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黑马《哪吒》是“偏执狂”的杰作,还是薄弱动画工业孕育的“五年怪胎”?

复盘整个《哪吒》项目的后期工作,从混乱到有序,从效率低下到超预期完成,这背后折射的是动画行业整个工业基础的薄弱。
2019-08-15 07:20 · 娱乐资本论  王雅莉   
   

就在昨天,《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的观影人次超过一亿,仅次于《战狼2》和《流浪地球》。

这样的票房成绩超乎所有人的意料。五年,六十多个制作团队,1400多个*镜头,人们为这部电影幕后人员的付出所感动,但也有不同的声音传出。前段时间,导演饺子接受采访时讲过一个申公豹*的故事:

申公豹变豹子头的镜头,一位*师磨了两个月都没磨出来,后来跳槽到另一家公司,不巧制作方新找的公司正是这位*师跳过去的公司。于是他再次接手这个镜头,最终很好地完成了。

这个段子传出后,许多观众都很佩服主创的坚持,但也有一部分从业者表示,如此折磨乙方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事情。在知乎“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导致「外包公司离职率升高」反映了哪些问题?”这一问题下, 有人说外包人员是计件付酬常受压榨,有人说动画行业不景气没办法,还有参与过《哪吒》这一项目的*师吐槽甲方不懂*。

《哪吒》的背后到底反映了哪些动画行业的问题?如果《哪吒》真如某些从业者所言,后期的制作流程并不专业,那电影中呈现的效果为什么看起来还不错?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深入幕后,采访了几位核心的创作人员和部分参与该项目的*师,试图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

*量大、修改次数多,

《哪吒》的后期是“神坑”

“《哪吒》的*量大、修改次数多,这在业内是出了名的。”某动画公司CEO告诉小娱,早在《哪吒》开始后期制作时,圈内就一直传言这是个神坑。为什么这么难做?

多位参与过《哪吒》项目的*师表示,倒不是因为技术上难以实现,而是因为有很多连续镜头难以协调。比如前一个镜头有水汽,下一个镜头也有水汽,但这两个镜头不是同一家公司做的,连起来看效果就不接近,还得统一修改。*师在做的时候,也得考虑跟其他画面的连接。“五秒钟,四个连镜,我做了一个月。”一位参与了《哪吒》项目的*师说。

尽管制作方已经尽量把连续的镜头分给同一家制作了,但有些场景的工作量太大,比如风火轮和火尖枪等镜头,只要哪吒出场就一定会出现。一家做不完,只能分包给不同的制作团队。为了保证这些镜头的统一性,制作方往往会提供一个标准模板,让各家都照着来。

但在模板还没做出来之前的磨合期,双方的沟通依然吃力。《哪吒》在2018年刚进入后期阶段时,主要是导演在和各家外包团队对接。饺子的工作就是看各家发来的*镜头,录反馈视频。

但饺子毕竟不是*专业出身,对技术尤其是*管理工作并不熟悉,一些*师开始抱怨。今年春节后加入到项目中的*师稻子(化名)告诉小娱,导演指出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渲染精度不够造成的,“一个懂*的人,是能通过低精度的渲染画面推测出高精度的画面的,但是导演不懂,所以提不出有效的反馈。”

尤其是在做*版的时候,没人知道导演的真实想法。*师稻子以往工作时,习惯从先给低精度镜头开始,再逐渐过渡到给高精度镜头,慢慢逼近导演意图,但在饺子这里这样的做法行不通了。“从*个镜头开始,我就得全部渲染出来再提交反馈,浪费了非常多的时间,这个镜头低精度渲染半尺寸也要一两个小时一帧。”

但另一个*师小张表示,这种做法并非完全不能接受。“导演又不是专门做*的,他就想看最终效果是不是跟他想的一样,所以我一般都是合成得差不多后给他看的。”回忆起和导演的沟通过程,他觉得虽然修改次数确实很多,但大部分意见都还比较清楚。

问题是,总有一些*师无法和导演进行有效沟通。在《哪吒》的后期工作刚开始时,一直缺乏一个懂技术的*总监帮导演翻译需求。“我对导演的期待值很低,讲好故事就行了。问题是你不懂灯泡是咋造的,怎么给工程师提意见?那叫吐槽不叫意见。”稻子表示,他和他身边参与过《哪吒》项目的*师,都普遍认为导演越权,外行指导内行,这才导致了大量的内耗。

