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资本“吃”不到人造肉:新钱新兵进场 难吃和贵是拦路虎

行业还需要时间培育。至于这个赛道能否成长为一个万亿的市场,还需要时间去证明。
2019-12-25 09:55 · 微信公众号:铅笔道  付艳翠   
   

“今年8月,铅笔道发表了一篇题为《国内创业者密谋人造肉:未公布公司超10家 1400亿美元市场仅1起融资》的文章。彼时,因为“人造肉*股”Beyond Meat上市,国内多家人造肉概念股跟着一路飞涨,让这个“陌生行业”突然火了。

135天过去,铅笔道发现,这个行业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资本方面,部分机构开始涌动,有的开始准备成立专投植物肉赛道的基金;也有投资人为了多认识行业创业者,组团去参加人造肉相关活动,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还有专注于中国人造肉市场地投资机构要在3年内孵化30家创业公司。

然而,资本市场上更多的玩家还是处于观望状态。铅笔道DATA中收录了10家与“植物基蛋白”相关的创业项目,它们中仅有3家公司,分别在今年6月、7月、8月获得过3笔融资。

与此同时,口感和成本,成为人造肉行业发展的拦路虎。虽然有数据显示,未来10年,人造肉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美元。但目前,行业还是仅有46亿美元的小赛道,需要长期培育。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部分投资机构开始涌动

我们机构正准备成立一个基金,主要看‘植物肉’这一块儿。”在一场规模为120人的植物基活动中,坐在台下的一位机构投资人李明亮(化名)向铅笔道透露,他是和同事一起来参加这场活动的,主要是关注一下人造肉行业的现状,了解下行业发展趋势。

与李明亮一样,另一名机构投资人王铭(化名)也向铅笔道表示,他们机构从Beyond Meat上市之后,就开始看人造肉行业,来参加活动是希望多认识一些人造肉行业创业者,进一步了解下行业现状。王铭所在的机构主要关注消费和教育,他自己关注人造肉已经有2年时间,但在这之前一直都处于观望状态。

“今年9月开始,国内多款“人造肉”产品先后落地。淘宝造物节上‘人造肉’出现爆款,以及‘人造肉’狮子头又收获了高度关注之下,资本关注这个行业并不突兀。”王铭感慨,他们机构之所以关注这个市场,也是因为今年的人造肉行业非常热闹。

一时间,资本们似乎“嗅”到新风向,开始在“人造肉”行业涌动。

感觉现在的‘植物肉’领域已经到了一个拐点。”专注于中国人造肉市场投资的道夫子共同创始人张涛表示,随着“人造肉*股”Beyond Meat在今年5月上市,行业已经吸引了投资界眼球。

据了解,人造肉分为两种,一种是“植物基蛋白”,是利用大豆蛋白、小麦蛋白、豌豆蛋白等植物蛋白作为原料提取,通过科技手段深度加工制作成肉的结构,模拟动物肉的气味和口感并做到基本一致;另一种是用动物的干细胞置于营养液中培养,培养出肌肉组织,其外观、口感与传统肉基本无差。目前,由于成本和技术等因素,我们在市场上能见到的仅为“植物基蛋白”。

人造肉领域虽然已经引起资本的关注,但下注的资本却并不多。根据公开资料,铅笔道收录了10家“植物基蛋白”创业项目,它们中仅有Vesta未食达、珍肉和Starfield星期零3家公司,分别在今年6月、7月、8月获得过3笔融资。

像广州的植物基酸奶品牌“爱鲜制”,来自成都的植物基零食品牌“原豆复兴”等,这些公司都很低调,对外披露的信息并不多。

大部分投资机构还是处于观望中,因为他们现在还不能明确地看到人造肉行业确定的市场规模。”张涛介绍,在北美,对于植物基蛋白领域,每一个上、下游都有投资行为,然而在中国,美团等服务型公司被投资的机会反而更活跃,在产品端、生产端等投资还很欠缺。

他坦言,植物基行业还很新,真正懂行业的投资机构并不多,现在行业内的热闹,其实存在一些“追风口”的嫌疑。

事实确实如此。在铅笔道上一篇人造肉文章中,我们采访了5位消费领域投资人,他们均表示,最近(今年8月)才开始关注人造肉领域,但暂时还处在观望阶段中。

张涛从三年前就已经关注植物基蛋白领域,刚开始,他创立的道夫子主要从事一些国外产品的市场引进。道夫子对国内市场的植物基蛋白市场做了一年的调研后,决定把重点放在“植物基”创业企业的投资孵化。

