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咖啡、商超配送,从事3公里配送的骑手,全中国有多少个?超过1300万。这几乎是中国每年毕业大学生总量的两倍。就像滴滴司机一样,送外卖从一个边缘的职业,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以此为生,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
即时配送这个行业的玩家,主要分为外卖系、众包系、跑腿系、快递系、送药系等。
3公里配送领域,外卖的配送是体量*的,也是最成熟的应用场景。外卖作为O2O大战中活下来并且活的*的模式,承担起了3公里配送这个行业早期建设和教育的任务。外卖的配送主要是由美团、饿了么直营的配送员为主,以及蜂鸟配送(饿了么旗下)和达达等众包平台提供服务。
根据美团公布的《2018外卖骑手就业报告》显示,美团有效骑手(有接单)为270万。蜂鸟配送在《2018外卖骑手群体洞察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注册骑手超过300万,蜂鸟的报告中,因为可能存在无效注册、人员流失等因素,可以按照蜂鸟配送的另一组数据计算:前三季度订单超150亿单,每个配送员每天平均48单。三个季度按照270天算,蜂鸟配送的实际有效骑手,约为116万人(150亿/270/48≈1157407人)。
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外卖系的3公里配送体系,就有386万骑手。
众包系包括新达达、点我达等平台,其中新达达是由京东到家和原达达业务合并,达达和点我达均起家于O2O大战时期。点我达对外公布的骑手数为300万,达达450万。新达达和点我达的业务包括餐饮、鲜花、生鲜等各类配送。
闪送和UU跑腿类的跑腿系,起身于同城配送的概念,虽然是同城配送,但在3公里方面的业务量也不少,尤其是UU跑腿,业务范围包括帮买帮送帮取代排队等,大多围绕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开展范围在3公里内。闪送的闪送员数量是56.09万,UU跑腿的跑男数超过100万。
综上,3公里配送行业的玩家,仅主流的外卖系、众包系、跑腿系6家,配送人员的规模就达到了近1300万人。
此外,顺丰圆通中通韵达等快递公司,也都在近年来进军到3公里配送业务。顺丰在两年前就开始为百度外卖提供部分外卖配送服务,去年上线“即刻送”,可以为商家配送蛋糕鲜花等,去年开放了个人同城配送的业务,近日来大火的瑞幸咖啡,也是选择的顺丰专送。此外,苏宁在3公里配送方面有苏宁秒达,京东物流在世界杯期间提供2小时内的餐品送达服务。
社区拼团如每日优鲜的合伙人、送药到家如叮当送药、商超自有平台如物美的多点,还有诸如此类的众多有配送业务的创业型公司,林林总总加起来,也是很大的体量。
3公里配送作为一个新兴的配送模式,就从业人数来看,比长距离的快递配送更具想象力。快递行业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四通一达、EMS和京东物流8家快递公司配送员总和也不过仅约200万左右。(顺丰约 26.88 万、申通超过30万、EMS16万、京东17.5万;圆通、中通、韵达、百世快递取中值按20万计算)
当电子商务,把全世界的商品拉近到每个消费者的身边的时候,快递这种商业形态将地段、门店等传统商业形态进行了重新定义,商业资源被重新分配,全世界的商品在电子商务的面前,只分为包邮和不包邮。
当把商业从千里之外拉到生活、工作的3公里范围,即时配送正在进行着下一轮的商业形态的重塑。
2014年O2O鼎盛期,配送上门模式都存在“配送”的瓶颈。自己做,重;不自己做,体验差。O2O在2015年被证伪后,泡沫破灭。如今即时配送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后,运力已经充足,曾经的瓶颈不再,配送商品从单一的外卖的模式,扩展到日用商超、生鲜、鲜花、咖啡、药品等。
此前人们还会讨论懒人经济是不是成立?外卖这种“伪需求”会存活多久。如今配送已经成为商业基本形态之一,对消费者来说,是对“时间价值”的重新分配。
就像电商场景里,只有包邮和不包邮之分,在3公里的商业圈中,因为配送的服务的出现,对用户来说只有送达是或否。
3公里配送领域,外卖的配送是体量*的,也是最成熟的应用场景。根据Trustdata《2018年Q1中国外卖O2O行业发展分析报告》,外卖市场的规模是2969亿,还在持续的增长中,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的增长更加的明显。
3公里配送在其他消费场景的势头也已经显现出来。3公里配送的发展,从高频的外卖到带动低频的药品配送,从配送本身作为一种附属价值到配送成为增值的服务。3公里配送带来的便利性,极大地推动商品的流动,就像路修好了,车自然就多了起来。外卖、超市日用、生鲜、花、跑腿、药、咖啡,3公里范围内的商品全部被调动起来了,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千亿级别的市场。
3公里配送的性感,还不止于现有模式下的商品配送,其商业想象空间还很大。
1、电商订单和即时配送的结合
正如传统的快递公司开始进军即时配送领域一样,即时配送领域也凭借自己的优势在进军电商订单的配送。在2017年的双11,饿了么接入到订单的配送中,才开始发挥出3公里配送时效性的优势。
即时配送运力的接入,对电商订单来讲,一方面,可以和快递物流进行很好的衔接,时效性更好,增强体验。另一方面,数倍于快递员的即使配送力量,可以成为电商配送的泄洪运力,在诸如双11等电商节日,可以迅速地消化海量的订单。而对于即时配送,则是丰富应用场景,填补运力空置期。
2、新零售业态下的即时配送
如果说饿了么接棒快递进行电商订单的配送,还只是对快递的补充。那么新零售业态下,即时配送就直接绕过了快递,用局域网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这也是对快递企业的釜底抽薪。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的生鲜、日用品,可以直接从点我达、新达达配送,蜂鸟配送提供商超、美妆个护的配送,这些都是从传统的电商体系分流订单。
2018年7月,海澜之家入驻了美团外卖,一时间受到很多调侃,也让很多人不解。这个非常跨界的合作,让很多人怀疑消费者真的需要在美团上点一份“海澜之家”吗?消费者对服饰类商品也需要这么快的配送速度吗?美团高级副总裁王慧文对此次事件的解释是“试一试”?但是这试一试背后,美团到底有怎样的野心?
