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卡脖子的技术困境,逼出基因界的“华为海思”?

目前,香港高等法院正在审理Illumina指控华大智造等6家公司华大集团旗下公司专利侵权的案件。此前双方在诉讼中各有输赢,这次的案件走向如何、耗时多久,都充满不确定性。
2020-09-20 16:24 · 微信公众号:亿欧网  顾彦   
   

若将华大基因称作“基因届的华为”,那么华大智造就是“基因届的华为海思”。

如同芯片之于通信行业,基因测序仪是整个基因行业的核心设备。但长期以来该领域被Illumina等国外厂商垄断,高昂的采购成本让国内企业苦不堪言。华大基因还曾遭遇提高试剂价格、拖延保修时间等。

为了不再受制于人,华大基因2013年收购了美国测序仪厂商CG公司,随后组建基因测序仪研发团队。2016年,华大智造正式成立,至今已完成两轮融资。

近日,华大智造与中信证券签署了上市辅导协议,并已在深圳证监局进行了辅导备案。这意味着华大智造将登陆A股市场,成为国内“基因测序设备*股”。

大洋彼岸的Illumina市值接近500亿美元,刚完成B轮融资、估值未知的华大智造能否“借市”弯道超车?

又一个“卡脖子”技术

华大基因和Illumina,是一对“相爱相杀”多年的老对手。

基因行业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为基因测序仪与耗材试剂生产制造,中游为基因测序与基因检测服务,下游为终端用户。

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是提供基因检测与基因测序服务,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游。上游的基因检测设备市场,则长期被几个国外龙头公司垄断。

华大基因2017年6月发布的招股书显示,2015年Illumina、Life Technologies(被Thermos Fisher收购整合)和Pacific Biosciences(彼时和罗氏合作)在全球基因测序仪市场中共占据94%份额。

其中,美国基因测序设备厂商Illumina独占超过70%。2014年Illumina推出的HiSeq X Ten基因测序仪,使基因组测序成本大幅下降至1000美元,奠定了其在全球基因检测设备市场的龙头地位。

华大基因曾经是Illumina*的客户。2010年,凭借来自国家开发银行的数亿元贷款,华大基因从Illumina购入128台当时*进的Hiseq2000测序仪。这使得华大基因的检测成本大幅下降,数据产出快速提升,一举成为全球*的测序机构,还因此得名“测序工厂”、“基因界的富士康”。

不过Illumina却因此开始忌惮华大基因的实力。媒体报道称,Illumina不仅抬高了试剂耗材价格,还不再向华大基因出售新的测序仪,并以各种借口拖延已购设备的维修。

这让华大基因差点瘫痪,不过也坚定了其自主研发测序设备的决心。

这段故事,和华为在芯片上的遭遇何其相似。这让华大基因更早意识到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性。

2012年,华大基因出让旗下华大科技有限公司42%的股权,换取了来自云锋基金红杉资本中国等投资机构的近14亿元融资。资金的主要用途就是收购美国测序仪公司CG(Complete Genomics),这笔交易于2013年以1.176亿美元的价格达成。

收购完成后,华大集团随即开始组建自己的测序仪研发团队。2014年7月,在CG公司技术基础上研发的BGISEQ-1000和BGISEQ-100两款测序仪顺利获批。

2016年,华大智造正式成立。由测序仪板块独立拆分而来的华大智造,和上市公司华大基因同属华大集团旗下,分别定位先进制造和先进服务。两者为“兄弟”关系,背后的实际控制人都是华大集团创始人汪建。

此后华大智造基本保持每年推出一款新机型的速度。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其基因测序仪全球装机量达到1700台,超过Illumina(公开资料显示1.1万台)的1/10,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3。

目前华大智造已取代Illumina成为华大基因的*大供应商,且占比仍在扩大。

财报显示,华大基因2018年和2019年*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均在6亿元左右,分别占其年度采购总额的45.83%和50.31%。虽未公布具体名称,但6亿元这个数据和华大智造的相关数据基本吻合,业界普遍认为该供应商就是华大智造。

主打性价比

就在今年5月,华大智造刚宣布完成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B轮融资。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基因测序领域金额*的一笔交易,刷新了其在A轮融资时创下的2亿美元纪录。

领投方为IDG资本、CPE,跟投方为华兴新经济基金、国方资本、华泰紫金、钛信资本、赛领资本基石资本、上海鼎峰、国泰君安创投等,老股东金石投资松禾资本也继续追加投资。

在2019年5月A轮融资时,投资方还只有金石投资、松禾资本和东方证券。有媒体报道称,当时华大智造计划达到330亿元(50亿美元)估值,但融资完成后的实际估值为40亿美元。

