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共享经济“涨价潮”:从疯狂烧钱到续命

近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产品集体涨价,再次引发了大众对于共享经济的关注。
2019-09-07 08:31 · Tech星球  常皓靖   
   

雨伞1小时3元,单车1小时4元,充电宝1小时最高可达8元……

近日,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共享产品集体涨价,再次引发了大众对于共享经济的关注。家住北京昌平的杨先生说道:“以前我经常抽到免费月卡,几家单车都能免费骑,如今骑行价格快涨到地铁摆渡车的价格了。”

从过去不停地提供各种优惠活动,拼命抢占市场,到如今集体涨价,共享经济企业的市场策略,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原因?又映射出共享经济行业怎样的变化? 

翻倍上涨的共享经济服务

今年以来,共享产品开始集体大涨价。

在许多城市里,常用共享单车通勤的人们发现,共享单车纷纷涨价了。

先是自3月21日起,小蓝单车在北京实行新计费规则,原来起步价为1元30分钟,调整之后,改为15分钟1元,每超过15分钟则加0.5元。

4月8日,摩拜宣布针对北京的摩拜单车(非助力车)全部车型,执行新版计费规则,15分钟内起步价1元,超出15分钟,收取时长费每15分钟0.5元。

紧接着的7天后,哈啰出行在北京地区实施新的计费规则,骑行费每15分钟1元。也就是说,骑行1小时需要花费4元,是原来的2倍;5月25日,杭州范围内的哈啰单车收费,也从原来的30分钟1元调整为15分钟1元。

面对出行成本提升的现状,不少用户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见。有部分用户说可以接受,但也有用户表示到了骑车比坐车更贵之时,还不如转而乘坐公交车出行。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共享充电宝身上。

近日,有用户反馈,在商场购物,手机在快没有电的时候,只借了某个品牌半个小时的充电宝,3元钱就“不翼而飞”了,“那一刻,我的内心是震惊的,就像上当受骗一样。”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发现,充电宝涨价已是普遍现象,一般商场由1元/小时涨到2-3元/小时,在一些KTV或者演唱会等高消费场所,则已经涨到了6-8元/小时。

这引发了一些用户的不满情绪。在一份名为“共享充电宝大涨价,你还会用吗”的调查中,有15.9万人选择了“这么贵不用了”,18.6万人选择了“应急才用”,只有9609人选择了“很方便还会用”。

此外,共享雨伞也由1元/小时升高至3元/小时。当然,租借摊位也没有以前多。不过幸运的是,漂流伞、魔力伞等都可以通过芝麻信用分免押金租借了。

集体涨价,与此前共享经济赛道的创业公司用低价和各种优惠活动,争取用户的普遍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回看2017年,在共享单车跑马圈地的时期,经常有定期免费骑、月卡便宜买的活动,而且,即便是正常收费,骑行一个小时也只需要1元钱。

同样的,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先后推出了一些类似的优惠活动,几家头部公司相互咬得很紧。先是小电科技与微信、支付宝达成合作,在全国11个城市推出“1分钱充电1小时任性充”活动,再是怪兽充电、来电科技先后与支付宝达成战略合作,推出了“1分钱充电1小时”的活动。

盈利成迫切诉求

从此前的大规模补贴和优惠,到如今行业集体上调价格,为何会有如此明显的变化?

对于此次调价,托管小蓝单车的滴滴出行作出回应:新的计价规则,是“为了可持续运营和提升产品服务体验”。摩拜方面则称,调价是“为了实现健康、可持续运营,继续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

简而言之,活下来,成了共享单车企业*也是最迫切的诉求。

摩拜单车投资人、祥峰资本合伙人赵楠曾表示,”共享单车涨价是市场自身发展的规律表现,涨价是为了提升共享单车自身的造血能力,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能力永远补贴。”

某共享单车企业内部人士陈洁向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盈利已经成为共享单车企业的*诉求。“以前的定价都是非理性定价,部分企业为了抢占市场打乱了市场正常发展。到这个阶段,企业恢复理性,根据市场重新定价是理所当然。”

盈利同样是共享充电宝企业的迫切诉求。

某共享充电宝企业内部人士李杰向Tech星球表示,共享充电宝已经从早期的草莽年代,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用户、合作商家都对其有了一定的认知,盈利自然被摆上了台面。“其实,过去1元/小时的收费也能盈利,但2元/小时可以更快盈利,然后用这些钱促进生产,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李杰说道。

根据Trustdata发布的《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市场份额方面,街电占比28.6%,小电占比27.0%,怪兽充电占比25.1%,来电占比15.6%,即形成了“三电一兽”的竞争格局。

那么,“三电一兽”的盈利情况如何?来电科技CMO任牧向Tech星球表示,这四家企业都已经具备了盈利的能力,并且验证了部分的盈利。但他强调,“这并不能说四家企业已经盈利,只是说明想盈利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是,为什么这四家企业已经具备了盈利了能力,还是不能全面盈利?什么是居高不下的成本?

