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AI“老油子”科大讯飞,急需“去泡沫化”

事实上,直到2019年的今天,AI企业轰然倒塌的例子依然存在。
2019-11-03 18:03 · 微信公众号:刘旷  刘旷公众号   
   

AI时代具有两面性,一面是高科技光环加身,行业局势看起来欣欣向荣,另一面却是较为残酷的生存现状。

据腾讯研究院联合IT橘子发布的《2017中美人工智能创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2014年和2015年分别是美、中AI产业及企业增量的峰值,以2015年为分界,中国的AI企业数量正式超过美国,但此后开始出现下坡趋势,至2017年倒闭的中美AI企业在50家以上。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创新工场CEO李开复等人都提出过人工智能的泡沫化,不仅仅是他们,越来越多业内人士也逐渐认同这一观点,科大讯飞的CEO刘庆峰在2017年年末也曾预测2018年会有大批AI创业公司倒闭。

事实上,直到2019年的今天,AI企业轰然倒塌的例子依然存在。美国机器人制造公司,曾经有百万产品销量的Anki于4月份放出停业消息;由于融资方面的问题,成立不到四年的自动化驾驶企业Drive.ai于六月宣布停业并遣散员工,后续被苹果收购,而这两家企业皆属于在市场上拥有好口碑的公司。

AI行业至今没有一本“生存自救手册”,大量融资之后产品如何在市场实现资金回流成为了许多企业苦恼的问题。站在历史线上看,这几年正是人工智能公司们不断实践的时期,所以出现“泡沫化”质疑也在所难免。

而身处其中的科大讯飞也不过是在局势所迫下艰难求索的一员。

AI“绝地求生”,讯飞疲于斡旋

绝地求生是款游戏,在这里笔者不是要介绍这款游戏。做一个设想,可以把整个AI行业看成这个游戏环境。“多人”、“策略”、“竞技”,这些游戏关键词*贴合AI公司们的生存现状,而科大讯飞作为玩家其中一员,它面对的是这样一群人:

1、弹药充足的实力王牌

人们对于AI时代的幻想早就表现在各种书籍影视等作品当中了。谷歌全球副总裁Jay Yagnik曾指出:AI的潜力在于能改善人们的生活。对于拥有行业敏锐触觉的互联网巨头们来说,入局AI成了一件必为之事。

腾讯、阿里、亚马逊、英特尔......各大互联网企业都建立起了自己的AI开放平台,它们提供一些技术的免费试用,开发者们也可以查看其技术文档,先不论开放平台这一手段有效吸引了流量,巨头们品牌本身积累起来的流量优势就*市场竞争力。

当然,除了流量优势,资金、人才竞争力、资源储备等方面的优势也帮助巨头们走一条“快速通道”,使它们更快实现项目落地。根据4月份互联网周刊联合eNet研究院发布的《2019人工智能分类排行》一文,百度、阿里等公司的相关及业务大多排名靠前。

除了自身技术研发,投资AI公司也是巨头们的惯用手段。以即将上市的旷视科技为例,其8月25日在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显示:阿里系总计持股29.43%,占据*股东的位置。

在《2019人工智能分类排行》的人工智能创新开放平台榜单中,科大讯飞的国家人工智能语音开放创新平台位列第四,同时,自然语言处理企业一榜中,科大讯飞仅次于微软亚洲研究院以及搜狗。讯飞在其核心业务——语音识别的领域还是保持着*水平。

但是容易发现,对比这些强大的对手,讯飞AI业务类型相对较少,“赛道局限”让讯飞失掉在其他赛道的先发优势,这并不利于今后讯飞AI业务的扩展。

通过互联网巨头们的发展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延伸性。AI时代其实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升级,在互联网的积累同样适用于人工智能,所以互联网的行业大佬们比跨其他行业的公司们更具优势,这有利于它们加入头部地位的抢夺。

而现在有那么多企业选择做AI业务,除了希望在将来瓜分人工智能市场的利好,或许也是在为AI之后的下一次“时代升级”做准备。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阿里等企业早年还是讯飞的产品客户,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竞争对手,讯飞在头痛之余,也让人感慨局势的瞬息万变。

2、熟悉玩法的常驻玩家

除了开辟AI业务的BAT等大型公司,越来越多专注于人工智能产品研发的独角兽们正以暴风之势成长起来。

这群后起之秀之中*代表性的公司当属AI“四小龙”——商汤、云从、依图和旷视。这四家公司皆成立不到10年,但估值都突破了10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AI独角兽。