而如今,知名机构争相加入,资本对华大智造态度仍然坚定。

有投资人认为,华大智造在A股上市之后市值将超越华大基因,成为华大集团的“头牌”。因为设备研发是一个技术壁垒很高的领域,比检测业务更有竞争力。

“和国内其他正在做测序仪开发的企业相比,华大智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发生产生态体系,这非常难得。”北京市计算中心生物计算事业部经理陈禹保告诉亿欧。

据统计,目前国内市场上只有15家企业正在提供测序仪产品,或者明确表示正在进行测序仪研发。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和国外厂商合作。

作为中国基因测序设备的龙头,华大智造或许有望向目前市值近500亿美元的Illumina看齐。

“测序质量不输Illumina,甚至在某些指标上已经超越。”华大智造前员工小方(化名)告诉亿欧。

今年3月,一个来自韩国的研究团队在bioRxiv网站发布了一项针对华大智造测序仪的研究。该团队使用相同的样本,对华大智造和Illumina的共7款测序仪进行了系统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华大智造平台和Illumina测序平台相比,在测序错误率、覆盖度、覆盖均匀性和变异准确性等关键性能指标上水平相当。

同等质量的情况下,华大智造主打“性价比”。

2018年,华大基因CEO尹烨在公开演讲中透露,基于自主研发的测序平台,华大基因已经能将个人全基因组测序成本降至600美元。

华大智造COO蒋慧曾举例,华大智造的DNBSEQ-T7和Illumina的NovaSeq6000测序仪都是100万美元/台,但耗材成本却相差一倍。Illumina每消耗10美元的试剂可产出1GB数据,而华大智造只需要5美元。

小方告诉亿欧,和Illumina主打高通量测序平台不同,华大集团有许多针对小通量的测序解决方案,设备耗材价格和使用门槛都很低,能够覆盖到市场上更多的测序需求。

待解难题

基因测序市场仍在快速增长,BCC Research预计2022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29亿美元。

依托于这个市场,设备商的发展空间看似不小。但目前国产测序仪的研发,还有诸多问题待解。

对华大智造来说,目前最棘手的是和国外巨头的专利之争。

Illumina曾在2010年和2012年两度起诉CG公司侵害其专利权,直到2013年双方才达成和解。如今Illumina故技重施,从2019年开始在英国、德国、瑞典、瑞士、美国、香港等多地,起诉华大智造和华大集团旗下相关子公司专利侵权。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告诉亿欧,芯片、基因等都是技术密集型领域,本就多发专利诉讼。这既是业务国际化面临的必然挑战,也是全球化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专利是绕不过去的坎。”李俊慧说,“自身技术积累雄厚,就可以对其他市场竞争对手施压。自身技术薄弱,就需要为其他厂商的技术贡献付费。”

年轻的华大智造,在技术和专利上的积累显然还不够。

据蒋慧介绍,华大智造测序仪的核心技术专利来自此前收购的CG公司,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优化,目前已经开发出和其他公司不同的技术路线。

但华大基因前员工小袁(化名)告诉亿欧,华大智造的原创性研发更多体现在试剂耗材、文库构建和数据分析软件等方面,受制于国内精密元件制造上的短板,核心部件上的改进相对有限。

目前,香港高等法院正在审理Illumina指控华大智造等6家公司华大集团旗下公司专利侵权的案件。此前双方在诉讼中各有输赢,这次的案件走向如何、耗时多久,都充满不确定性。

而对国内基因行业的其他厂商而言,资金才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小方和小袁告诉亿欧,目前行业*的问题是就是,测序设备制造投入大、风险高、回报慢,大多数公司不具备相应的资金实力。而对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的大公司来说,直接和Illumina合作则是更简单的选择。

陈禹保则认为,制约国产测序仪或者说国产精密仪器发展的原因还有人才和体制。

“目前中国不缺资本,缺的是原创性技术或者颠覆性技术,这些都需要人才来实现。而人才发挥作用需要体制机制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结语

除了在测序仪研发上的巨额投入,华大集团近年来几乎是不计成本地,和各地政府合作基因健康筛查民生项目。

华大基因首席市场官赵立见曾透露,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华大基因将商业检测项目的价格降低到市场价的1/3,有些地区甚至降到1/5。

从民生项目中积累的大量数据,有望应用在药物开发、疾病防治等长期研究中。但短期内,业绩增速放缓、利润水平下降,已经赫然体现在华大基因的财报上

向上游要利润也许是个办法,华大智造可能是“全村*的希望”。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亿欧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