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送我上青云》:文艺电影叫好不卖座?

在这个档期中,《送我上青云》显然没有找到属于它的那阵“好风”。
2019-08-20 09:25 · 微信公众号:读娱  零壹   
   

女性情欲?原生家庭?职场困境?中年危机?这些都是《送我上青云》有所涉及的主题,但很难从中获取一个简单明了的传播点。而女性电影困于文艺题材中,是需要市场和观众都有所成长才能解决的问题。

《送我上青云》片名出自曹雪芹《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之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电影中借袁弘饰演的刘光明一角道出。两张海报——其中一张是满溢的红色,中间是被风吹乱头发,一脸笑容的姚晨;另一张暗色调中展现了电影中姚晨自渎的画面。

这样的片名加上两张设计颇具国际艺术片风格的海报,《送我上青云》*是这个档期一眼看去气质就最为特殊的电影。

但其市场表现却有些冷淡。从平台得分来看,《送我上青云》上映后豆瓣评分从6.9分上升到7.4分,在偏文艺的受众里口碑稳中有升,但淘票票得分8.4、猫眼电影8.5,以购票平台的得分情况来看是比较低的,与前段时间豆瓣5.4分的《鼠胆英雄》购票平台得分基本持平。

据灯塔数据,周末三天过去其票房仅有840.7万,排片占比分别为2.3%、1.5%、1.7%,在新片中首日排片居末,三天票房占比都只有1%左右。这寥寥可数的排片还大量被院线安排在了冷门时间段和各种VIP厅,更无形中提高了看到这部电影的门槛。

在这个档期中,《送我上青云》显然没有找到属于它的那阵“好风”。

文艺电影卖不动?叫好不卖座的内外因

《送我上青云》的故事中,姚晨饰演的大龄女记者盛男查出身患卵巢癌需要进行手术,她的企业家父亲出轨厂子接近破产,母亲过50岁了还幼稚的像个小孩,家庭给不了她支持,她不得不接受一份为一个土豪的老爹写自传的工作筹手术费。生死未定,她还面临着手术后失去性生活快感的现实问题。电影中的男性同样陷于精神困顿。在带着母亲去工作的途中,盛男遇到了文艺青年刘光明(袁弘饰),一开始刘光明人如其名,仿佛是上天给盛男的光。但随着剧情进展刘光明的形象也迅速崩塌,原来也是一个为了金钱娶了土豪女儿的男人,饭局中被岳父要求当众表演背圆周率,是个挣扎于现实偏偏又心比天高的半吊子文青。盛男的好友兼同事四毛为了金钱和权利用尽全力往上爬,土豪企业家李平用排场、金钱追求他人的服从……

这部电影的确有独立特性的气质。作为女性导演滕丛丛的首部作品,《送我上青云》选题大胆,探讨情欲、父母、人生、尊严种种严肃的问题,但剧情里又不失高级的幽默,电影画面时常在山地的云雾缭绕中,也颇具视觉美感。

更为稀缺的是《送我上青云》是少有的完全站在女性视角去观察、呈现社会与人生观的电影,看完之后观众或许有迷惘,有感悟,但也是一种新鲜。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既有多数小众文艺片在情感和主题上的剑走偏锋,又带有一种不同于大众认知“文艺片”的晦涩和形式上的沉闷——《送我上青云》的画面表现和台词是“轻快”的,但内在的情感实则更加沉重。电影中几乎所有人都被欲望所困,它徒劳地用一个女性视角展现出了生活中的困境,但并未得出一个完整的答案,开放式的结尾更像是无可奈何的模糊化处理。

《送我上青云》显然不算一部有很大市场空间的电影,但三天过去仅有几百万票房还是有些出人意料。这部电影并非是一部沉闷、纯为炫技的文艺电影,相反它其实有许多潜在可以引发广泛讨论的话题,只是颇隐晦、没有露骨、呐喊式的表达;电影的喜剧因素也很特别,不像国产喜剧那样闹腾、疯魔,而是一些让人发笑又暗含哀伤的情节隐藏在台词和剧情中。从这些角度来看,《送我上青云》并没有太多商业上的迎合,更像是导演颇具自由度的创作结果。

并且整部电影所着力的点许多,并没有形成一个强烈的情绪出口或者可以一言蔽之的主题。结果就是,

即使你喜欢这部电影,也很难用一句话简单地向其他人推荐它。这是《送我上青云》在营销传播上的*困境。女性情欲?原生家庭?职场困境?中年危机?

这些都是《送我上青云》有所涉及的主题,但很难从中获取一个简单明了的传播点。被放到海报上的女性情欲问题固然有噱头,但情欲主题的大胆表现并不适合大规模宣传,而其他几个点基本都是构成《送我上青云》整体风格的配料,也很难迅速抓住观众购票一刻的好奇心。

中国商业电影中女性视角的缺失

在微博上,导演滕丛丛坦言自己是“幸运的”。幸运首先是制片人、姚晨、袁弘看到剧本后对她果断的支持,她在家里写了3年剧本,制片人顿河把剧本递给姚晨被后者一眼看中,姚晨主演的同时还担任了电影的监制。但滕丛丛也表示票房大卖不现实,意义更多在于女性角色在中国电影中的丰满:“这部电影创作的伊始,我们没人期待要票房大卖。我*的愿望,是想让那些真实而鲜活的女性角色不要再缺席中国电影,不再被标签化物化。真实的、聪慧的、不成功的、依然努力渴望着被认可和尊重的女人,也配在电影类型中拥有姓名。”导演提到了

男性视角电影的成熟和女性视角的缺失

。“这个世界不只一种看待方式,电影市场也不该只有一种性别视角。”商业电影对性别视角有强大的偏好。国产爆款电影要么是工业化成熟的好莱坞大片,或是带动全民话题的社会问题引爆观影热潮,又或是全家合欢的喜剧,也可能是民族情绪、XX崛起之类的国产光环。年初吴京、沈腾等人先后成为百亿影帝,中国电影票房数据攀升,但在票房排行榜前列中,确实没有突出的女性视角电影。影视剧中常见的女性要么是追求“少女感”,要么是焦虑的“孩子妈”或者老太太。这让人想起海清在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上的发言。“市场、题材常常让我们远离,甚至从一开始就被隔离在外。”海清说,“姚晨不得不亲自做监制,才有《送我上青云》的机会。宋佳至今不结婚,还让大家叫她小花。梁静一边投资,一边问老公有没有好角色。”

海清的话固然直白、不好听,但也确实揭示了一个难堪的现象:资本根据市场需求而动,但我们的电影,似乎没有培育出太多接受女性视角电影的受众。

因此,小成本的文艺片似乎成了接纳这部分诉求的全部出口。女性导演作品除了这部《送我上青云》外,张艾嘉《相爱相亲》、文晏《嘉年华》、杨明明的《柔情史》、白雪《过春天》或更早李玉的《观音山》等,题材多集中于女性现实的不如意和精神层面的困境,基本无一例外是叫好不叫座的文艺片。

市场是否需要一个“女战狼”或者《生化危机》里米拉那样的角色出现才能有所变化?但如果真是那样,所谓的女性视角又该如何定义呢?这或许是创作者和观众都有所迷茫的问题吧。“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好风”可能只需要是一次精准的营销,也可能需要时间让观众逐渐认同以及创作者们进行更多的思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读娱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