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宝马、福特等跨国车企巨头,怎么都开始“不务正业”了?

2010年,Uber上线了*版APP,试水共享出行领域。当时谁也没有想到,八年后的今天,共享出行变成了一块鲜美大蛋糕,国内外车企都想咬上一口。
2018-05-10 07:34 · 微信公众号:亿欧网  张男   
   


  近年成长起来的“小朋友”网约车平台,正借着共享出行这顶“高帽子”,慢慢蚕食“老大哥”传统车企的利润。利润的大幅减少倒逼传统车企不得不转型,成为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

  当今,Uber、Lyft、滴滴这类网约车平台的出行业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引得国内车企纷纷转型试水共享出行市场,如吉利计划2018年将旗下的曹操专车投放至30个城市。

  面对共享出行这块“大蛋糕”,不只是国内企业,就连跨国车企巨头也“坐不住“了,纷纷加速其在出行领域的布局。

  亿欧汽车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跨国车企在智能出行领域的最新进展,希望可以借此一窥各家企业在此领域的打法。 

  抱团取暖的德国系车企

  大众集团

  2018年5月初,大众与滴滴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得到确认。在新的合资公司中,大众最初将持有40%股份,并计划提供约10万辆电动化或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产品,与滴滴共建一个运营车队。根据协议,大众日后可根据业务的发展再收购10%的股份,最高可将股份拓展至50%,从而使得大众与滴滴的持股比例达到1:1。

  实际上,大众一直在智能出行领域布局。2016年6月,大众集团CEO穆勒就曾表示,到2025年,大众将转型成为一个优秀的全球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

  而大众除了发布基于共享乘坐理念的纯电动MPV——MOIA,还在2016年5月以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Uber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对手——英国共享出行服务商Gett。在中国,大众于2017年11月投资了首汽旗下的GoFun共享汽车项目,并持有该公司20%的股权。

  宝马&戴姆勒

  自2010年10月,Uber上线了*版APP后,迅速成长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出行服务运营商。而戴姆勒比Uber还早两年,于2008年10月就宣布成立共享出行项目Car2go,投放奔驰Smart,采用分时租赁的方式,成为*家踏入出行服务领域的汽车厂商。宝马紧随其后,在2011年与Sixt合资成立高档汽车共享服务品牌——DriveNow。

  2018年3月28日,宝马集团宣布与戴姆勒集团共同组建合资公司,双方各持合资企业的50%的股份,整合各自旗下的出行服务业务模块,携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可持续城市出行服务。合作涉及旗下的共享汽车、网约车服务、停车服务、充电网络、多模式联运等多项业务。

  有数据显示,双方的Car2Go和DriveNow汽车共享服务已在全球超过31个城市运营,其中,奔驰有1.4万辆车,近200万用户;宝马则有6500辆车,用户100万左右。可以预见的是,两家德系豪华车企共同出资成立的新公司将成为全球规模*的共享出行服务商之一。 

  豪掷千金的美国系

  福特

  福特于2018年4月25日宣布,两年后,将减少其在北美车厂90%的轿车产量,这意味着福特轿车将要退出北美市场。与此相对的是,福特正加紧在智能出行领域的布局。

  5月2日,福特智能出行与众泰汽车在上海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拟定各出资50%,在浙江组建一家合资公司,致力于为网约车运营商和网约车司机提供智能、定制化的纯电动车解决方案。

  其实早在2015年,福特就公布了其智能移动计划,同年与印度汽车共享公司Zoomcar合作,在班加罗尔进行了智能移动出行试验,在家庭、同事与邻居等联系密切的小团体中探索汽车共享。随后,于2016年3月成立智能移动子公司,与自行车共享公司Motivate合作。其CEO马克·菲尔茨表示,面对基于出行需求的公共交通服务市场,福特将成为一家产品和移动的公司,最终目的是改变世界的出行方式。

  在中国,福特还曾针对城市停车难问题,与丁丁停车合作,推出丁丁停车车位锁试验。不仅如此,福特还曾推出智能移动出行项目——熊猫动态班车,此项目是与大连穿梭巴士公司“熊猫出行”、清华大学共同合作研发的。