有意思的是,这四家公司主要从事的都是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产品开发。事实上,相对于科大讯飞强项的语音识别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场景更为丰富。

讯飞近年在机器人以及无人驾驶产品也运用到了计算机视觉的相关技术,但在这一赛道科大讯飞想要弯道超车,目前看来还是很有难度。

产生了核心竞争力的AI公司在更快实现融资。以四小龙中最“年轻”的云从科技为例,这家成立于2015年,专注人脸识别技术研发的公司,其创始人周曦还曾在科大讯飞工作过,云从自B+轮融资结束后估值已达230亿元,今年3月也已完成C轮融资,计划明年赴科创板上市。

在国内,AI公司“起来”的速度之所以飞快,主要是依赖资本注入。据艾媒咨询今年1月份发布的《艾媒报告|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研究报告——商业应用篇》,去年我国AI领域融资131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

正因为资本助力,整个产业加速“优胜劣汰”,今后局势将会更加明朗化。这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好事一件,也意味着在今后AI公司强者愈强,越容易获得更多的融资。

对于所有AI企业来说,则意味着往后“成绩单”压力也将增加。为了得到投资界持续的青睐,从这群亮眼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讯飞势必会集中火力维系住自身的核心优势。

除此之外,讯飞未来的现实压力也绝不会少。

3、需要抢夺的随机队友

人工智能其实离我们很近。目前AI技术应用到的场景更加多样化,工业园区、民用住宅等场所有时也能见到AI技术的应用实例。

AI技术在安防、医疗、交通、物流等多领域持续发展,甚至出现了AI新零售、AI农业、AI智能纺织等新的技术转型,AI生态正在全球范围逐步生成。

这场人工智能的时代运动,参与其中的企业者众。除了上文提到的两类与互联网紧密相关的公司以外,也出现了诸如海康威视、小米等携带着部分互联网基因的公司,或者是由传统业务转型的公司,虽然推动前沿的AI技术革新可能表现稍弱,但它们在自身的领域同样拥有优势。

而这就是未来的大势所趋,真正的全球智能化借由这些企业来落实,我们在兴奋之余,也可以预测到未来企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会诞生出新的格局。

其实这些不那么“主流”的公司到未来都会成为一种资源,供主流玩家们争夺。不仅仅是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将渗透人们生活的细节,AI公司们或许会不断推进跨界合作。

而那时,讯飞是否能拥有足够的实力,拉拢这些潜在的队友呢?能争取到什么程度的资源,除了需要讯飞方面的努力,市场的竞争局势对结果的影响也很大。

而目前看来,赛道加塞,竞争加剧,在龙争虎斗的AI之地,科大讯飞的优势似乎也愈发难以凸显,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

面临“双重大山”

现在的科大讯飞实则是外忧内患,一方面饱受行业持续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横在自身运营路线前面的阻碍,表现为两个方面。

1、信任

科大讯飞成立于1999年,在这20年内随着它的发展出现了不少质疑,主要表现为两大类。

*类,对科大讯飞实际发展水平的质疑。有业内相关人士认为科大讯飞存在市值虚高,增收不增利的情况。

事实上这种猜测并不是空穴来风。通过下文图表可以得出,科大讯飞2014年至2018年的营收复合增长率为45.3%,这个数据在AI同类企业中处在中上游水平。

虽然营收实力强劲,但科大讯飞的盈利水平却没有跟上来。科大讯飞净利润增速缓慢导致其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不断降低,2017年较2016年净利润甚至出现小幅度负增长。

同时,从下文图表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呈波动走势,且其波动幅度较小,换句话说,实际上近几年科大讯飞在其主要经营方向上的利润是没有多大变化的。

而依照目前的的情况看,科大讯飞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了约98%,达到4.77亿元,但其中扣非净利润为6981.43万元,该数据仍是科大讯飞上市后发布的三季度财报中的一个较低值(除上市前4年外,仅高于去年同期)。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中,有5200.43万元来自于公允价值的变动收益,而这一部分并不属于公司运营的结果。

正因为科大讯飞的财报数据中表现出了营收强,盈利不强的情况,导致业内部分投资人对其信心下降。

第二类,在社会舆论方面,科大讯飞也有一些不利消息。

2018年3月,学霸君创始人张凯公开指责科大讯飞抄袭学霸君的产品以及案例,讯飞方面称案例“盗用”原因为美工直接下载所致,但产品“抄袭”无证。

同年9月20日,“同传造假”事件让讯飞再起争议。据爆料的当事人称,讯飞所谓的“同传”,实际上只是对翻译员的翻译内容进行了语音识别,并且讯飞未经同意将译文做字幕投影,使用机器人朗读代替掉了译者的声音,制造了“AI同传”的假象。

