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一篇关于TMT的干货来了:行业变局随时发生,金融、消费、技术颠覆式“重构”

华盖期待能更大范围地捕获那些拥有差异化打法的产品:无论是用户层面的“多快好省”、成本层面的新渠道和供应链变革,还是仰赖于技术驱动的IT服务应用。
2018-08-29 11:11 · 投资界  Rica   
   

  2012年,移动互联网勃然兴起,新兴经济领域迅速成为投资话题。作为PE中的后入场者,华盖自诞生之初就将新兴经济领域,尤其是消费升级相关的医疗健康、TMT和文化娱乐作为重押方向,由于深耕行业多年,华盖在五年的时间迅速捕获了100多家公司企业。而金融科技、消费升级以及大数据应用一直是华盖TMT基金的核心关注领域。

  华盖期待能更大范围地捕获那些拥有差异化打法的产品:无论是用户层面的“多快好省”、成本层面的新渠道和供应链变革,还是仰赖于技术驱动的IT服务应用。

  “天时地利人和,五年多的时间里,华盖资本TMT基金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整个华盖资本的管理规模已经超过了100亿人民币,TMT基金管理规模超过了30亿人民币;整个团队人数从创立伊始的3个人,扩大到目前的40多人,TMT基金也从2015年的3个人扩充到10人,投出了7个独角兽,到年底预计收获3个IPO。”近日,在华盖资本TMT基金举办的“创新启示录——金融与消费领域的新技术融合” 企业家论坛上,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鹿炳辉如是说。

  “我们投资于现金流健康的优质企业,而非需要进行融资,维持后续发展的企业;我们投资对于传统行业真正具有升级效益的企业,而非简单的模式创新的企业;我们投资于三观正、正能量,愿意让自己的下一代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企业,这就是华盖投资理念。”鹿炳辉称。

  消费升级下,供应链与渠道颠覆式“重构”

  大消费是华盖的重点布局领域,从TO C平台如宝宝树、必要商城、天天果园、享换机等细分领域的企业,到加速供应链变革的易久批、宋小菜等TO B企业,华盖持续加码。

  过去渠道归渠道,产品归产品,采购归采购,供应链、渠道和零售都要分开来看待,但是近两年,供应链、渠道和零售间不断融合,产生新的化学反应。那么,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

  在易久批联合创始人陈晟强看来,从生产企业到经销商(大B),到终端(小B)再到C端,这是一个传统的链条,而今天行业进行的所有变革,本质上就是把这个链条数字化。从生产企业到它的经销商,早就被数字化了,但从经销商到小B没有被数字化,而现在新零售本质上就是从小B到C实现数字化,最大的机会就在这里。

  顺丰集团投资并购负责人周家乐认为,数字化了以后,最主要的问题是怎么把数据结构收集起来。“比较聪明的方法把数据用起来,你感觉上是整个链条给打通了,实际上是一个相反的结果。如果你不那样做,是没有办法竞争的,现在不是一个品牌跟一个品牌在打,也不是一个产品跟一个产品在打,而是供应链跟供应链在竞争的格局。”

  天天果园在水果生鲜领域深耕8年,有稳定的全球水果综合供应链。今年初,天天果园宣布与上海城市超市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正式跨入零售超市行业。天天果园总裁徐晓峰认为,供应链不只是一个供应商的角度,更多还要提供其他一些附加服务,这里面包括商品品质的稳定、价格的稳定,还有一些稀缺商品的供应。我们提供给客户的配送、保鲜等一系列的服务综合在一起,才是供应链能力的体现。

  电子产品回收是一个慢热的市场,却是一个巨无霸。王思宝在做享换机之前,做的就是二手手机回收的“爱回收”。论坛中,他坦言,“我是从传统领域来的,更多是做零售,对后端的仓储、配送和物流,这一块并不专业。”

  他对供应链更多的体会是在用户触达方面,“从生产端到渠道端,再到用户端都发生巨大变化,十年前很多商品的选择权不在消费者的手上,而现在这些选择权回归了。触达的产品不在仅仅只是传统的消费渠道,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能够接受这个商品的点不是传统的零售,甚至衍生到一些内容层面,我们说内容也会制造商品。而这背后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传统金融大变革:创新中的“竞合”博弈

  近年来,很多一般商品和服务行业都玩起了金融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资本介入的速度之快,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在金融创新背景下,大量新产品、新平台不断推出。但众所周知,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金融产品、组织、制度和技术创新,可以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如果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内在需要,规避监管,盲目扩张,大搞资金体内循环和脱实向虚,则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全球金融业监管趋严,业务转型势在必行,金融科技成为全球金融业“转身”的方向。

  QTRADE创始人周靖宇表示,由于近年来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增多,相应的就会存在监管盲区,今年以来,监管趋紧,覆盖面的广度已经大大提升。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类型的出现,监管的工作从原来银行、基金或者是券商,会覆盖很多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覆盖面广、力度大是未来监管的一个方向。