不专业的*制作流程,从各种细节上就可见一斑。稻子表示,导演要求看成品也并非不行,关键是甲方并没有提前说明。因为给的制作规范里写了提交设计图的尺寸和格式,他就从设计图阶段开始提交,没想到这个设计图居然到了导演手里,更没想到的是,导演还对着设计图提意见。

另一个足以说明制作流程不规范的,是混乱的排期和工程文件。稻子是在过完年后接到这个项目的,确切的说,是一家给《哪吒》做外包的*公司做不完,又外包给了他。“当时我还在外地玩呢,接的时候对方说不着急你先玩,第二天突然又说快回来吧急死了。”当然这不一定是《哪吒》出品方的问题,更有可能是外包公司的问题。

快马加鞭赶回去,拿到工程文件后,稻子傻眼了。“上帝才知道我之前的大哥们都是怎么命名的,同一个“球”有人叫它sphere有人叫它qiu。这都不算啥,你知道风火轮咋翻译的吗?FHwheel。”除此之外,文件位置也很混乱,很多都没按照要求摆放,找起来很困难。小娱询问了其他几名参与过《哪吒》项目的*师,得到的回复也是“确实挺乱的”。

所以,真正懂*、能把控全流程的*总监去哪了?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其实《哪吒》一直都有*总监。但这位*总监主要负责合成方面,整体的*流程还是饺子亲自盯。毕竟是自己的*部长片,饺子在各方面都盯得很紧,事事不放心。

但到了后期,一方面*行业技术壁垒较高,饺子管理起来本身就比较吃力,另一方面工期越来越紧,需要他去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多。饺子的耐心也几乎被消磨殆尽,情绪越来越不稳定。之前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在写《哪吒》的幕后故事时(点击蓝字复习)就曾提到,每次饺子录视频反馈给*师时,制片组的人都要在一旁,一旦他说了什么过分的话,就赶紧剪掉。

伤人的话能剪掉,不耐烦的神态却变不了,这让部分*师觉得很挫败。“我丝毫不怀疑,当时他心里想的是要不要换掉这个人。每次我看到画面里,导演一副被蹂躏过之后又强打起精神的模样,都想吐槽,为什么要干这种双方都受折磨的事。”一位*师说。

三个月完成大部分*镜头,

除了熬夜还能干啥?

转折发生在今年四月。今年四月,光线传媒的人来成都,盘了一下整体流程,发现《哪吒》项目严重超期,全片1400多个*镜头,只通过了100多个。几乎绝无可能赶在暑期档上映。包括易巧在内的多位项目参与者,都和小娱说过当时的解决方案:新找了一位执行制片人,其他环节尤其是后期方面也都换了一些更专业的人来重新把控。

只是,要在三四个月时间里完成剩下的所有*镜头,谈何容易?

不光时间紧,预算也是个问题。尤其是在整个行业都不够成熟的背景下,*是一个特别容易花冤枉钱的环节。《哪吒》做后期*时,是先给*公司预付30%,再让他们干活。如果后续该*团队没做出甲方想要的镜头,取消合作后,甲方还得再找下一家公司接盘。下家公司接手时也是先拿30%的预付……烂尾几次后,预算花完了,镜头却没做出来。

除了追加预算外,团队还重新规划了*流程。首先是重新划分镜头的主次。比如近距离的特写就做得更细致一些,看不太清的中远景就适当降低要求。*管理的核心在于在时间、预算和效果之间取得平衡,如果一个*镜头花几个月的时间只能得到很小的提升,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次是调整技术方案。一些镜头是可以使巧劲的,不用做得那么“真”。比如一个人在真实的三维空间里喷火,得喷一百米才能看起来在你面前,这种镜头计算量特别大。可以替代的方案是,在摄像机面前做一个喷火的效果,然后人冲进去。这样又省时间效果又好。

最后是加强沟通。导演说的话*师不理解,视效导演得充当翻译。比如导演说想要一个拉丝的效果,视效导演会告诉*师,是用流体*还是用粒子*,具体用哪种技术方案实现。最终审核镜头的时候,总共1400个*镜头,饺子只看最重要的一百多个镜头,其他镜头就交给视效导演把关。

紧张的后期制作过程中,可可豆动画的日程表上每天都在更新倒计时,xx镜头还剩xx天。规定一天通过50个镜头,那不管用什么办法,必须通过这么多。实在超期了,只能再找外包团队。别看整个项目有20多个*公司参与,后期加入的一些公司,每家就负责五六个镜头。

