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两年淘汰七成,无人便利店最后的求生之战

局内人挣扎求生的这一年,看似死寂的行业,尚有活水流动。
2019-07-30 17:23 · 锌财经  刘晋源   
   

缤果盒子的裁员风波,让沉寂已久的无人便利店领域重新受到关注。

它在无人便利店风口期拿到过超1亿的A轮融资和8000万的B轮融资,却在迅速扩张中,不断被曝出亏损、裁员。

锌财经试图联系缤果盒子的创始人采访,被他婉言拒绝,并且其微信已经设置成无法查找添加。

这个赛道遍布着坏消息,这令尚在局内的人感到不安。

简24无人便利店创始人兼CEO林捷告诉锌财经,行业里有玩家拿了很多钱,却最终没跑出来,这会让市场认为整个行业是不好的,“投资人会觉得,你看给这么多钱都做不出来,其他人能做得出来吗?这种怀疑对整个行业都是打击。我们特别希望有一家做出来,如果曝出来每一家都是死的,这个行业就更别想出来了。”

无人便利店依然处在寒冬之中,锌财经采访的几家还幸存的无人便利店创始人,表达了几个相似的观点:目前还在做这门生意的玩家不多了,且都尚未实现整体盈利;看无人便利店的投资人少了很多,但今年来谈的投资人更懂这门生意,出手也更谨慎;技术赋能零售,是一个好的赛道,目前行业里的几种技术方向,都尚有幸存者继续在探索,还处于验证模式是否能大规模商业化的阶段。

有人还在继续开店,试图跑出可盈利的单店模型,有人选择及时止损,转型技术方案供应商,服务B端。

局内人挣扎求生的这一年,看似死寂的行业,尚有活水流动。

EasyGo创始人王牧牧告诉锌财经,“媒体的关注点甚至采访大纲和两年前的几乎一模一样,似乎时间都静止了,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但其实这两年来,行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冰的一角,有融化的迹象。

F5未来商店联合创始人林小龙告诉锌财经,去年12月底, F5未来商店完成B轮近亿元融资,这给消沉的无人便利店赛道注入一针强心剂。

锌财经梳理了该行业近期的融资事件:2019年2月盒动力获得联合基金A轮数千万元融资;2019年4月小野售获得C轮2亿元融资;2018年年底,今日资本完成对24鲜便利店的投资,入局无人便利店,哈哈零兽也完成了数千万元的A+轮融资;除此之外,无人便利店方案提供商如云拿科技、YI Tunnel图灵通诺,今年也获得了新一轮融资。

这些融资意味着,资本对这个赛道重新有了信心,而这一波融资,是否能够撑到幸存者证明自己,春天是否近了,他们给了锌财经答案。

资本回暖

每次见投资人,林小龙都要带他们去F5未来商店“吃饭”。去年年底,盛景嘉成的投资人吃过一碗机械臂制作的“牛腩粉”之后,就在店内敲下了B轮投资意向。

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也来这里吃过饭,“开复老师那天来看项目,就餐就在店里解决了,吃了牛腩粉、糯米鸡、小番茄,吃得非常开心。” 林小龙说。

创新工场是F5 A+轮的资方,完成融资时还是2017年6月,两年,这个行业从风口急速坠落,淘汰时刻在发生。“泡沫破裂之后,真正有价值的公司会浮现,资源会再次往有价值的公司聚集。”林小龙说。

他提到,“相对比行业最高峰时,七成的企业被淘汰掉,剩下的大概不到100家。”

这次能够拿到融资,林小波把原因归结于单店模型的跑通。

今年4月20日,林小龙的朋友圈宣布F5未来商店单店日营收再创新高,扣除所有成本后,日净利超过3000元,某些单店的日销量能够接近一万,三个月即回本,这意味着,该门店单月净利需超过6万。

“目前并没有看到除了F5哪家企业单店能够跑通盈利的。”林小龙说。同时,一家F5未来商店的成本在18万元左右。目前的门店平均回本周期在10-15个月。

F5依托机械臂和后台管理系统来构建24小时无人值守便利店,店内有四台机器,分别解决售卖标品类、鲜食类、冲饮类的商品,加上一台自动餐桌清理设备。

林小龙告诉锌财经,F5的核心在于能够利用机械臂解决鲜食制售问题,目前鲜食的销售占比跟毛利率的贡献已经超过60%。“没有鲜食,F5就不存在盈利,这也是F5不同于其他无人店的地方。”目前鲜食的SKU约在40个左右。

