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LinkedIn +小红书="新"脉脉 ?

对于脉脉而言,如何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营收就成了关键所在。借助内容社区成为一个全新的职场成长平台是脉脉作出的新选择。
2018-08-28 09:04 · 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  geekerdeng   
   

  脉脉是什么?

  一款建立职场「人脉」关系的社交软件还是一个职场吐槽软件?

  刚完成 D 轮 2 亿美元融资的脉脉或许要给出新的答案了。在 8 月 21 日脉脉的品牌升级会上,脉脉的创始人兼 CEO 林凡一上场就以「脉脉是什么」作为演讲主题开场。演讲中,帮助职场中的人建立高效的连接仍然是脉脉最基础的功能;但另一方面,林凡强调脉脉接下来的重点将放在加强内容运营建设,「平台」成为他提及最多的关键词。

  D 轮融资完成距离脉脉上一次融资过去不到 10 个月的时间。在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愁钱的时候,脉脉这轮融资只等了 17 天,钱款就已到达银行账户。

  融资的速度越来越快,意味着投资者对脉脉的发展越看好。但对脉脉来说,这笔融资不是给那个以「人脉」为核心的脉脉,而是一个平台化的脉脉。具体来说,脉脉创始人、CEO 林凡认为,接下来一段时间,脉脉的重点将是「职业教育的平台,包括泛职业教育的平台」。而作为承接这个重点所在的产品则是一项名为「天梯计划」的产品。

  在这个旨在「打造全职场职业成长路径」的天梯计划的项目上,独角兽脉脉打算投入 10 亿元。

     下一步:内容平台

  天梯计划是什么?

  通俗点来说,脉脉的天梯计划主要产品是脉脉打造的一个泛职业化教育平台。脉脉希望通过天梯计划,职场人士能够清楚自己的职位处在行业哪个位置,未来发展转型的方向有哪些,不同职位的薪资待遇如何等具体问题。

  林凡认为天梯计划可以解决每个职场中人在做决策时遇到的痛点。「如果我们有一个非常好的职级体系,让你知道你可能去的领域大家都是怎么走的,你就会很清楚该问谁,跟谁学习,怎么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直接的帮助。」

  据脉脉 HRVP 凌隽介绍,「天梯计划」预计投入 10 亿元,与各行业的 1000 个合作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为各行业职场人实现职业成长再度提供强力赋能。目前脉脉合作的企业包括 BAT、工行、万科、微软等世界五*及各行业领军企业。在林凡心目中,天梯计划将成为覆盖职场人群中需求最核心的产品。

  从天梯计划的产品定位不难看出,当初主打「人脉」社交的脉脉正在进一步向「内容」社区转移。事实上,向「内容」靠齐在天梯计划之前早有征兆。基于高端职业人脉网络,脉脉曾推出脉脉业问付费产品。通过脉脉业问,用户可以付费向各大公司员工提问,了解行业职场信息。 

  从投资人对脉脉的寄语不难看出,他们希望脉脉成为专注于职业人群的提升发展、持续成长的平台,为商业社会创造连接和信用的基础设施。这显然和一个以「人脉」——认识更多人的定位不再一样。

  事实上,脉脉从主打「人脉」社交、即时通讯转向内容社区也是必然之举。脉脉创立伊始,曾经一度定位为职场版微信和中国版 LinkedIn,但这种定位却并没有让脉脉取得实质上的成功。

  中国不像美国,生活和工作尚未形成明确的分界线,垂直职场社交在当前的中国几乎行不通。外媒记者 Michelle Zhang 曾在中国体验过中国的工作后发现,中国的生活和工作社交常常混在一起。她认为,北美的人倾向于把工作和私人的世界分隔开来。

  在国内这种强的社交联系已经为微信所垄断的情况下,此前尝试过做职场垂直社交的产品如沈博阳的赤兔,阿里的钉钉都算不上成功。脉脉虽然最开始主打的就是职场版的微信,但直到它选择了「匿名社交」这种平台化内容输出,才真正建立起自己在用户心目中的形象。

  脉脉因为匿名社区有了职场八卦市集的坊间别称,但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在脉脉上透露最新的资讯和八卦,使其一跃成为*的职场信息交换平台之一。

  2014 年 8 月 B 轮融资时,脉脉仅有 80 万用户;2016 年时,脉脉的总用户注册数约为 2000 万;到 2017 年,用户量已经上涨至 3000 万;到这次发布会,脉脉的用户量已经超过了 5000 万。这背后,匿名社区的存在无疑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对于一款社交软件来说,只有有了活跃度才意味着产品有被商业化的价值,2017 年脉脉获得 C 轮融资时,许多媒体笑言,「你的爆料又帮脉脉融了 7500 万美元」。

  虽然匿名社区在法律层面存在一定争论,但即使被相关部门勒令关闭,脉脉还是很快重新通过整改使匿名栏目回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匿名社区的讨论无疑使得脉脉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容平台,林凡提到的「开眼界」、「找工作」、「塑形象」、「谈合作」、「破边界」、「拓人脉」都是基于脉脉的平台,而脉脉业问和天梯计划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真正被讨论和落地的可能。

     天梯计划背后有何深意?