不仅甲方要再找外包团队,一些外包公司手上的活儿做不完,也会把工作再分包给个人。接“二手包”的人想和导演沟通需求,得经过这家外包公司的人转述,沟通起来更困难。一位动画公司的CEO告诉小娱,网上那些吐槽《哪吒》*管理不专业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二手包”。“饺子发给外包公司的反馈视频,应该是他给整个段落十几个镜头一起提的意见。外包公司再把这位*师负责的镜头单独剪给他,这中间就有可能会误传。”

事实上,不止《哪吒》,很多其他的动画项目如《风语咒》等,同样存在二手包的现象,甲方自己也知道。在采访中,一位接了《哪吒》“二手包”的*师告诉小娱,为了提高沟通效率,甲方甚至会绕过外包公司,直接告诉他修改意见。改完后再由他发给外包公司。

在熬了无数个夜后,《哪吒》的后期工作终于完工。如果要总结《哪吒》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就做完全部*的经验,除了一线人员没日没夜地加班以外,一个最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抓大放小”。

刚开始管理*工作时,饺子非常龟毛,甚至连风火轮的火要往哪个方向飘都有要求。但事实上风火轮的运动速度极快,火苗又很密,放在大银幕上根本看不清。慢慢地,他开始妥协,开始放权,开始从全片的角度考虑*效果。这也是一个新人导演从单打独斗到与人合作,逐渐丰富管理经验的必经之路。

缺乏人才和经验,

薄弱的中国动画工业基础

复盘整个《哪吒》项目的后期工作,从混乱到有序,从效率低下到超预期完成,这背后折射的是动画行业整个工业基础的薄弱。易巧在接受娱乐资本论矩阵号河豚影视档案(ID:htysda)的采访时也说过,用1600多人完成整部电影的制作,并不是专业的表现。

都在说“工业基础薄弱”,那到底薄弱在哪?以动画后期为例,首先,国内视效行业并不发达,从业人员撑死了也就一万人左右,其中大部分还是做真人影视的。这次《哪吒》背后的*团队,也大部分都是做真人影视出身,他们习惯和擅长的是做更真实的*,而非对节奏和设计感要求更高的动画*。

认知上的差异,提高了*师跟导演的沟通成本。再加上饺子本身也不是特别懂技术,初期没通过的效果镜头就有很多。*师小张跟小娱说起一个细节,有次他做了一朵高精度模拟现实的云,但导演不要,就想要卡通一点的云,“导演很有自己的想法”,他感叹道。

为什么专门做动画*的公司那么少?现实原因是,因为单靠动画公司的订单无法生存。《哪吒》背后的*公司之一源溢洋影视,之前曾参与过《风语咒》《大闹西游》等动画的*工作。其创始人王艺澄告诉小娱,中国动画行业每年的产量很低,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公司。

一线的技术人员欠缺,专门负责动画*管理的高端人才就更少了。《哪吒》的制作方可可豆动画本身有制作能力,却依然缺乏一个能统筹*全流程的视效总监。*公司身处产业链末端,本身利润就不高,人才也大量流入更赚钱的游戏和传统影视行业,能一直在动画后期领域深耕的人,屈指可数。

具体到后期制作流程上,《哪吒》在后期过程中暴露出的如工程文件混乱等问题,则是这一行的通病。目前动画行业在制作阶段分散程度较高,没有一家公司能一家独大,每家公司的工作流程和使用的软件都不一样,这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国外很多全球协作的大型项目,制作方会有专门的研发团队,为这个项目编写专用的流程工具和软件,但国内很难实现,因为大部分公司都养不起研发团队。

当然,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动画公司已经开始开发专业的管理软件。“比如命名规范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让软件自动纠错的,命名不规范就无法上传。”一位动画公司CEO告诉小娱。和真人影视不同,技术在动画行业中一向占据重要地位。享誉世界的皮克斯动画,前身就是乔治·卢卡斯旗下电影公司的*部门,如今仍以发展尖端的动画三维软件见长。

至于在全行业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流程,以目前国内动画公司遍地开花的现状来看,想实现恐怕很难。不过,随着《哪吒》的成功,动画行业势必会迎来新一波资本热潮,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人才和技术,这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动画的工业化水平。

至于那些《哪吒》背后的“*民工”们,随着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提高,外包公司的接单价格也会相应提高。一线技术人员的工资可能也会从计件付酬转向按工时付酬,干活更有尊严。另一方面,在国外,已经有公司会给爆款项目的后期人员发奖金了。能让产业链末端的从业者跟着赚钱的投资方喝汤,这才是一个行业逐渐培植起来,走向繁荣的标志。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娱乐资本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