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抗疫题材剧,一场编剧大考

疫情中呈现的复杂世情与人性如能体现在编剧笔下,这既是文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编剧们一次难得的大作契机。
2020-03-14 09:03 · 娱乐硬糖  顾韩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除医疗剧备受瞩目,更加针对性的“抗疫剧”也早在意料之中。近日,耀客传媒率先一步,通过官微宣布,将与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尚世影业联合拍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内容改编自抗疫期间的真人真事,预计将于国庆前推出。

划个重点,这部剧和去年的国庆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一样,采用了“众包式创作”:全剧总共20集,每2集为一个独立故事,每个故事都由不同的导演与编剧完成。

目前已公布的主创阵容包括《蜗居》、《心术》及近期《安家》的编剧六六,《我的前半生》编剧秦雯,《归去来》编剧高璇&任宝茹,《红海行动》编剧冯骥,以及张黎、安建、沈严、曹盾、汪俊等知名导演。这种级别的策划、这样高配的班底,能够撬动怎样的卡司,也令人无限遐想。

这么快就要拍“抗疫剧”,网友对此反响不一。其实,2003“非典”当年,即涌现出《38度》《惊心动魄》《非典人生》等一批非典电影。遗憾的是这批作品基本局限在好人好事和奋勇牺牲的表现上, 深层的关切不多。以至于大家谈起传染病电影,都罕有人提及这些本土作品,甚至压根不知道。

17年过去,对于多数人而言,新冠肺炎的体验显然比非典更加深痛。全民隔离的切身影响、高度发达的信息传播、立场不同的各种发声,可以说,每个中国人都被卷入其中。今天的“抗疫剧”将怎样去纪录和思考这一时代事件,无疑也被提出更高要求。

如果说《我和我的祖国》是导演们的“大考”,《在一起》以至后续其他“抗疫剧”,无疑就是编剧们的同题作文了。

国产剧为何越拍越烂?

“时代报告剧”的名头其实是让人有点担心抗疫剧又落入非典电影“好人好事”的窠臼。英雄人物当然要反映,但一不小心过于“伟光正”反而会掩盖深沉的人文关怀。“报告剧”的概念应该衍生自“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大家都学过,兼有文学性、新闻性和政论性。

因此硬糖君比较关注的是,这部特殊的剧集能否将干扰因素降到*,给编剧一个充分发挥创作能力的舞台。如果像《我和我的祖国》一样,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测评主创水准的机会,或许“国产烂剧究竟谁之过”这个困扰大家已久的问题,都能从中得到更具启发性的答案。

眼下疫情期间隔离在家,许多人看剧打发时间,许多新剧因此获得了超乎往常的关注。与此同时,剧中的角色、剧外的主创都成为了观众情绪的出口。

《下一站是幸福》、《新世界》开局皆有亮点,后期烂尾被骂惨。2月底上新的3部都市剧,毫不意外掀起了一波群嘲。踩遍国产职业剧雷点的《*关系》目前豆瓣评分已跌至3.9,正朝着《创业时代》3.7分的纪录发起冲刺。

《安家》实红,可评分也没有奇迹般地回升,现在仍保持在6.1。几乎每天都有剧中角色相关的词条上热搜,不是心疼就是辱骂。

相比六六早年的作品,《安家》似乎太不走心了。六六惯用的出轨梗、时下热门的原生家庭梗、再加上从上千次访谈中筛选出来的奇葩案例混在一起,只为在最短时间内*程度挑动观众的神经、玩弄观众的情绪,硬糖君愿称之为“工业狗血”。

观众也不瞎,六六去武汉采风的消息一出,评论区大多表示怕了怕了,不会抗疫剧也要打小三吧。

近年来,“支持国货”成为社会大趋势,文娱行业也不例外。由于这样那样、主动被动的原因,许多观众从海外剧又流回了国产剧。只是像硬糖君这样年长一些的观众总是想不明白,国产剧怎么好像越拍越烂?

正如电影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的质量,按理说主要看编剧。但国产剧的情况又没有那么简单,从剧本到成片的过程中有太多不可说、不可控的影响因素:为过审而删改、为高价而注水,大咖自带编剧进组、片酬挤占制作预算,“资本”加戏捧人、演员业务能力欠佳,等等等等。

在目前的行业生态中,编剧的话语权、在制作过程中的参与度都不是太高。孩子被领走之后任人打扮,最后变得亲妈都认不出来,这种情况也是有的,甚至并不少见。

越来越多的编剧不甘心默默承受一切。2018年《香蜜沉沉烬如霜》热播期间,网友就男女主角与男二润玉的戏份问题吵得不可开交。之后编剧团队与甲方人员在微博上互相喊话,扯出了一段“加戏罗生门”与署名权纠纷,将剧集注水的潜规则推到了明面上。

随着《香蜜》热播,讨论不断发酵,促使平台与总局对注水问题加以重视,进行整治。某种程度上说,也算是结了个善缘吧。

编剧背锅,冤不冤?