讯飞回应称此事并不是“AI同传”,而是“人机耦合”。早在同传事件发生的三日前,该公司的创始人刘庆峰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认为未来会是人与机器配合,而不是机器取代人。

同传事件没过多久,10月12日,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新闻栏目指出科大讯飞观塘基地违规侵占了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时间,“以建基地之名行投资房地产之实”的骂声在网上传播开来。

而到了2019年1月讯飞又传出了不太好的消息。讯飞内部员工接受有关媒体采访透露,讯飞将“优化”30%的员工。实际上,科大讯飞于2018年底已经实施了裁员计划,裁员人数在3%-5%。

通过财报也可以发现,应付职工薪酬在2018年下半年为4.61亿,而2019年上半年变为1.89亿,薪酬支出环比缩减一方面可能是基于年末奖金部分支出,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公司大量裁员,而裁员一事则导致科大讯飞陷入了内部管理混乱等质疑。

讯飞在上述事件的处理上似乎也没有做好,负面新闻对其最直接的影响表现在股价下跌,讯飞2017年曾达到的千亿市值在去年10月左右缩水至仅剩四成,一年过后的现在回升至700多亿。事情的真相暂且不论,负面新闻确实会给企业形象造成损失,招致信任危机。

2、概念落地

“同传造假”这一事件衍生出来的思考是关于概念落地的可行性。人们期待的是“AI同传”,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人机耦合”?很明显,人机耦合的技术难度要低于人们愿景中的智能同传。

值得一提的是,同传事件中的当事人在其知乎账户中发布的文章中指出,讯飞的语音识别结果也出现了几处错误,精确度不达预期。

事实上人工智能产品在研发过程中由于技术以及资金阻力,将概念落地的难度要高于其他行业。鉴于前两年AI市场的低谷,投资机构们在企业选择上更加谨慎。公司的产品如果只有概念而没有应用场景,也无法打通资金链。

“同传事件”向对AI有所构想的人们泼了盆冷水,但是科大讯飞还准备了不一样的东西。

目前科大讯飞正在着手的一些项目之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脑机接口”。想象一下只通过意念就能控制家居,简单的比如说开关灯、遥控转台。从概念上来说,在将来人们能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办更多的事,诸如控制假肢、扩充记忆存储等。

目前,脑机的功能在逐步优化落地。为此,今年2月份科大讯飞出资4000万与华南理工合资成立公司专门研发脑机接口技术。不仅仅是讯飞,7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携手他的另一家公司Nerualink展示了脑机接口的研发成果,9月,Facebook 收购CTRL-Labs,一家专注脑机接口技术的公司,看来,脑机接口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

但是,“脑机接口”概念并不是那么好实现的。首先,脑机接口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简单来说就是在脑中植入装置与否的区别。未来将会以侵入式的技术为发展主流,首先在装置的植入上就涉及到医学领域知识。

其次,关于真正的意念控制方面的技术将涉及材料、生物、物理等多领域知识,事实上,理论中的脑机究竟能不能实现还是个问题。

而概念不仅落地的过程难,新产品面世之后还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

以同传事件来说,讯飞走“人机耦合”路线意味着它的产品始终涉及“人”这一环节,就算产品不断改良,发展到最后可能只能达到“半智能化”,在未来或许会迎来市场局限。

不只是“同传事件”不能做到脱离人,科大讯飞的其他产品也出现了不够“AI”的问题。比如智慧政法产品也没达到实际的使用预期。

去年6月30日,有媒体发文称讯飞的政法庭审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转录混乱和出错的情况。这是由于该系统对普通话语音水平要求偏高,以及在争论的过程中机器不能够按逻辑准确记录,其实就是技术水平还有所欠缺。

事实上,技术障碍一直是AI行业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而企业迫于资金压力,将还不达预期的产品投产,实际上对自身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概念落地过程之难、产品使用价值低,这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AI时代。当然,这样的产品并不能让科大讯飞在投资人那里拿到想要的分数。

