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更多应该是大家联手做事情,克服困难,帮助我们的电影尽快复苏。”
在7月25日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论坛上,博纳影业集团董事长于冬向行业喊出了号召。
放在往年,这不过是大佬们的场面话。但今年疫情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各位影业的掌门人都发现,抱团取暖的重要性前所未有。
“中影的傅总疫情期间主动给我打电话,问老于你缺钱吗?我赶紧把《叶问4》的钱给你。其实他院线的钱都没有收回来,但他主动先把钱结给我,这实实在在代表了行业互相帮扶,令人感动。”提起同场的中影股份总经理、华夏电影董事长傅若清的“义举”,于冬颇为感叹。
不只是中影和博纳,行业互相帮扶已经成为电影行业的共识。
执掌腾讯影业、阅文集团的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在论坛上表态,围绕“不孤立做电影”的思路,接下来腾讯影业除了联动腾讯体系内部,也将连接更多腾讯体系外的优秀创作者和企业。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介绍,光线在疫情期间就在全力帮扶其投资合作的企业,派出了管理、编剧、项目人员帮他们发展项目,解决资金问题,“影视行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他们是整个行业的基础。”
每一次危机,每一次挑战,都可以成为是行业反思自我、重练内功的机会。光线就都在重新梳理手里的项目,提高标准,而因《冰雪长津湖》停拍损失1.5亿的博纳则利用好这段机会,重新推算了补拍成本。
不过正如于冬所提到的,要避免明年下半年电影市场出现“断档”,行业目前最应该加紧恢复电影制作。“目前的片源大概四五百部,能够支撑到明年的三四月份,明年的暑期会有一批建党百年的电影上映,但是之后的档期都是比较空。”
而面对流媒体带来的变革,在场的影业大佬们一致认为,要尽可能运用技术和内容的结合,给观众带来更好观影体验。中影股份总经理、华夏电影董事长傅若清甚至透露,未来将大踏步推动线上电影发行。
疫情动态:
光线腾影招新人、中影将做线上发行?
疫情让各大影视公司大量的项目制作中断,也使得原本快节奏的影视公司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练内功。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透露,疫情期间光线不仅没有裁员,还招聘了50多个应届生,同时还在继续签约编剧,目前签约编剧数已经达到80个。
而经过五年摸索的腾讯影业,在疫情期间也完成了组织和能力升级。“在过去几个月里,我们加大了对行业内优秀制片人、编剧,以及制作各个环节优秀人才的招募力度。”程武介绍。
除了逆市招新,几家也都利用好了这段时间,全面梳理手头业务。
王长田透露,疫情期间光线重新梳理了正在进行的六七十个项目,并且全面提高了评估的标准,在剧本和剪辑等方面都将进行严格打磨。他认为,疫情给市场带来的变化,需要重新去平衡,去适应。
博纳掌门人于冬也有类似看法,“疫情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准备、打磨和筹划的时间。相比两年前,现在有更多的时间去打磨一个剧本。”
在疫情期间,博纳影业没有浪费一点时间。于冬介绍,从武汉解封的*天,博纳就开始了抗疫题材电影《中国医生》的实地素材搜集工作。
除了尽可能维持日常项目的筹备,疫情带来的挑战也让很多公司开始思考公司架构和业务方向的调整。
中影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华夏电影董事长傅若清在论坛上表示,作为几乎完全依赖电影生存的公司,疫情期间面对所有压力的时候,中影和华夏也在思考是向腾讯、阿里等公司学习,扩充电视剧、网剧的内容创作,还是根据自身情况来发展。
“经历了疫情期间,我们的定位也非常清晰和准确:未来我们除了线下影院的电影发行之外,我们还要大踏步推行线上电影的发行工作。”傅若清介绍。
上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介绍,上影集团认为疫情会加速产业结构性调整,包括影院、影视基地、主题乐园等重资产都将加大兼并收购的力度,因此上影也做了相应的布局——在加大长三角文旅融合项目的布局外,上影还斥资5亿收购了一家资金运营困难的影视基地,推进上海科技影视之都的建设。
对于拥有淘票票和灯塔数据的阿里影业而言,疫情期间的练内功主要表现在新产品的开发上。
阿里集团副总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介绍,在预知到未来疫情常态化的状况时,阿里便联合电影院推出了如隔座售票等产品功能。此外通过联合淘宝直播,将线下首映礼搬到了线上,如《*次的离别》云上首映礼。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于冬在压轴发言中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更多应该是大家联手做事情,合作共赢,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解决困难,一起帮助我们的电影尽快复苏。”
疫情让电影业备受冲击,影视行业大部分中小企业首当其中,他们是整个行业的基础。如果说疫情期间大公司面临的是规模的缩减,那么中小公司面临的则是生死存亡问题。
“全力帮扶中小企业,是光线在疫情期间做的最重要的三件事之一。”王长田说。对于光线投资和合作的企业,他们或是派出了自己重要的管理者过去工作,或是派出了编剧和项目管理人员,去帮助他们发展项目,解决资金问题。
“目前来看,一些我们帮扶的小企业,还都比较健康的在推进。”王长田说。
程武也提到,秉承不孤立做电影的思路,在过去的三个月,腾讯体系内部也做了调整。未来,腾讯影业将更紧密地联动内容的上游包括阅文集团,腾讯动漫,新丽传媒,同时也希望和下游如猫眼形成紧密合作。
而对于腾讯体系外,程武表示也希望能更积极,更开放连接更多优秀的创作者,去打造更多优秀的作品。
流媒体对影院冲击加剧,
但更需要担心的是短视频?