如果回头看快递行业的发展经历,曾经的快递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送达,如今的快递平均时间仅需2-3天,电商订单走顺丰只需1-2天,京东凭借各地的大型仓库,物流配送在中心城市能做到的24小时内,新零售业态下天猫超市配送也可以做到隔天送达。如果电商订单的配送速度,达到小时级甚至是分钟级,是不是会成为今后的常态?如果要实现这种常态,该如何突破?这可能正是美团所尝试的。
美团/海澜之家是仅仅期望满足消费者应急情况下的服饰购买需求吗?这显然还是外卖的思路。3公里配送在电商领域的潜力,对美团来说,是再造一个基于3公里配送电商平台的机会。“店到用户”的方式下,每一家实体店都将成为前置仓。小米之家、优衣库等已经支持到店自提,可以预期的是,自提之后,下一步就是支持3公里配送。
即时配送发展到如今的体量,也有很大的困难,主要在运力分布不均、配送场景不够丰富、成本持续高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互相牵连,互为因果。
1、订单集中,运力分配不匀
当前3公里配送*的应用场景依然是外卖,而外卖本身的属性决定了订单主要在中午和晚上另个时间段。外卖骑手和消费者的矛盾,也是因为订单集中。
配送订单集中,短时间内配送大量的订单、紧张的时间和平台步步紧逼的政策,导致骑手在高峰期争分夺秒,用户端感受到的消费体验很差,而非用餐时间运力却又空置。
(外卖订单时段分布,来源:Trustdata报告)
2、配送场景不够丰富
3公里配送的另一个困境是,即使是非外卖的配送需求在逐渐地丰富,但是目前来说还是不够。
外卖是高频的大众化需求,鲜花、咖啡、商超是低频次的细分需求。外卖的配送需求向其他品类扩展,一方面是横向扩展,比如扩张到商超、跑腿等业务,另一方面是纵向协同,比如咖啡和下午茶。非外卖配送场景存在的基础是,当前非用餐时间,3公里配送的运力是冗余的。
(非外卖商品不同时间段的需求,来源:蜂鸟配送报告)
应用场景的匮乏和运力分配不均匀对3公里配送带来的后果是:在非用餐时间骑手运力冗余,冗余的运力在非用餐时间无法释放价值,行业整体成本高。
现在3公里配送,相当于是为了保证用餐时间的运力充足,将非用餐时间骑手的成本折合到了用餐时间的配送费用,使得每一单的成本都很高。用亨利·福特的话来讲就是,“我雇的明明是两只手怎么却来了一个人。”
运力不均匀的情况对3公里配送来说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虽然通过不断的增加应用场景的丰富性可以把非用餐时间冗余的运力调动起来,但是短时间内很难出现能和外卖体量匹配的应用场景。
3、外卖终将机器换人
骑手的成本,一方面来自于运力不均和场景不足,另一方面,是人力密集性行业都面临的困难。机器换人的大潮流下,配送平台也终将走向无人化。
3公里配送和快递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实现无人化的道路上逻辑也大致相同。无人配送按照应用环境,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中的无人配送;按照实现方式划分,则是全配送过程的无人化和部分配送过程的无人化。
● 开放环境中的全配送无人化,由于配送过程中道路的复杂,现在试行的方案是饿了么的无人机配送,2018年5月,饿了么获得上海金山园区内17条无人机配送航线。
● 封闭环境中的全配送过程无人化,环境及硬件设施对机器人更加的友好。如美团在办公楼、大学校园试行的无人配送,饿了么在上海虹桥万科中心3号楼7楼用外卖机器人万小饿配送。
● 开放环境中的部分配送过程的无人化,是无人配送负责商场内取餐的过程,将外卖送到商场门口后,由骑手负责道路及最终送达部分。这是一种人机混合的配送方式,机器人负责相对简单却耗时的部分,提高整个配送环境的时效,如美团在北京朝阳大悦城投放的商场内配送机器人。
无人化将是3公里配送的未来,机器换人,对即时配送来说是挑战也是机会。机器换人后的3公里配送,无论是封闭环境还是开放环境下的人机混配,随着配送的应用场景逐渐丰富,调度系统能否根据距离、时间等因素,对订单和骑手进行合理的匹配,充分调动人和机器的运力,对行业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控制至关重要。
无人配送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的改变可能是对当前工作和生活场景中,配套硬件和建筑规划的倒逼。例如封闭环境下的园区规划和建设,可能会为无人配送实施的便利性更多地考量,门、路、梯会更方便配送机器人的接入;人机混配下的3公里配送圈,门店的无人配送的便利性可能成为优于位置的考量因素之一;商业办公区之间,无人配送的便利和交通连接成为考量因素,如为配送机器人预留配送通道等。
人力成本的高企,正在倒逼配送平台从劳动力密集型向着科技企业转变。越来越加丰富的配送场景、越来越复杂的配送需求,对配送平台的技术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越来越多的人以3公里配送为生计,每天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的骑手们,就像是城市血液里的红细胞,不断地流动为城市提供能量;越来越多的人以3公里配送为生活方式,享受越来越多的配送服务;越来越多的行业把3公里配送当成基本的商业形态,触达到更多的消费者。
可以确定的是,3公里配送,将成为本地生活服务中新经济的增长引擎。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猎云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