但其实,概念落地危机并不单单是科大讯飞一家公司存在,AI泡沫越吹越大,破碎的可能性也在加重。

两座大山当前,或许是基于对行业局势的判断,讯飞自身的运营计划更加趋向于对其他企业的投资。

热衷撒钱

根据天眼查给出的资料,截至今年8月底,科大讯飞总共参与公开投资事件115件,未公开投资34件,2019年投资公司18家,其中人工智能方向的公司数量占比最高。

除此之外,科大讯飞旗下子公司也有进行对外投资活动,10月份子公司名下投资的企业就有两家。

在10月24日的开发者大会上,刘庆峰称由讯飞发起的产投活动中投资的公司数量达超过60家,平均增幅达50%以上。

这些数据反映出的是讯飞对投资活动的“热衷”。

事实上,科大讯飞早就在打造自己的AI生态计划,时至今日已经进行到3.0版本。在本次的开发者大会上,讯飞轮值总裁胡郁称要打造去中心化的AI生态体系,通过与开发者们联手来降低AI门槛,拓宽AI开放平台。

“开放共赢”成了科大讯飞宣传的主旨,胡郁还提到,希望不同的AI公司在数据经验等方面分享交流,打造一个混合正交的共赢新生态。

虽然官方的说法是为了整个行业共赢,但实际上,科大讯飞如此致力于打造AI生态或许也基于以下原因:

1、图融资

通过科大讯飞发布的三季度财报发现,科大讯飞本季度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达29.27亿。而事实上科大讯飞的历史融资活动也比较频繁,以其中的定增部分为例,自2011年起,科大讯飞先后定增6次,总计定向融资金额77.58亿。

虽然融资能力强,但是讯飞也需要给投资人交代,而根据上文提到的,讯飞的净利润表现一直没有太大突破。

同时,AI行业自身的技术难度限制,想要制造产品代差较为困难,同时市场竞争削弱了人们对讯飞产品的购买欲望,短时间看来讯飞的盈利水平难以出现大幅提升。

所以,为了应付外界以及投资方的压力,科大讯飞或许希望借助投资公司的经营获利,缓解财报数据焦虑,也方便未来更好地融资。

2、图资源

讯飞倡导的共赢理念中包括资源共享。资源共享这件事虽然乍一看对双方都有利,但其实和小公司相比,大公司能更快实现资源整合利用,从而实现赛道加速。

为什么像讯飞这样体量的大公司也需要其他公司的资源共享呢?笔者将以AI赛道较为独特的一种资源——数据样本来举例说明。

AI机器学习需要用到大量的数据样本进行训练。通常来说,通过普通渠道获得大量数据样本是较为困难的,除了要考虑数据的来源渠道的合法性(部分公司搜集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有些时候这些数据样本还需要脱敏处理(去除敏感数据)。

搜集大量的数据样本也意味着将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成本。这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渠道互通对科大讯飞产品研发相当有利。

因此,科大讯飞生态计划的部分作用在于为讯飞更快地吸收资源。

3、图扩充实力

10月24日开发者节过后,胡郁接受有关媒体的访问称讯飞在帮助合作者建立自己的AI平台,而讯飞大量的投资或许会在今后促生出一个词——“讯飞系”。

这些讯飞投资入股的企业陆续加入“讯飞系”,与现在人们常说的“阿里系”、“腾讯系”一样,投资的越多,市场的覆盖份额就越大,实力自然也就越强。讯飞或许也想在AI行业建立自己的体系,百川汇聚当成海,这对今后讯飞在行业里站稳站牢固有极大帮助。

说白了,共同进步是真话,资本逐利也不假。开公司不是做慈善,企业当然是优先考虑自身发展。笔者认同讯飞推动各界建立AI生态,寻求共赢的想法,毕竟AI产品概念落地难度大,以公司的一己之力突围,着实不太现实。

讯飞投资太多的问题也曾被部分媒体批评,但这或许也是讯飞思索出的一条生存之道。

变现模式何去何从

其实外界对AI公司们的盈利模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人们常说的B端、C端产品模式套用到人工智能行业中会对公司盈利方面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而讯飞的“路子”与大多数企业还有所不同。

1、to G盈利模式

有“人工智能*股”之称的科大讯飞,主要是发展to G模式(面向政府客户),事实上讯飞走这个路线完全是意料之中。

讯飞的母公司位于安徽省,作为当地象征性的龙头产业,科大讯飞一直以来都受到政府的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根据财报,讯飞在2019年上半年接受的政府补贴金额达2.09亿元。

同时,通过三季报中的持股情况表显示,科大讯飞的*大股东是央企的中国移动,持股比例达到12.22%。

除此之外,政府还是科大讯飞的主要客户。科大讯飞于2019年4月25号举办了关于2018年度网上业绩说明会,在会上讯飞副总裁江涛表示,智慧课堂相关产品及服务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采购推广。