  目前来看,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如美国的保险公司有近4000余家,而国内不足其三分之一,这证明金融发展仍有巨大空间,即便监管趋紧节奏变慢,但是市场仍有明显需求。

  现代支付创始人崔晋铭坦言,“未来监管的风往哪里吹,我不知道,还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其实在整个金融行业,我们老开玩笑说,这是一个一人生病,全行业吃药,前人作恶,后人挨打的事。在这个行业里,无论监管趋不趋严,最重要的是你提供的是什么服务。当监管不严的时候,有很多劣币进来,会拿一个更低的价格去抢占你的客户,随着监管趋严,客户也都知道了价格便宜,但是代价更高,这是一个过程。”

  在微众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徐源宏看来,还是要保持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度。“14年银监发给腾讯一张银行牌照,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我们是把这个看成一个机会的,毕竟我们还是一个持牌机构。比如说韩国或者是台湾在03、04年,当地金融风暴的时候,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背后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就是比较被动的监管环境,如果我们回顾去年的现金贷监管收紧,监管站出来去主动做这个事情,对我们行业长期的发展是有帮助的。毕竟我们银行大部分的业务是围绕着消费金融的,我们被打击的程度会很高。”

  大童保险董事长兼CEO蒋铭认为,牌照有两个方面是决定因素,一个是市场需要,一个是监管能力,如果从市场需要的角度来讲,现在保险牌照中国是远远不够的,美国的保险公司数量是有4000多家,光人寿保险就有800多家,我国现在财险是不到100家,寿险就是60、70家,所以我们是远远少于发达市场。

  聚光灯下的“大数据”

  从2012年的“用户标签”到2014年的“用户画像”,从2015年的“大数据”到2017年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正在从神坛走向现实。“标签”到“画像”,代表着数据在数量和维度上,逐渐在丰富;“大数据”到“人工智能”,表明从原始数据到本体认知的过渡。

  无论是数据积累的量变到质变,还是数据到认知层面的过渡,大数据已经开始在一些特定领域和场景下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创造价值。

  在金融与大数据结合的领域一直存在一个矛盾。以信贷为例,用户的相关隐私数据如果不做限制,使用成本就会很低,造成隐私泄露问题;如果限制很多,就会增加风控成本,这个成本最终也会加在用户身上。

  一直以来,信息非对称都是金融行业的核心挑战。近40年来世界金融科技的发展,核心是不断打破信息非对称的历程。

  “一个企业能不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要看它是不是真正解决了一个行业巨大的痛点和需求。信息非对称,其实就是整个金融行业试图要解决的关键。金融行业的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是在解决信息非对称上的重大进步。”睿智科技董事长陈建分析,金融要普及要普惠,要使用的必然是大数据,其核心要使用的是大数据的洞察力,洞察力跟数据本身是两个概念。

  “我们在做的时候,专注的是如何能找到这种技术的方式,在不披露任何消费者的数据,不披露任何消费者的数据行为变量的时候,能够把这个最核心的洞察力,比如说违约的概率给总结出来,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实现这种消费者隐私保护,以及打破信息非对称,促进普惠金融这种完美的结合。第二点,需要做到金融公司和消费者的两端授权。”他强调。

  泰迪熊移动创始人姜燕北认为,首先要考虑数据收集对用户有没有非常直接的好处,用户要把这个数据提供出来,去获取一种服务,这是做大数据服务的公司所追求的。“我们非常希望在用户认可的情况下,把数据提供给我们,立刻换取了他当时所想要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首先一定是合理合法的,第二个是用户是欢迎的。只要用户非常清楚拿到了,数据的收集和使用就不矛盾,收集了数据之后,你如何去做商业化,这个过程中百度和谷歌又提供了很好的对比,我们就可以多学习先进的方法。”

  对于这个问题,百融金服CEO张韶峰持有相同看法。“一方面需要别人不了解你的隐私,另一方面又希望得到很好的服务,如何实现这个平衡?首先在消费者有一个意愿的情况下,这个意愿是要明确的,以法律和条款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理论上来讲,你计算这个用户的需求、偏好、广告风险越准,越能够给这个用户提供更美好的生活和服务。有些东西再怎么禁止它,其实是禁止不了。”

  而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尹云霞坦言,中国个人信息的保护,确实跟欧洲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她提出,“企业首先要意识到自己是不是受GTPR的管辖,很多企业其实受GDPR的管辖但是自己不知道。因为GDPR的一大特点,就是是有域外的管辖权。了解之后,第二要合规。GDPR是希望事先做好一套合规的体系,中国没有建合规体系,他们希望引导企业开始建合规体系。网络安全的合规,GDPR的合规不只是说数据不被泄露,这是对底层技术最起码的要求,还有对数据的管理,收集数据的时候是否得到了一个真正的授权,而不是捆绑式的,如果你提供了数据,就不给你提供所有的业务,你就闪退,这是一个强制性的授权是不可以的。”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Rica,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1808/435150.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本文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