关于F5未来商店的供应链,林小龙向锌财经介绍,它的人工智能系统可以计算每一个店的不同产品,例如该区域有些产品热卖,系统会自动增加该类商品的库存,卖得差的会减去。除此之外还能够根据天气和历史销售进行预判,实现每日配送。

“这个月我们会开到50家,会选择在学校、医院、工厂、CBD四大场景铺开,但是目前只会在广州、深圳、佛山密集开店。”林小龙认为,已经完成单店模型盈利的F5可以进入加速期。目前F5共有38家门店。

比起机械式流派F5未来商店的门店扩张之势,视觉+感应器模式的简24无人便利店和运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标签的EasyGo无人便利店选择了另外一条路线,向智能货柜和零售技术服务商转型,赋能传统便利店。

林捷曾因看到亚马逊无人便利店的视频热血沸腾,合伙人甚至飞去西雅图参观学习。

林捷决定将这种模式“搬到”中国来,烧点钱又如何?“当创业激情被点燃的时候,你也不会考虑太多了。”林捷笑道。

烈火烹油,成立于2017年8月的简24,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超千万美金融资,视觉+感应器的模式,将购物体验变成刷脸进门-随意选购-刷脸出门,这种*前沿的模式被资本看好。

林捷认为,视觉模式可以分析用户的行为,相当于把人在店里的行为数字化,能够真正做到“数字化人货场”,“它除了能做到*的无人店外,本身还可以在数字零售里面提高效率和用户体验,并且降低管理成本。”

简24开辟了100平方米以上的无人便利店,更计划以100平米的无人便利店为旗舰店,辅之以50平米的无人便利店密度完成商业布局。

然而很快,简24遇到了问题。视觉+感应器模式的劣势在于,人多的时候无法精准识别。

林捷告诉锌财经,这是他们踩过*的坑,店内人流量越大,从视觉识别技术上来说,商品可识别的准确率就越低。

“中午一小时能够进来两百人,这两百人的准确率就可能达不到80%,把这个人的商品加到别人的账上,对用户体验有很大的影响。”林捷提到,加错单也意味着需要人改单,面对这种情况完全的无人是不可能的。

最终他选择关闭这些100平米的门店,不再运营自己的无人店。回过头来想,林捷反思,如果先从五十(平米)的门店做起,而不是一上来就模仿亚马逊的一百(平米)门店,也许结果会不同。

这次试错,让简24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迅速调换方向,把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方案落地,转型智能货柜和零售技术服务商。

今年三月份开始,简24开始技术输出,每月能够保持四到五家传统便利店(50平米以下小门店)的改造,从货架到闸机、摄像头、中台系统全部都更换成简24的技术方案,让这些便利店变身“无人便利店”。

同时,简24还打造智能货柜,卖给更多传统便利店,帮助它们实现“24小时营业”,智能货柜同样能够通过视觉识别,收集用户的数据做个性化推荐。

林捷表示,目前技术最难攻破的地方,是如何提高多人场景的识别准确率。这也是目前大门店无法投入改造的难点。

他同时提到,目前简24的营收来源于改造便利店和卖智能货柜(每台一万元)的收入,目前公司还没有盈利,但是预计半年到一年时间能够实现初步的盈利。

在无人便利店风口过去的一年时间后,企业的方向首先是有营收、活下去。

林捷认为,活下来的公司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获得资本的重新关注也是顺利成章的事情。简24也在去年年初和年末,完成了两轮千万级别的融资。

今年林捷也见了一些投资人,他告诉锌财经,*的差别在于,两年前找来的投资人,6成以上不懂新零售,都是抱着新鲜、学习的目的来交流。而今年明显地感受到,还在看新零售的投资人变得更加理智,他们对新零售有很深的理解,这样投资人和创业者沟通起来其实反而高效了。

拔苗助长

便利店,原本应该是一门慢生意,它涉及到选址、选品、供应链、运营等环节,这从来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

王牧牧告诉锌财经,无人零售并不是一个像过去那样可以快速跑出*、第二的赛道,这是一条需要慢慢做的赛道。

2016年10月,马云的演讲提出新零售概念后,无人零售赛道一时炙手可热,创业者接连入局,投资公司也密集扎进这个赛道:2017年6月F5未来商店获得创新工场的投资;7月缤果盒子获得GGV纪源资本启明创投源码资本三家一线投资机构的投资;9月猩便利获得王兴、张涛、王慧文三位大佬的天使轮投资;这更是将无人便利店推上风口。