  通用

  与福特不同的是,通用汽车是通过“大手笔”投资的方式来扩展智能出行版图的。2017年12月初,通用在美国旧金山的投资者大会上宣布,计划在2019年推出大规模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共享服务,加速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供应商。此前,通用斥资5亿美元投资了Lyft,为Lyft司机提供短期的汽车租赁服务,双方计划在美国建立自动驾驶汽车综合网络,真实路测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随后不久通用还收购了旧金山共享用车公司Sidecar。

  而在中国市场,2016年底,通用汽车投资了中国*的分时租赁技术服务商易微行,并先后完成了员工拼车平台项目和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开展的车辆共享试点项目。

  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早在2015年10月就表示,通用汽车将致力于研发先进技术,积极推动汽车行业由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出行服务业转型。 

  另辟蹊径的日本系

  丰田

  与抱团取暖的德国系和豪掷千金的美国系不同的是,日本系丰田汽车独辟蹊径,自己研发未来概念车。在2018年的美国CES展上,丰田发布了一款新的电动汽车“e-Palette”,它看起来更像一个提供移动出行方案的平台。可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完成如共享乘车、商品零售、货物运送等各项功能。目前,丰田已经与必胜客、滴滴出行、亚马逊等企业签约合作,这意味着e-Palette未来将作为移动汽车承载用户去往目的地,或为用户提供包裹或披萨。

  实际上,丰田的共享计划始于2012年10月,是与日本国土交通省共同合作推出的“和谐交通网络”——Ha:mo。这套系统将个人化移动工具与公共交通相结合,试图减轻环境负荷、实现自由出行。

  其总裁丰田章男在CES上表示:“我们的竞争对手不再只是制造汽车,而是像谷歌,苹果甚至Facebook这样的公司。”他补充说:“技术在我们的行业正在迅速发生变化。” 

  跨国车企巨头为何布局智能出行?

  亿欧汽车发现,在2018年刚刚过去的4个月里,以上6家车企在智能出行领域就均有大动作,发布共享车型,投资或与其他车企、出行公司建立合作。各家CEO也表示要向“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变。

  作为全球*的车企巨头,为何不依据现有的资金和技术积累安心造车,而要“不务正业”地进军智能出行领域呢?

  亿欧汽车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四化的引领下,共享出行已成当今“大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887.9万辆,同比增长3%。与前几年动辄百分之七八的增量相比,汽车销量速度明显放缓。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21年,新车的销量将因共享出行减少1%左右,汽车制造商每年遭受的损失将超过80亿美元。

  可以说,近年成长起来的“小朋友”网约车平台正借着共享出行这顶“高帽子”,慢慢蚕食着“老大哥”传统车企的利润。利润的大幅减少倒逼着传统车企不得不转型,成为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

  在新的出行态势中,诸如宝马和戴勒姆这样时不时打嘴仗的“死对头”也迫于压力,选择抱团取暖。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曾对此评论:“全球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创新机遇,各个汽车企业单打独斗很难赢得这场战争,我们必须刷新思维方式,与朋友和伙伴联合,通过协同与分享来占领技术制高点。”毕竟,在整个出行体系受到威胁下,要先存活下来,才有力气再去争个一二。

  其次,共享出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使传统车企看到巨大的利润空间,主动出击,成为智能出行服务提供商。普华永道思略特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30年,美国、欧洲和中国的共享出行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美元,2017~2030年的年增长率为24%。未来,汽车共享出行将成为生机无限的蓝海。

  传统车企正是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嗅到了巨大利润的气息,于是也主动着手布局智能出行领域。福特的CEO马克·菲尔茨曾表示,福特做智能出行,是希望未来可以从共享出行或专车业务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而不是像之前卖车一次性付款。福特的高层也认为,相对于福特已经做了113年之久的传统汽车市场,智能出行方案类的新投资的回报率高达20%

  相对于之前汽车销售的单一业务,多一个智能出行,就多一份利益渠道,这对传统车企来讲,有什么理由不去做呢?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