  如果仅把天梯计划当作脉脉内容社区的一部分,似乎并不能解释为什么脉脉要将 10 亿元投入到这样一个旨在促进「职场成长」的产品中,这背后究竟有没有别的深意?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归到商业模式的讨论上。我们可以先来看下脉脉和世界*的职场社交软件 LinkedIn 的营收模式。

  按照微软 2017 年度财报介绍,LinkedIn 拥有多种业务模式,主要收入来自征才解决方案(LinkedIn Talent Solutions)、市场解决方案(LinkedIn Marketing Solutions)、销售解决方案(LinkedIn Sales Solution)和个人高级账户(Premium Account)。从 2015 年的一份互联网分析师报告来看,主要由以下三个层面组成:

       征才解决方案,占总营收的 60% 左右。主要为企业提供发布职位、搜索全球人才库、宣传雇主品牌的、管理招聘流程等的工具(2017 年微软年度财报显示,LinkedIn 占比最高的收入也是来源于此);

       市场解决方案,占总营收 25% 左右。主要帮助企业在专业人群里宣传品牌;

       销售解决方案和个人高级账户,占总营收 15% 左右,主要提供一些个人就业咨询等业务。

     脉脉方面,按照 2017 年媒体披露的数据显示,脉脉目前的营收的组成部分为:

       80% 来自品牌广告,开屏广告、Feed 流广告、直播广告、招聘业务等(其中,招聘业务占 10%);

       20% 来自会员服务,类似 LinkedIn 会员,可以查看特定人群联系方式。

  作为职业社交软件直接面对的 C 端用户,打通行业信息交流的障碍。但对职业社交软件公司本身而言,LinkedIn 用十多年的经验探索出来的结论是,帮助企业寻找人才、企业招聘才是真正的收入重点。LinkedIn 凭借着职场通讯建立起了一定的产品壁垒,但对脉脉来说,由于微信的存在,这却是一个短期内近乎无法逾越的大山。

  但志在为企业招聘服务的职场社交产品,无疑又是非常依赖规模和数据的。找工作或者了解行业情况是一种低频次的被动社交,十分依赖产品的活性,越多人用产品越有价值。对于脉脉而言,凭借匿名社区、「二度人脉」等手段将用户规模做起来了,下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就要着手建立合理的盈利模式。

  脉脉当前的盈利模式是存在缺陷的,最明显的是广告收入受限于规模。林凡对此颇为清醒,在接受采访时,他提到「产品已经大到了一定程度,用户的密度已经蛮高了,差不多有将近 20% 的白领在使用脉脉,再往后走,就自然而然的到了社交的临界点,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不用花特别大的力气会成长起来。」用户规模撑起来的广告业务未来前景如何并不好判断。

  对于脉脉而言,如何建立更加长期、稳定的营收就成了关键所在。借助内容社区成为一个全新的职场成长平台是脉脉作出的新选择。

  向 LinkedIn 学习,继续做强做大企业服务无疑是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做法。事实上,平台化或者说职场教育平台的定位是在让脉脉更加接近「LinkedIn」。从天梯计划的内容来看,其除了进一步养活内容社区,也是在为不同企业吸纳、储备人才库做准备。

  不过,相比 IM 即时通讯来说,内容平台是一种弱驱动属性的产品,职业选择和培训更是低频次的需求。但对于脉脉而言,并非*行不通。技术出身的林凡对于做产品颇有心得。林凡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提到目前脉脉的用户一线城市的比例过半,二三线城市比例接近四成。规模铺得够广,免费职场培训的产品吸引力值得乐观看待。

  另外,这个天梯计划不止是面向普通职场人群,脉脉还打算将这款产品推向中小企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并没有财力、精力和专业能力来打造内部员工的职业成长体系,脉脉则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弥补这个短板。

  除此之外,相似产品的成功或许也是林凡底气来源之一。林凡在接受采访时谨慎的提到了小红书的名字。主打内容的社交平台,通过大量优质内容的分享,让小红书迅速成长为当今最热的内容平台之一,更撑起来小红书独角兽的庞大估值,模仿者追之不及。虽然针对的对象不同,天梯计划想要做的精品内容社区却似乎隐隐有小红书的影子。

  易观数据的职场大数据报告显示,脉脉在国内职场社交领域的用户渗透率已经达到 83.8%,远超领英等竞争对手。但即使已经是国内社交软件的头牌,脉脉能否成功在职场社交领域复制类似小红书的成长路径,恐怕也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极客公园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