并不是所有发声最终都能引向深度的、有益的讨论,有些更像是一场闹剧。

去年的军旅剧《陆战*》,开头一段飞机空投坦克的剧情槽点满满,引发了一场编剧、演员与导演之间的连环甩锅,简直叹为观止。

过程大致是:观众对编剧表示不满,编剧暗示演员带编剧进组。主演粉丝愤而下场之后,导演张寒冰发文甩锅,表示这段剧情是导演康洪雷的提议。康洪雷的爱将张国强又站出来,挑破了这部剧其实是康洪雷为了“扶徒弟上马”而挂名的作品。

然而,为康洪雷的招牌买单的平台,冲着康洪雷的名头来看的观众,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呢?

最近在播的《*关系》,观众十个有八个在吐槽女主人设。编剧右耳可能也没想到女主会由年龄气质都相差甚远的佟丽娅扮演,在微博评论区回怼网友,言辞间对制作方、对演员都有不满。

但人家演员也有粉丝啊,粉丝买了同期推出的剧本书,发现书里的女主同样一言难尽。

归根结底,影视剧是集体创作,而且是过程并不透明的集体创作。一部质量堪忧的剧集,谁应该担责任,担几分责任,很难掰扯清楚。这些年有那么多经典的扑街案例,“小鲜肉”究竟是拖累大IP的罪魁祸首,还是作为靶子,为不靠谱的剧本和本就是来赚快钱的这位那位挡住了不少攻击?

看一眼《在一起》已公布的主创,不难发现,其中大部分是成名已久的业界大拿,但近些年的作品评分忽高忽低:

六六自2016年的《女不强大天不容》起,作品评分没再上过7;高璇&任宝茹有过《别了,温哥华》、《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佳作,最近的两部作品则是唐嫣主演的《归去来》和《时间都知道》,豆瓣评分均未过6;冯骥作品中有高分主旋律《红海行动》,也有《鬼吹灯》系列最没存在感的《黄皮子坟》网剧,以及4.8分的谍战剧《解密》。

究竟是大家功力确有下滑,还是现如今的业态不配拥有好作品?硬糖君蛮期待《在一起》这部特殊的剧集给我们答案——

十组主创,同样的制作单位,同样的主题和审查力度,同样的周期,没有卖剧注水之忧,也不必担心演员作妖、原著粉闹腾。而且理论上来说,为了对国家和人民负责,不能划水。这种情况下,出来的作品没准最接近编剧的真正实力。

未来会好吗?

国产剧想要崛起,必然离不开编剧水准与话语权的提升,以及一个尊重内容、尊重专业、尊重原创的健康业态。

许多人羡慕海外的“编剧中心制”,但国内谈这个为时尚早。一来,视频网站财大气粗,强势介入内容上游,改写游戏玩法,就算导演、制片人中心制被颠覆,恐怕一时半会也轮不到编剧中心。

二来,海外的编剧中心制建立在边写、边拍、边播的基础上。播不好,剧就有被砍的风险,编剧相当于掌握着一部剧的生死荣辱。而国内没有分级制度,先审后播是基本逻辑,购剧也是一锤子买卖,收视不好被砍的情况寥寥无几。如此一来,重点其实就在于如何把剧包装好、卖出去,而不在于剧集整体的质量。那编剧自然没有大明星、大IP重要。

但总体来看,情况正在好转。2019年,暑期黑马剧《大宋少年志》与男频改编之光《庆余年》让大家充分感受到了好编剧的重要性。编剧王倦,不是因为被撕或者撕别人,而是靠作品堂堂正正上热搜,是件挺有意义的事。

2020年2月,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其中不仅对集数与片酬占比进行了规定,更要求申报备案公示时,制作机构须向有关广播电视主管部门承诺已基本完成剧本创作。

换句话说,以后不能再拿着大纲空手套白狼了,要花更多的功夫来完成和打磨剧本。虽说这一新规很可能导致编剧行业中也掀起一轮“去泡沫化”,但对观众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最后,互联网内容付费,理论上来说,最终会推动行业从toB转为toC。不再是平台播什么,观众就看什么,而是观众爱看什么,平台才买什么和拍什么。目前,国内平台的评估重点已经从点击转为了会员拉新,以后或许还会进一步变为超前点播的响应人数和单部付费的“票房”收益。当剧集收入真的与质量挂钩,编剧地位何愁不提升?

而回到眼下,疫情中呈现的复杂世情与人性如能体现在编剧笔下,这既是文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编剧们一次难得的大作契机。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娱乐硬糖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