电影院关门的近180天,让从业者深刻意识到,电影并不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
在这半年的时间,大众的娱乐兴趣明显偏移向了电视剧、网剧、网大、游戏和短视频。很多原本计划进入院线的电影,也选择了线上播出,流媒体与电影院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如今电影业逐步复苏,影院要如何才能将观众吸引回来?后疫情时代的电影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程武指出,疫情期间尽管电影院没有开门,但是看电影的人数并未减少。一方面豆瓣的数据显示:疫情期间大概有511万观众一共看了1.2万部影视作品,平均人均23.4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4%。另一方面,猫眼研究院的指数显示,五月份影院还没开工时,就有88%的观众期待回到电影院。
“尽管电影不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好的电影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必需品。”程武说。
“这并非整个电影产业*次面对这样的问题,自1895年电影诞生以来,因为科技手段的进步,电视、互联网的出现,给院线电影带来的冲击是持续的。但每次冲击、挑战都孕育着新的机会。”程武表示,“只有通过更主动的应用和探索现代科技和电影艺术的结合,电影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这段话也得到了傅若清的认同。“我们要积极地正视流媒体在疫情期间以及在未来和我们分享观众。除了内容,电影不同于其他视频产品的特色和特点是影院特别的仪式感。”
傅若清认为,未来如何把电影院这样一个社交性强的属性保持和发展好,是电影与其他视频产品形成差异的关键。
傅若清介绍,疫情期间,中影和华夏在厦门特别成立了一个电影的融资租赁公司,就是希望在后疫情期间能给影院重新更新和迭代设备。“说服观众去电影院看电影,就要拿出既对得起观众时间和金钱,也要对得起创作者努力的放映环境和放映质量。”
王长田认为,在至少五年以内,重大体量的电影还是离不开影院。就此他也顺道提出了突破现有院线窗口期以及实现收费窗口多样化等问题,希望现有院线电影上映1个月后才能上线的规定能改变。
而阿里影业总裁李捷则坦言,“院线发行和网络发行两种方式,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了,不需要再讨论。我觉得今天真正需要担心的是短视频对人类阅读习惯的改变。”
在他看来,现在并非网络电影在影响院线电影,而是短视频和直播在影响所有的长视频内容。
“观众越来越喜欢短的,甚至是于直白的、没有任何剧情设计的内容。但是电影本身是讲故事,要有复杂的故事设计和剧情,有表演。一旦这样的阅读习惯被建立起来就太可怕了,由于长时间在短视频的环境里,他们接受不了看过长的电影。”
李捷认为,现在迫切需要做的是对青少年的引导,这种引导不仅体现在短视频的观看上,还在于对长视频,对经典电影内容观看的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电影的观看习惯。
作为院线电影的坚守者,于冬认为解决办法更直接。“不管什么窗口期,要相信只有我们拍出好电影,院线自然都会把这个市场换回来。”
更让他担心的是后续片源的供应。于冬介绍,目前国内院线片源储备大概在四五百部,能支撑到明年的三四月份,明年暑假一大批建党百年的电影上映后,接下来的档期是比较空的。尽管前不久横店的开机率在上涨,但是目前院线电影的开机率还是很低的。
“现在我们最应该着急的是加速恢复电影的创作,让源头活水尽快恢复。”于冬强调,电影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线,更多是艺术创作。在经历过疫情之后,观众在期待新电影出来,他们希望得到心灵抚慰,而抚慰心灵正是电影的功能,有了观众的期待,电影的主创团队也会更加珍惜机会,从而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我相信,有电影人在,就会有好电影!有好电影在,观众自然会回来!”于冬说。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数娱梦工厂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