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序言丨蓝光的气场

2020-05-14 11:36 · 互联网     

北京的一个冬日,银杏叶子即将黄透。午后闲暇,我在德胜门附近散步,抬头一看,阳光正好,景致正浓,心情大好。手机滴滴一响,收到成都老友一条微信。是蓝光集团创始人杨铿先生发来的:“老哥,蓝光30周岁了,准备出本书,先发您看看,帮提提建议。”

这条信息,把我瞬间拉回到近20年前,我与杨铿*次见面的场景。杨铿是知名企业家,大家喜欢叫他老杨。他和他创立的蓝光集团,在地产、生态、科技等领域有着广泛影响。他之前曾任多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全国人大代表。人和人是有缘分的。我们*次见面,他的热情豪爽、思维独特、自信而不张扬,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一个有气场的人,他的企业是一个有气场的企业。回忆与老杨交流交往细节,联想这30年他的快意潇洒与埋头苦干,我脑海里蹦出一个问题:老杨的气场、蓝光的气场,从哪而来?翻开这本书,我大概有了一些答案。

成功、成长、成都

蓝光的气场,来自“成”。

这个“成”,是成功的成、成长的成,更是成都的成。“成都,都成”,这个意境很好。但凡企业和企业家,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和地方。谈到“商祖”白圭,我们会想到战国时期,想到名城洛阳,想到他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理念。谈到稻盛和夫,我们会想到日本,想到日本战后的经济崛起,想到“热爱是点燃工作激情的火把”。谈到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瑞·达利欧,我们就会想到美国,想到他的《原则》。而谈起杨铿,我们就会想起成都,想起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后可能会想起这本书。

城市和企业家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正是在成都这个天府之国,老杨和他的企业扎根起步取得成功,获得成长。正是从成都出发,他才走向四川、走向全国。一方水土一方企业,假如老杨的创业之旅起步于其他城市,他也极大可能成就一番精彩。但显然会是另外一种状态的精彩,可能是别的领域,别的感觉。我们都是时光的朋友,我们也都是一个地方的朋友。他的“金荷花”、“芙蓉”、“雍锦”等,包括“COCO”,都有很强的“成都感”。成都,在全国人的集体想象中,是一个古老富庶、充满故事、有生活的地方。成都的成,是成事的成,成就的成。蓝光,在成都成事。

成都成就了蓝光,蓝光却不止属于成都。今年9月开始,蓝光进入“上海+成都”的双总部时代。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自己的位置。正如本书所说,蓝光希望抢占上海这个战略与品牌高地、财务与资本高地、投资与市场高地,人力和科技高地深入发展。蓝光有渴望与更多标杆房企同台竞技的决心和勇气,在向市场展示了一个“进击的蓝光”。成都、上海,各有优势,后者显然在全国、全球的政治经济版图中,占有更高位置、更重分量。但我想,无论上海的蓝光总部将如何持重、如何关键,老杨永远不会忘记成都,不会忘记玉沙路、春熙路,不会忘记1989年10月8日蓝光的前身“兰光汽车零配件厂”成立的日子。这就像父母养了孩子,孩子也会离家闯荡世界,但却不会忘记家的方向。

生产、生意、生活

蓝光的气场,来自“生”。

这个“生”是生产的生、生意的生,更是生活的生。生生不息者,才有气场。最早,老杨还是小杨时,在国企工作,从实车间生产,再到创立汽车零配件厂,这是他走出的关键一步。正如作家路遥所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走对了,生机无限。时代给了机会,干嘛不迈出一步呢?当然,从稳定国企到未知市场,这要勇气。真正的企业家,往往兼具发现机遇的眼睛和勇抓机遇的双手。

本书中有一段充满细节和情感,勇于下判断的描述,让人会心一笑:“1992年的成都玉沙路64号,蓝光实现了在723摄氏度下铸造铬钒钛的核心技术。一群人在杨铿的带领下,激情满满,骨子里的坚韧与执着被唤醒。蓝光从一开始就具有敢于突破、锐意创新的勇气。”

是啊,“激情满满,骨子里的坚韧与执着被唤醒”,这正是那个年代给人的感受。很多人走过那个年代,而老杨拥有那个年代。创业没几年,蓝光很快从制造业走向地产业。1995年春熙路上的26层楼,是“成都兰光房屋开发公司”成立以来的*个代表作。再然后,在成都乃至全国地产圈,蓝光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回忆人生,我也常想,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时,常会局限在一个圈子,而不愿跳到新圈子。蓝光不然,他搞汽车配件很成功,却要跳出去做地产,实现转轨。在成都做得好好的,还要去全国看看。这也是顺时代潮流,不断作出改变。

