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这个靠脸吃饭的行业,骗走中国人多少钱?

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如果文化自信远远跟不上来,“白猴子”们的“梦想帝国”,就永远不会坍塌。
2019-12-10 08:04 · 微信公众号:快刀财经  金克丝   
   

都说,这是颜值当道的时代。

那么,一张洋人脸有多值钱?

“一般出席一个开业仪式是1000,做模特至少3000,什么都不用干不用说,站在那里就行。”一个在中国留学的澳大利亚小伙儿大卫用流利的中文说。

大卫生得金发碧眼,身材高挑健硕,是典型的西方人长相。来中国两年,他被“出售”到各种场合,化身为剪彩嘉宾、总裁助理、国际名模等各种角色。

在中国,“租老外”已经成了一门生意。尤其像大卫这样的白人男性,是很多企业的“心头好”,他们往往被“租”来提升X格档次,凭一张洋脸,让各种土气的场合变得洋气十足。

老外就像吉祥物,仿佛租个老外,就能招财进宝,要多魔幻就有多魔幻。

01

“洋混子”变身“大老板”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租洋人是一种“崇洋媚外”的体现。而在商人们看来,这只是一种理性的商业行为。

几年前房市最热那会儿,四五线小城房产销售有三宝,那就是“盖洋楼、起洋名、请洋人。”

楼盘动辄就是“欧式建筑”、“美式风格”;名字也贼洋气,不是“罗马假日”、就是“塞纳河畔”,而请洋人就更绝了,开售仪式上,来得是美方合作代表、建筑大师、小区的国际住户......个个金发闭眼,高大帅气,似乎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这一招忒管用,楼盘瞬间高大上起来,但凡跟国际化挂个钩,就能卖得火热。

但其实,这些洋人哪儿是什么高级精英,都是花几百块钱找来的托,小区里也根本不会有什么外国邻居。

曾有媒体报道过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被聘请为商务助理的故事。

有一天,她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某公司招聘外籍商务助理的启事,要求能讲中文即可,对工作能力和技能没有提及。为了多赚点生活费,她应聘了这份工作。

最后,她发现这份工作的内容极其简单,简言之就是“撑场面”。以助理的身份陪着老板出席各种酒会饭局,在这些场合,他们不谈论商业话题,而是闲聊一些有的没的。而她只需要保持微笑、偶尔交谈几句即可。

每出席一次,她不仅能蹭一顿饭,还能额外得到1000元的报酬。

在中国,很多民企尤为喜欢“租老外”,财大气粗的本土老板们,通过这样的形式,把自己的公司包装得国际化。

一位在北京语言大学读书的德国留学生安德烈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曾接过一个活儿,给一个不知名的企业剪彩。他被要求西装革履站在台上,用德语念一份发言稿。这个企业把自己包装成中德合资的高科技公司,而他,则摇身一变成了德国派驻中国的技术高管。

“大家都听不懂我念的什么,又有谁在乎我是谁呢?”安德烈说。

安德烈是从一个职业经纪人那里找到这份“出租自己”的工作的。有需求就有市场,有人看准商机,经营起了出租老外的生意。

这些经纪公司把外国人的资料装订成册,身高、体型、国籍和他们的一些技能都赫然记录在册,明码标价。客户可以自行挑选心仪的对象,或者由经纪公司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匹配推荐,在经纪公司的操作下,老外化身医生、高管、艺术家......

很多在国外失业多年、甚至是有犯罪前科的老外,来到中国后混入了这个行列。凭着一张洋脸蛋混吃混喝,摇身一变,“洋混子”就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大老板”。

02

租老外的“人种鄙视链”

在外国人租赁市场里,也存在“人种鄙视链”。

*的是白人男性,他们更容易伪装成精英、成功人士。其次,是漂亮的白人女性。之后再是黄种人和黑人,印度人在软件工程领域倒是很吃香。

鄙视链主要体现在价格。例如,出席同样的活动,白人可以拿到2000元报酬,黑人就只能拿到800元。

这种现场在酒吧夜店尤为明显。这一行竞争激烈,靠的是拉人头、开卡座消费。夜店格调越高。收的钱自然也就越多。

夜店发源于西方,人们潜意识里觉得,场子里外国人多,就证明这儿水平越高。如果一个夜店里的调酒师是白人,那么即使是原料、味道完全相同的酒,他调的酒,价格能比中国人调的酒高出2倍。

