卡兰尼克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在美国是盈利的,但我们在中国每年亏损超过10亿美元。然而,滴滴公关的高级副总裁陶然则反击道:“Uber的亏损如果不到15亿美元,我愿意为自己的话负责。”但如果事实真如陶然所述,Uber在中国平均一单补贴40元,日订单量100万单计算的话,优步去年仅补贴一项就消耗掉146亿元人民币。

  那么,滴滴出行在价格战中消耗的就少吗?

  英国《金融时报》透露,依据拿到普华永道审计过的滴滴快的在2015年5月上一轮融资前给投资人的报告显示:仅仅在2015年前五个月,滴滴就亏损3.05亿美金,快的同期亏损2.66亿美金。如果按照合并后叠加,则滴滴快的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里就损失了5.71亿美金。如果按照相同的速度计算,2015年全年将损失14亿美金。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滴滴快的是在2015年5月左右才上线的快车,之后更是上线了代驾、巴士等业务,如果仅仅出租车和专车两项业务就能烧14亿美金,那么下半年新增的业务只会烧的更多。

  优步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在年初的战略合作发布会上声称,滴滴每周花7000万——8000万美元来补贴司机,滴滴副总裁陶然回应称,相较优步每单补贴40元,滴滴的单均补贴仅仅为优步的1/5到1/4,也就是8——10块,以陶然的口径计算,滴滴每天1000万单,上限是每天补贴8000万人民币,全年补贴在292亿元人民币左右。

  两年前的这场混战,参战各方到底投入了多少,我们无从知晓。但仅从流露出来的些许信息,我们也只能窥到这冰山的一角。  

混战背后是混乱

  网约车行业的这种价格混战,对于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可能是喜闻乐见的。毕竟,企业的这种厮杀,不仅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低廉的价格,还可以让网约车司机获得更高的收益。

  然而,这种混战影响到的真的只有平台本身吗?对于消费者真的就百利而无一害吗?

  其实不然。

  短期来看,消费者确实享受到了平台补贴所带来的优惠。然而,在不知不觉中,消费者却失去了更多。定价机制不透明、高峰时期随意涨价、重复收费恶意扣钱、迟到绕路服务差等等,都是这种恶意竞争所带来的苦果。不久前,中消协发布《2017年十大消费维权舆情热点》,这份报告显示,网约车连续两年都成为投诉热点与维权热点。

  其次,价格战争对于市场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网约车的价格战,其本质上都是资本的粗暴竞争。资本的最终目的都是抢占市场,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本。在价格战期间,平台方需要不断融钱、烧钱来保证竞争的可持续性。而一旦价格战争结束,资本暂时退出,平台不再大规模烧钱,胜出方垄断市场,用户之前获得的小恩小惠便会烟消云散,对于消费者的剥削便会显露出来。与此同时,这个市场也很难再有其他平台参与进来,成长起来。价格战之后的网约车市场,难有新鲜血液的流通,这对于整个网约车市场来说,无疑是可怕的。  

市场冷却,重归理性,政府引导

  在出租车作为主要出行方式的时代,考虑到出租车是城市出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经占用社会性的公共资源,还会直接影响到市政交通管理,所以它在很多国家都会接受政府管制,甚至包括定价。

  当网约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搅乱这个市场之后,面对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政府也必须采取相应措施。

  2016年7月28日,酝酿两年之久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宣布专车合法化。为了保证网约车行业的公开透明、良性发展,为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暂行办法》中同时对网约车平台、对网约车车主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和限制。随后,各地方对网约车的管理政策相继出台,在细节上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

  与此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对各大企业、部门进行了严格的监管和把控。

  今年年初,在新一轮的网约车大战爆发之前,美团打车相继被北京、南京两地监管部门约谈。在北京约谈前,南京市客管处就曾因外地牌照车的问题,约谈美团打车相关负责人,并提醒美团打车按照现有法律法规,来规范经营,同时也应加强对平台上车辆人员的管理。

  可见,在国家层面也不希望看到在行业内继续上演这种混乱的“价格大战”。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冷却,消费者们已经逐渐清晰平台商们的游戏规则,同时大多数消费者也建立了服务体验优于价格的消费理念。单纯的价格战争难以很好的满足用户的出行需求,优质的服务才是当下消费主力们最为渴求的。

  虽然此番战火重燃,参战各方来势汹汹,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势必难以形成超大规模的价格大战。市场趋于稳定,资本开始回笼,政府加以引导,消费者也回归理性,网约车行业也终将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品途商业评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