答案是,进场费。

进场费有多高?网上流传着一份怪兽充电在全国主要城市门店每年进场费的详情图,该图片显示,在一些城市,怪兽充电要缴纳20多万+50%的分成,在另一些城市,进场费甚至高达140万。

对此,Tech星球向怪兽充电方面求证,对方表示,"纯属造谣,我曾查证过,图片里面实际合作的商家不到两成,且具体合作的商家,进场费和分成也没有那么高。"

不过,任牧称,行业内确实存在一些无须分成的网点,但也有一些分成比例高达70%的网点,例如夜店等。而分成比例高达70%是兵家必争之地,这是因为,即便比例如此之高,依旧可以赚钱,“在这样的一些场景里,共享充电宝的涨价,是因为激烈的竞争使得渠道成本进一步提升所致。”

任牧表示,另外一个涨价的原因是,在一些场景里,涨价的主动权并不掌握在共享充电宝企业手里,而是商家手里,有时,商家会主动要求在店里定更高的价钱。通常来说,共享充电宝每小时的价格,通常都和场景内获取一瓶矿泉水的价格是类似的。

共享经济回归生意本质


伴随着共享经济的火热,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成为炙手可热的赛道,获得了不少资本方的青睐。

2017年,共享单车赛道融资金额达258亿元,其中仅摩拜单车以及ofo单车两家融资金额就约为155亿元。

2017年,共享充电宝有超过14亿元的资本涌入,其中不乏腾讯、红杉等互联网巨头和头部投资机构。

2017年,共享雨伞累积完成了14笔融资,漂流伞成立,并累积完成了3笔融资,Usan有伞成立,并获得了3000万融资,春笋雨伞成立,并获得了两轮融资,魔力伞完成了一笔融资。

而到了2018年,尤其是2019年,共享经济的融资寥寥无几。

以共享雨伞为例,在2018年全年,行业累计只完成3笔融资,其中漂流伞完成了两笔融资,魔力伞完成了一笔。

2019年年初至今,共享单车领域也仅有哈啰单车,获得了阿里的新一轮融资。

当没有资本潮水涌入时,共享经济行业开始进行出清。

很多DAU不高的共享经济开始退场,共享篮球、共享健身房等低频项目*开始消失;今年8月,曾创造“共享汽车单笔融资规模最高”的PonyCar业务停摆,预示着共享汽车行业也开始洗牌;最近走向萧条的行业是共享衣橱,衣二三和女神派两家公司也深陷倒闭传闻。

另一方面,那些高频的共享经济项目终于不再背负巨头的战略,为自己而活的共享经济企业开始专注盈利。不过,这些项目试图通过增值业务实现盈利,然而进展都不顺利。

比如,ofo曾涉水P2P、卖线上线下广告、公众号接订单,以及杀入电商领域等,但这些带来的收益终究是杯水车薪。在复购率很难保证的情况下,涨价成为活下来的*方式。

而适度涨价,让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更好反映成本,既能过滤掉补贴对市场带来的不当影响,也能剔除一些无效需求,有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涨价之外,共享经济企业也开始注重精细化运营。哈啰出行方面表示,自己能够在ofo、摩拜激战之时活下来的关键,在于他们通过不断尝试,找到一套成本控制、精细化运营的方法论。李杰表示,共享充电宝在产品之外,很大程度上比拼的就是精细化运营能力。

如今,共享经济已经从当初疯狂的跑马圈地,到如今的精细化运营阶段,近5年“最妖”的互联网风口,终于慢慢回归到生意的本质。而对于共享经济而言,回归生意的本质,是一件好事。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洁、李杰为化名)

    每日话题

你怎么看待共享经济的产品和服务集体涨价的现象?涨价后,你还会用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和洞察,我们将会在文章推送后的一周之内,从点赞数前十位的评论中,择优选出3位读者,送出价值200元的京东卡一张,或“Recci”高品质耳机一副。获奖名单将在每周日的“Tech周报”栏目中公示。

推 荐 阅 读

- 加入交流群&内容转载&合作相关 -

Tech星球小助手|微信:miniworld007

Tech星球,是36氪旗下品牌媒体,聚焦互联网前沿科技和新商业。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Tech星球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