所以,为了吸引更多人消费,夜店会请很多老外“助阵”。

只要给老外几杯免费的勾兑洋酒,再给每人塞两百块钱,他们喝上头了,就能进舞池high起来,带动夜店的气氛。这些老外一晚上能赶两三个场子,挣个几千块。

在一晚消费上万的高端夜店,来自西欧和美国的白人们是“香饽饽”,俄罗斯的“毛子”却不受待见。但长得漂亮的白人姑娘,不分国籍种族,都能得到开好酒开卡座的vip待遇,毕竟她们往那儿一坐,就是活招牌。

印度人、韩国人就不那么好混了,他们基本蹭不到高端夜店的酒水,只有一些低端夜店时不时地给杯免费的酒,请他们玩玩儿暖暖场子。

黑人是特殊的,高端夜店拒绝他们入内。但在Hiphop嘻哈风的酒吧,他们特别受欢迎,毕竟黑人兄弟是这类音乐的鼻祖。另外,DJ也愿意请他们,就算不会打碟,跟着配好的音乐在台上做做样子即可。

看到有利可图,这一行发展出不少蛇头。他们和国际旅游团接头,以喝免费酒的名义,邀请这群来中国旅游的老外们晚上去夜店暖场,再向夜店收取上千元的跑腿费。

老外们自以为占了便宜,其实是喝着劣质的兑水酒,被蛇头卖了还帮着数钱。

03

外国人把它拍成了纪录片

做这行的外国人,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颇具调侃意味的名字——“白猴子”,意思是,像猴子一样供人观看的白人。

2017年,美国人类学博士大卫·博伦斯坦,就把自己在中国当“白猴子”的经历拍成了纪录片《梦想帝国》。

这位大卫先生,本来是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到四川做人类学研究,这是个创建于1946年,中美两国政府间非常重要的教育交流项目。但一次特殊的经历,让大卫将研究方向改成了“在中国做白猴子的外国人”。

那是刚来中国没多久,他在成都街头闲逛,就被两个自称经纪人的中国人搭讪,邀请他参加活动,自此,大卫开始了“白猴子”的道路。

那次活动,他被包装成“国际著名黑管演奏家”,在房地产开幕式上配合“尬演”。

“我压根不会吹黑管。但这并没有什么大碍。旁边的音箱里传出背景音乐,我只是跟着音乐假装演奏了一段。”大卫说。

之后,在经纪公司的花名册上,大卫有了“身份”,他是“享誉世界的黑管演奏家大卫·博伦斯坦”,来自“美国著名乐队”——The Travelers,经纪公司还给他拍了一组职业照,一切看上去就像那么回事儿,但一切都是伪装的。

在大卫的纪录片里,还出现了其他形形色色的“白猴子”。

有扮演贝斯手的法国背包客,最后用假装贝斯手赚来的钱,学习音乐课程,结果真的成了一名货真价实的贝斯手,还在歌手谭维维的乐队里演出过。

也有职业“白猴子”,在中国干这一行二十多年,从一线转战二线再到三四线小城,选准时机,在每个城市对老外最狂热追逐的时候进入,狠狠赚上一笔。

纪录片中还有这样经典一幕:主持人兴高采烈地报幕:“有请全美前20超模入场!”台下观众顿时欢呼雀跃、掌声四起,拿着手机一顿乱拍,而台上的那些所谓超模,眼神露怯、步伐凌乱......

那是中国GDP腾飞的几年,而《梦想帝国》呈现的荒诞与虚假,让人看到的,更多是“经济奇迹”背后,国人的价值迷茫。

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如果文化自信远远跟不上来,“白猴子”们的“梦想帝国”,就永远不会坍塌。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快刀财经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