“蓝光梦想成为一个能够改变人们生活的企业。它的求变无处不在。它从呆板的教条和法则中跳出来,从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做地产,本质上是服务人的生活。说易行难。所有的“满意”,背后都是摸爬滚打,历经考验。蓝光的诞生地成都,是一座懂生活的城市。“更懂生活更懂你”,这大概是老杨和蓝光的初心。成功企业家,需要不迷失方向。不止房地产,很多行业都一样。从人性出发,创造出更“懂你”的产品,构建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关联,都是要努力的方向。

快速、快车、快乐

蓝光的气场,来自“快”。

快是快速的快、快车的快,更是快乐的快。翻看这本书,一个体会是:蓝光发展太快了,做事快,盖房子快,想法落地快。从某种意义上说,蓝光更搭乘了时代快车,改革开放是一辆超大的快车。这场快车上,蓝光长袖善舞,快乐前行。回想与老杨交往的细节,有个很深的感受:如果自己不快乐,看不到希望,如何让同事让服务对象快乐并看到希望?许多人留在蓝光,都是因为老杨。在蓝光工作,他们搞生产、做生意、有生活,享受了创业和创造的快乐,充满希望。

老杨“是一个能量很足、精力旺盛、思维极快、行动力极强的人,并且不拘小节,十分随和”。 他会走进总工程师陈乃鸿的办公室,问道:“陈大爷,有没有吃的?我饿了。”而陈乃鸿眼皮也不抬一下,专心用放大镜查看资料上的照片,指尖轻敲桌面,说:“抽屉里有的是,随便拿。”在蓝光,大家工作状态很惬意,“冬天大家就一起围着烤火盆、端着几只旧茶缸;夏天有可能转移到路边的烧烤摊,边打蚊子边喝点啤酒。说是开会,说完正事后,大家伙就天马行空放开了聊,许多产品、工艺流程、工厂管理的创新点子常常就在这每天不断的例会上灵光乍现。”

人的创造性从何而来?固然,从长期磨练、催逼压榨中来。但也更多从一种舒适放松的状态中来。所以能产生这种状态,与企业文化密切相关,与创始人关系很大。阿里巴巴有“花名文化”,创始人马云叫“风清扬”,现任董事长张勇是“逍遥子”。我看,蓝光有“摊摊”文化—— “不然去麻辣烫摊摊(四川方言,意指摊位)上聊?刚发了工资,我请客。”这是蓝光的创业者们,特别喜欢的一种表达,爽快、利索,有人间烟火味。这是一种不见外的感觉。大家之间互相见外了,企业的管理,可能也就到瓶颈期了。我有时候想,老杨企业这么大,现在还像以往那样充满活力,还这么不见外吗?真希望它,永远没有大企业病,永远让人有希望很快乐。

蓝光、蓝天、蓝图

蓝光的气场,来自“蓝”。

这蓝是蓝光的蓝、蓝天的蓝,更是蓝图的蓝。从名字看,“蓝光”,蓝色的光焰,这是车间师傅们最熟悉的感觉,这个名字暗合了它的出身,也充满想象空间。一般人可能不太熟,蓝光现在做的事,不止地产,不止科技,还和“蓝天”有关。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蓝光嗅觉敏感,2016年以来,“打造万亿级产业生态链”多次成为蓝光集团内部会议的主题。进军生态,是后房地产时代背景下蓝光突围市场的一个战略决策。

稻盛和夫说,“你心中描画了怎样的蓝图,决定了你将度过怎样的人生。” 在老杨心中,是有蓝图的。我想,这蓝图起初可能不太清晰,但现在越来越清晰了。人在时代潮流中成长拼搏,也参与了对时代的形塑。顺应时代洪流,参与其中,这是老杨的一个特点。他和蓝光的蓝图,在他脑海,也在他眼前。站在上海虹桥世界中心新总部十楼露台上,老杨能够看到对面的国家会展中心,因为近在咫尺。

下一个30年,蓝光正在路上。如果说不改初心的信念,一往无前的勇气,顺应时势、洞察先机的战略眼光成就了过去的蓝光,那么成就蓝光未来的,仍必将是这些因素。对中国来说,正在强起来,这是新时代;对世界来说,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而对蓝光来说,在新时代和未知变局面前,因有强大气场,而丝毫不会怯场。

“蓝色的信念,像智慧和坚韧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向前方。”老杨喜欢写诗,这句我最喜欢。

祝福蓝光,祝福老杨。

张德修 原人民日报社编委、海外版总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