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17年,无人零售领域,共有93起融资。

无人便利店给了投资者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通过技术赋能零售,既能减少人员成本,又能实现智能补货,调整供应链和SKU,对于这个百米线下生意来说,听上去很性感。

这一切让资本狂热, 林小龙回忆当时的情况,“我们有一次融资上了36氪的首位,那天合伙人的微信都被加爆了,差不多50-60个投资机构找上门来,有很多都是知名机构。”

王牧牧也是一样。一个月里有半个月的时间在出差,基本上是接采访、路演、见投资人。融资金额也噌噌噌的往上走。

无人便利店的三种主要技术模式:RFID、机械臂、视觉+感应器,都受到资本的热捧。他们的急迫,让玩家们不再有耐心完善技术和单店模型,而是选择快速扩张。

2017年底缤果盒子宣布要在一年时间里开5000家门店,猩便利、便利蜂等,也在拿到大笔资金后加速扩张。

这波扩张潮中,使用RFID技术的最多,有玩家试图利用电子标签这种简单技术的可复制性,与房地产企业签订合作,快速在小区铺开,形成规模化效应。其中猩便利、缤果盒子、EasyGo、A便利皆是利用该技术,快速占点扩张。

但拔苗助长很快结出苦果。便利店本身模式重,除了解决用人问题,供应链、运营等也非常重要,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亏损。

林小龙回忆,“有投资人会建议我们大规模开店,开一千个去融资,到后面再跑单店模型。”他记得,这位投资人当面和他们聊了很久,最后还是无人货架给他提了个醒。

2017年下半年,无人货架风口来临,被资本催熟的行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居高不下的货损率,虚假的企业点位,高成本的地推,大把烧钱过后,难以为继。这引起了投资人的警觉。

“很明显能够感受到很多机构对这个赛道关注度降低,或者离开这个赛道了。有人无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赚钱出来。”林小龙提到,F5选择了与扩张相反的道路,试图先跑通单店模型再来进行扩张。

无人便利店过早地面对寒冬,无人货架的一地鸡毛需要负一部分责任。王牧牧告诉锌财经:“很多人将无人便利店和无人货架归为同一个赛道,还有朋友将《无人货架一地鸡毛》这样的文章微信发给我,问我还好吗?我觉得很无奈,其实这两个赛道很不一样。”

无论是无人货架,还是无人便利店,最需要解决,同时也最受外界关注的一点,仍是盈利能力。

商业化之殇

跑到现在,行业的玩家们已经可以开始点评模式的优劣势,并思考最终是否能够规模化商业落地。

对于大多数资本押注的RFID,林捷直言:“RFID最不可能跑通,标签的成本,和一物一码贴标签的运营成本都是极高的,肯定不可持续,规模越大运营越复杂,成本也就越高。”

林小龙则认为Amazon Go的视觉识别模式可能更不容易跑通,商品的货损无法保证,单店投入的成本太高,投入和产出比不是目前无人便利店企业能够承受的,“亚马逊的模式,实现的是无人结算,但是它的背后还是会有大量的人去参加理货等动作。”

对于这一点,一直在研究视觉识别模式的林捷,也提到了商业化的难度,目前视觉识别模式还无法解决人多识别率下降的难题,“如果技术本身无法精确地在大范围内识别人,都不用考虑成本问题,这事就没法规模化商业落地。”

对于F5的机械臂模式,林捷认为机械臂本身造价很贵,占据较大成本,主要取代的是人,本质做的还是强供应链的生意,强调的是供应链和供应链选品,“F5能成功复制,并不完全在技术上,而是坚持做一个生活化的便利店,核心竞争就是供应链,但是供应链的打造非常难,这可能是另外一个坑。”

无人便利店商业化落地,面临着很多问题。林小龙提到一点,开在CBD等人流量大的位置时,上下班人流高峰,一大批人涌入无人便利店,无人店的处理能力比有人店要弱,效率跟不上,而开在高端社区,又会面临人流不足的情况。

这类问题广泛的出现在无人便利店行业内,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零售业的“人流悖论”。这让无人便利店处于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人多了处理不来,人少了无法盈利。

