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仙瞳资本:生物医疗投资的“抢滩点”没有导航可寻

2020年5月,艾欣达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AST-3424项目完成了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申报,有力填补了我国靶向广谱抗肿瘤新药的市场空缺。
2020-09-27 13:58 · 网络     

2020年5月,艾欣达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AST-3424项目完成了血液肿瘤的临床试验申报,有力填补了我国靶向广谱抗肿瘤新药的市场空缺。据悉,AST-3424作为靶点明确,靶向精准的全球首创的一类抗癌药物,在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方面有广泛的适用性,预期上市后,将会拥有每年不少于100亿元的亚洲市场。

除却前景广阔的AST-3424项目,艾欣达伟董事长兼CEO 段建新博士,主持开发的乏氧活化前药TH‐302项目已经完成多个临床试验,目前,该项目与默克合作进入了临床Ⅲ期,已为公司带来超过 1.2 亿美金的收益。

近年来,以艾欣达伟为代表的生物医疗企业,开始大量攻占市场份额,许多投资人跃跃欲试,期望可以占住先机。然而,生物医疗投资看似机会汹涌,实则“上岸”艰难。

艾欣达伟现已荣誉加身,但作为领投企业的仙瞳资本,从2017年起孵化投资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坚守。无独有偶,成立8年,仙瞳资本已投资了艾欣达伟、Sparx、喜鹊医药、索元生物、复诺健等70多家国内外医疗企业,而其中任何一项投资,都是深耕厚植的结果。

问起如何找到生物医疗投资的“抢滩点”,仙瞳资本创始人刘牧龙先生表示,这并没有什么地图和导航可寻,生物医疗投资是一条荒野上的荆棘路,需要强大的耐受力也更需要准确的方向感。

生物医疗投资“入行”容易“入局”难

根据Choice金融终端的数据,2019年全年总共有40家国内的大健康企业完成了41次IPO,A股IPO次数共有19次,生物医药IPO超过半数。从A股IPO的募资总额比较来看,资本投资新药研发热情依旧,8家生物医药企业78.56亿元的总募资净额占总额的54.6%。今年截至5月中旬,中国生物科技行业股权相关的融资交易规模达到68亿美元。

疫情后,更多的资本向医疗方向倾斜。虽然“入行”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但在真正跨过门槛能“入局”尖端生物医疗领域的投资团队屈指可数。

在生物科技投资中,领投者稀有,跟投者簇拥。大部分投资者缺少对行业的底层认知,更没有对产业链的深耕经验与布局意识,在面对科创板这样允许未盈利生物药企上市的平台时,医药投资者往往缺乏专业估值能力。

不仅是投资者跟风入局难,药企也越来越难靠“跟风”快速获利。

随着 2015 年以来药政审评审批政策的逐步推进,以仿制药为主的经营模式将面临日益增加的压力,而创新药领域则将逐步享受从加速审评到医保承接力度加强的红利。

中国生物医药正在爆发式增长,然而主流仍是me-too和biosimiliar,大部分创新药都是仿创药,专注做First in Class创新药的企业非常少。一是因为研究创新药周期长回报慢,二是因为技术难度高,投入成本高。纵览仙瞳资本过往的投资项目,却不难发现许多First in Class生物制药的身影。

以不久前获得人民币5.9亿元规模C轮融资的索元生物为例,自从在国际大药厂手中接过失败难题,索元生物重新布局研发产业链,目前拥有已开发至临床后期的六个产品的全球权益,均为全球首创药物(First in Class)。

*的生物标记物平台技术,索元生物筛选敏感患者重新实验,提高新药的成功率;除此之外,针对弥漫大 B 淋巴瘤(DLBCL)这一适应症的产品DB102还被视为“可达到30亿美元销售额的重磅炸弹”,前景蔚然。

医疗投资涉猎广泛,有许多门窗与入口,但若要爬到投资“大厦”的顶端,需要耐力以及无可复制的技术加持。在仙瞳看来,持续投资“硬骨头”项目,才能给自己一直“加重”,这是培养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生物医疗投资需要契机也需要野望

医疗市场错综复杂,在细分赛道的选择上,更考验投资团队在政策调整、市场变动中对产业全链条底层逻辑的真正了解。只有真正对医疗产业了然于胸,才能有成熟的“抢滩”布局。

对于许多人来说,医疗市场有冷有热,但对仙瞳来说,深耕这个领域,他们的体感是“恒温”,比起追逐外界的“温差”,把控自己内部的投资节奏,更为重要。

生物创新药管线的研发往往需要10年甚至更长的长周期,加上临床实验的高失败率与商业化的复杂运营,药物研发投资的失败率非常高。除了以专业判断力为项目的变现潜力估值之外,投资者灵活调整布局步伐,把控资金流也极为重要。

在仙瞳资本的投资项目中,Sparx公司就以*的生物药CMC生产技术和工艺、一体化生物药研发体系而出名。其研发管线包括了目前为止全球*抗CLDN 18.2/PD-L1双特异抗体Abstract# 534,还有靶向其它实体瘤全新靶点的抗体和小分子药物。但在高精尖领域的“首创”地位之外,Sparx也囊括了部分in-licensed产品,通过收购专利与成果丰富自己的研发管线,缩短变现周期,实现合理布局。在Sparx目前的管线中,已有三个in-licensed产品有望短期内实现产业化。

国内的创新药市场潜心挖掘,in-licensed的企业又可补充反馈市场的及时性与灵活性,仙瞳的投资有灵活调整的“动”,也有潜心深耕的“静”。动静结合,扎实而有力地进行“抢滩”。

生物医疗投资中靶要看握枪人

比起推广一个好的项目,能够让一个潜力项目拨云见日更需要功底。

市场布局是靠上策紧密的逻辑,而项目的选择则是靠操作的实力。仙瞳资本创始人刘牧龙先生在创业之初就有着“组建专攻生物医疗投资团队”的目标,放大自己产业背景的优势,发掘出了一大批潜力黑马。

以喜鹊医疗为例,这家临床阶段的First-in-Class “全球新”药物研究开发公司,依托其独特的新药创制平台,深度布局脑卒中、糖尿病肾病、帕金森病、痴呆症、青光眼和心肌缺血等领域。仙瞳资本与喜鹊医疗的契合之处在于他们都看到了市场潜力大但临床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的心脑血管和线粒体疾病创新治疗药物的研究开发。“疾病治疗是一个被动需求,市场是永远在等你的。中靶与否的区别在于能否更快地找到更优治疗方案。”所以仙瞳资本在分析投资项目时紧跟前沿,但不盲从;选择项目不着重看当下,而是看未来潜力。

喜鹊医药在罕见/非罕见疾病领域的广泛布局覆盖了千亿级别的市场空间,而“firstinclass”创新药研发则是拿下市场份额的硬实力。

2020年喜鹊医疗完成了Pre-C轮总额为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仙瞳资本也表示,未来还将持续发掘潜力项目,比起公司是否上市,他们更看重企业项目的未来市场与价值。

据悉,在仙瞳资本投资的近70家企业中,有一大半进入到下一轮的融资;像索元生物、艾欣达伟等更是成绩瞩目。

生物医疗投资是一个眼光瞄准未来,需要先行一步的领域,入局,布局,以及投资项目的挑选与挖掘,都需要站在行业宏观视角全盘考量。

生物医疗投资越是深耕越要站在前沿,越要站在前沿,更需要摸索与尝试,没有现成的道路可以便捷直行。

“我们愿意一直做走在前面的探路人”,仙瞳创始人刘牧龙先生表示,只有这样,才能让后续的“抢滩”动作更快更精准。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