不过,张涛看好国内人造肉市场的长期发展。他介绍,道夫子计划于2020年上半年设立中国新生代好食品孵化器,在3年的时间里争取在面向中国市场的替代性蛋白质产品领域投资和孵化30家创业公司。

人造肉上、下游产业或迎来机遇

事实上,各类人造肉的上、下游产业链,如大豆、豌豆蛋白、胎牛血清等项目可能共同发展,迎来新机遇。

国内人造肉尚处空白,上下游都还有优化空间。”植物肉公司Vesta创始人兼 CEO 解子涵曾对媒体这样表示。

与此同时,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目前人造肉的大豆需求量还不足以影响大豆供需,但随着产业链不断延伸,对大豆业可能会产生影响。“当前中国大豆种植和深加工发展阶段还较初级,未来随着我国的大豆种植和深加工的产业升级,也能分享到人造肉行业发展红利。”

与人造肉行业“沾边”的公司们也开始“兴奋”起来。

苏州鸿昶生物成立于2010年2月5日,主要生产植物肉产品,是冷冻、常温素食制造大厂和知名企业,产品品项包括天香素火腿、素五花肉、千叶豆腐等,多达300余种。

在12月12日的中国新生代好食品创业汇北京站活动上,鸿昶生物总经理邱秋月透露,她们公司创立之初,主要面向的是具有宗教信仰和素食主义人群,在其他人群的发展上并不理想。但随着这波人造肉浪潮,她相信植物肉既环保,又健康的特性,符合当下年轻人的新潮饮食习惯,有着巨大的商机。

她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植物肉会越来越受到中国消费者的欢迎。同时,其已经与植物肉企业Starfield达成合作,将在 Starfield 中占股,共同启动植物肉新项目。

除了鸿昶生物,双塔食品在8月10日的深交所互动日上表示:公司已经将人造肉研发及市场布局列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中。该公司是Beyond Meat的间接供货商,也给国内人造肉公司“珍肉”寄过新研发成功的豌豆蛋白样品。

实际上,早在6月7日,双塔食品就宣布新品研发成功,公告称,经过多年技术研究,公司成功研发出新产品“豌豆组织蛋白”“豌豆拉丝蛋白”,“上述产品的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豌豆组织蛋白、豌豆拉丝蛋白的空白。”

主营业务集中在氨基酸和调味品领域梅花生物也曾表示,不排除间接供货给人造肉企业的可能。

“就我们目前了解到的,国内还没有对外公布的人造肉创业公司至少有10家。与此同时,很多大型的食品或者肉制品的公司都在布局人造肉相关的科研储备、配方和市场调研。”植物肉品牌“珍肉”创始人吕中茗曾在今年8月初向铅笔道透露,国内正涌现一批人造肉初创企业,“只不过对外发声的企业还不多。”

8月底,北京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李健也曾对媒体表示,目前国内已有60多家企业声称要造人造肉。

显然,机遇之下,国内人造肉市场也正迎来一批“新兵”。

口感和成本,人造肉行业的拦路虎

“人造肉行业是很热闹,但其口感需求还远远没有达到国人的要求。”在品尝完一批人造肉汉堡、肉卷等,上述投资人王铭向铅笔道表示,外观看不出差别,但吃起来不如真肉紧实,且因为人造肉的味道并不能媲美真肉,还需要太多调味品去掩盖。

他表示,人造肉的这一缺憾也是他们机构还在观望的主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铅笔道在活动现场随机询问品尝了人造肉的人员,他们有人表示,嚼起来感觉跟真实的肉相似,味道跟真肉只能说是比较接近。

也有人表示,人造肉的肉质是一粒一粒的,颗粒感重,口感还是比较“松散”。

而上述投资人李明亮则表示,他主要担忧的是成本问题和技术因素。因为他观察到,这些人造肉与普通肉类看似并无太大差别,不品尝的情况下,已经很难分辨出真猪肉和人造猪肉。品尝后,虽然人造肉的韧性没有真肉那么真实,但味道还是不错的。