林小龙提到,目前最高峰的店,一小时能够处理307份鲜食,这方面的能力还在继续提升。

技术的难题,可以一步步迭代升级,但很多无人便利店的问题,并不只是技术跟不上。深圳市物联网智能技术公司合伙人汤军告诉锌财经,“便利店实际上是一个大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而大部分无人便利店病症在于运营和供应链管理效率太低。”

在便利店行业待过几年后,玩家们认识到,这个领域,拼的是区域密度,而不是全国的规模。

“5000家店开进100个城市叫规模,5000家店开进5个城市叫密度,有密度的规模才是成立的,有效的密度才能发挥供应链的优势。”林小龙告诉锌财经,每进入一个新城市等同于重新来一次,供应链也是如此。

对于创业者而言,过长的技术迭代周期、运营和供应链的难度,对便利店领域的一知半解,都会导致最终的亏损。

“大量的项目是在当地商业模型没有搞透彻之前,就开始盲目扩张规模,扩张规模之后供应链跟不上,又要面临和当地零售企业的直接竞争,其实是进入了恶性循环,亏损更大,看似成本减少,事实上还是不能盈利。”林小龙说。

C端难盈利,很多玩家选择在B端赚钱。

王牧牧告诉锌财经,目前EasyGo的无人便利店依然使用RFID技术,现在很少再开新店。目前的方向,是利用视觉识别模式,产出智能货柜,卖给传统出商家。

她提到,EasyGo的智能货柜在学校中能跑出相当不错的数据。“一台智能货柜一个月能给一家商店带来1.8万元的收入,而商家只需要付出几千元的价格能够拥有智能货柜和整套方案服务,并且1.6个月能够使他回本。”

在王牧牧的观察中,智能货柜的使用体验会更受传统零售商家喜欢。“智能货柜能够24小时工作,也就延长了商家的营业时间。”白天有人,晚上无人的模式简单、可复制、适用场景多。

王牧牧透露,之所以切入智能货柜,一方面是基于团队的讨论研究,这一块有很大的需求尚未被满足。她认为,目前整个行业、环境能够提供的条件并不好,但是动态识别能够非常好地应用在商业中,要把握先机,王牧牧向锌财经表示。

等待5G东风

无人技术受到资本追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大数据来预测消费需求”。

F5正在打造的智能供货系统、EasyGo正在研发的智能货柜动态视觉解决方案、简24的大型无人便利店改造,都在等待着一项核心技术的普及。

“万事具备,只欠5G”,王牧牧向锌财经解释这句话背后的逻辑,5G落地后,智能货柜可以执行更复杂的任务,做到云端即本地。

目前包括EasyGo在内的很多智能货柜玩家,采取的是静态识别,原理是对比开门前和关门后商品数量的变化,来进行扣费,但它无法解决堆叠的问题。

动态识别能够解决堆叠问题,目前简24改造的无人便利店和智能货柜采取的是动态识别,但4G时代,本地到云端的传输速度很慢,且数据通过宽带传输,费用高昂,“摄像头和感应器并不是最贵的,更贵的是服务器。”林捷回忆道:“用4G网络来上云,消费者离开店两个小时店主都不一定能够收到订单。”

5G技术的落地能够大大提升数据传输速度,能够使得摄像头抓取的画面流畅地传输到后端,同时也能够节省成本。

“5G能让我们在云端跑更大、更精准的模型,这也是100平米的大店能不能成熟的条件之一。”林捷告诉锌财经。

而这也是包括EasyGo在内的玩家,愿意尝试动态识别的基础。

5G目前在中国推进很快,中国联通已经在国内40个城市开通了5G实验网络,中国移动计划在9月底前为40个以上的城市提供5G服务,中国电信则在17个试点城市建设5G试验网。根据中信建投的预计,在今年兴建5G基站数会在10万左右,乐观估计会超过15万。

这让不少无人便利店企业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将是“技术流”玩家们一次翻盘的机会。

“在无人零售整个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大家还在坚持,坚持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方向,努力证明我们的价值,一起证明给市场看,这个市场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的这些方案、流派、技术也是真实有价值的。”林捷感叹道。

在三位被采访者看来,最晚在2020年,无人便利行业中会跑出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资本寒冬下又获得投资人的重新关注,也给了他们新的信心。

但林捷也提到,如果再过半年,行业里还是没人能做出来,没能跑出一个有效模式,那现在的回暖就是短暂的,“明年没跑出来,我们就都会挂了,这个事情就告一段落,但我相信这种事不会发生的。”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锌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