虽然to G模式为讯飞的业务持续赋能,但很显然,从市场规模上来说比起to G,to C模式要更加广阔。胡郁此前也指出,to G模式的问题是复用率不高,与to C模式恰好相反,to G的毛利率虽高,但利润率并不高。

这就决定了科大讯飞必须要转型,应运而生的是讯飞的To B+To C双轮驱动战略。

2、为求突破,转型C端

除了to G的政府模式,科大讯飞的产品还流入B端市场。在科大讯飞的AI开放平台上,诸如智慧出行、智慧零售、智慧客服、智慧城市等系列产品提供面向企业的服务。

通过科大讯飞的2019上半年财报也可得知,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教育、城市、政法、平台及消费者、汽车以及智能服务六大板块。可见,目前科大讯飞主要的收入来自于G、B端产品。

科大讯飞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发力,在B端积累了丰富经验,但不得不承认,由于客户身份转变、竞品丰富度提高,B端留给讯飞的发展空间在缩小。

虽然现在B、G端带来的收入依旧占据营业收入的大头,但科大讯飞似乎不打算止步于此。科大讯飞副总裁杜兰认为,C端市场是提高讯飞市值的关键一步。讯飞to B、to G的经营模式是净利润数增速缓慢的直接原因,从长远看来拿下C端市场对科大讯飞将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自刘庆峰提出双轮驱动战略后,科大讯飞在C端的动作更加频繁,发布了翻译机、办公本、学习机等多款口碑产品,同时,在iFLYOS系统以及智能家电方面,讯飞也在不断深化研发。

讯飞也明白,自身的转型之路一开始肯定难以顺畅。胡郁指出,转型过程中讯飞短板仍存,对于市场渠道的开拓以及如何吸纳人才都是讯飞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C端市场更多的巨头夹击下,讯飞现在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3、“GBC”殊途能否同归

从to G、to B到to C,对于讯飞来说,这三个方向都要做,三只脚都要站稳。

但是“三条腿”对讯飞是否会有些多余呢?无疑,资源分配成为问题之一。不管是to B、to G还是to C,某一方面过多的投入就意味着其他方面缩减,在有限的人力、资金条件下,保证三种模式的持续开拓和良性经营对于高层决策者来说是一种考验。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盈利模式多样化意味着投入成本的增加。通过讯飞的三季度财报可以看出,前三季度讯飞研发费用12.00亿,销售费用13.07亿,达到历年前三季度数据新高。随着科大讯飞不同盈利模式逐步发展,可以预计接下来几年投入费用只会不断增加,对于企业来说,投入费用增加也会影响到其他一些运营决策。

整个AI行业中,像科大讯飞这样三管齐下的盈利模式的公司其实不多,而这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发展前景变得异常开阔,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同类型公司经验作为对照资料,讯飞或许会走一些“弯路”。

刘庆峰曾在广东卫视《我有嘉宾》节目上说过,假使将来讯飞倒下,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缺乏判断的情况下过激的发展。而现在,眼看着讯飞的商业帝国不断完善,控制好船舵才能在AI这片海域驶的更远。

此时的讯飞就像来到了新大陆,它的命运究竟会如何,只能自己去探索。而人工智能行业中三种模式并行的方式是否能被写入“AI生存自救手册”,相信很多人都会期待讯飞接下来的表现。

总结

当每一个“风口”出现的时候,人们在躁动中往往隐含着乐观兴奋的情绪,这种“风口狂热”孕育了很多像科大讯飞那样的公司,但故事的结局却十分统一,站在山顶的永远只是极少数。

人工智能风口也是如此,AI行业技术难度高于于大多数行业,AI公司们在“织梦”,却没有人愿意想象梦想变成泡沫的样子,可风毕竟会停,马云说了,风停的时候摔死的也还是猪。

讯飞A股上市的优势固然明显,但它面对的AI行业竞争激烈,太多人想进来,而更多人还没站稳就被迫出局,讯飞想困境中求自保,迷雾中求盈利,实力和运气缺一不可,更需要尽快去掉技术、形象上的“泡沫”。讯飞自然不想成为摔死在风口的“猪”,但是未来又有什么变化谁也看不清。

幸好,从讯飞市值经历了起飞到回落说明,人们对讯飞的判断已经逐步回归冷静。而对于AI行业,人们也意识到要带着更多的思考,撇开泡沫才能看到真相。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刘旷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