铅笔道在淘宝上输入“人造肉”关键词发现,平台上已有Omnipork新猪肉、Beyond Meat人造肉等产品可供消费者购买。其中,230克的Omnipork新猪肉定价为28元(原价56元)。相比市场上正常流通时期地猪肉价格,人造肉确实显得有些贵。

成本问题依旧是摆在人造肉公司面前的拦路虎。吕中茗曾向铅笔道介绍,“珍肉”目前已经能够将成本控制到与普通肉类相同,但具体售价还不方便透露。

之所以能够在成本上*一步,吕中茗解释,“中国功能性蛋白的产能和提取技术十分发达,以Beyond meat所用原料豌豆蛋白为例,中国本土企业占全球过半市场份额。我们的定位是通过技术的突破在未来3年内进一步提高口感,降低成本。”

通过细胞培育的肉类成本更加高昂,每磅甚至高达上万美元,以至于短时间内根本不会大规模地生产。Memphis Meats的数据显示,2017年3月,一磅培育肉的生产成本是9000美元,该公司预计,到2021年,人造肉的价格将降至消费者可承受的水平。

归根到底还是人造肉的技术需要革新。”李明亮表示,目前的人造肉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技术发展并不成熟。

让人造肉完全达到真肉的口感水平还有一定难度。吕中茗也曾向铅笔道解释,这需要分离蛋白在通过加热、冷却、挤压等工艺制成组织蛋白,将植物蛋白大分子结构展开再重新排列。这里有很高的技术门槛,达到*的肉类口感,还需要技术的突破。

因此,技术研发也变得尤其重要。正如解子涵所说,现在这个时间点,技术研发是核心,“*的营销是产品本身。”

行业还需要培育

有研究机构数据显示,未来10年,人造肉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400亿美元。然而,现在的人造肉领域却仅是一个小赛道。

素食机构Plant Based Foods Association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素食肉类的销售额为6.7亿美元,而市场调研机构MarketsandMarkets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肉类替代食品规模约为46亿美元。

显然,现在的人造肉市场并不成熟。

一方面,行业上推出的产品并不多,反而是一些“豆制品被贴上人造肉的‘标签’,在市场上‘横行’。”

铅笔道通过淘宝、天猫搜索“人造肉”,发现真正售卖人造肉产品的寥寥,甚至大多为豆制品。

另一方面,铅笔道翻阅淘宝评论,发现消费者购买人造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尝鲜、跟风以及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不存在持续购买的现象。

同时,国内消费者对人造肉接受程度似乎并不理想。艾媒咨询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被调研的1586名中国消费者中,有36%的受访者表示对人造肉并不了解,29%的受访者表示对人造肉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由此可见人造肉这一新品类在中国消费者眼中还比较模糊。

在调研中,非常愿意、比较愿意尝试人造肉产品的受访者占到29.7%,但是非常不愿意、不愿意尝试的受访者比例高达51.3%。在不愿意尝试人造肉的消费者中,近一半是出于心理因素的影响,担心技术不成熟、口感不佳是另外两个降低消费者尝试意愿的重要因素。

对此,张涛也表示,消费者确实对植物肉普遍有顾虑,且存在猎奇心理。他认为,短视频、微博、抖音,以及B站等社交媒体上,虽然也有很多吃播发布关于植物肉的评测,给消费者普及信息,好像在认知这一阶段的壁垒已经开始瓦解。

但大家还是存在跟风的嫌疑,真正的好产品应该是能够被大众市场持续性地接受、消费,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赛道。张涛认为,植物肉不应该存在“代餐”一说,一旦它作为肉的替代品去定位就很难在短期内克服主流消费者的心理障碍,有碍其成长。它应该作为一个新的品类来定位,并有更多的产品应用,从而让消费者一日三餐都能够想到去食用。

张涛补充道,目前,植物肉在初始阶段大多在走高端路线。比如,已经上市的人造肉汉堡,人造肉月饼;Starfield与奈雪的茶、餐厅合作推出的人造肉等。

“但这些操作只是植物肉公司们开始进入市场的切入点,未来,这个行业应该还有无限可能。”正如张涛所言,行业还需要时间培育。至于这个赛道能否成长为一个万亿的市场,还需要时间去证明。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铅笔道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