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蚂蚁战大象,马云与郭台铭豪赌新制造

十三年之后,马云与郭台铭关于「蚂蚁与大象」的争论仍没有分出高下。
2020-10-19 09:52 · 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圈内事  魏宇奇   
   

继苏宁、软银之后,阿里再次成为了股东的提款机。

10月9日,鸿海精密在阿里巴巴股价突破300美元之际选择高位套现,通过子公司Foxconn Ventures(富士康创投控股)卖出了63万股阿里巴巴ADS,总交易金额达1.86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5亿元)。

这其实并不是富士康*次对阿里进行减持。仅在2019年,鸿海就抛售了6.7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截至目前减持总额达8.6亿美元。根据公告,这次高位套现后,富士康手中仍握有63万股阿里巴巴ADS,持股比例为0.02%。

很难想象如今和阿里「互动」频繁的郭台铭,曾经与马云吵的不可开交。

二人结缘于2007年的阿里第二届电商大会,马云在会上率先对郭台铭发难,「富士康是制造业的大象,阿里要用很多蚂蚁推翻你」。

带领富士康成为「代工*」的郭台铭自然容不得这样的挑衅,他当即质疑道「蚂蚁怎么可能推翻大象」?

虽然这番唇枪舌战之后没有分出输赢,但富士康却在发生「蚂蚁与大象」争议的当年就斥资2.7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5亿元)入股了阿里,一路持有至今并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随着阿里新制造的亮相,「蚂蚁与大象」之争似乎到了揭晓答案的时候。

01

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首次提出「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其中,新制造意味着数字技术对传统制造业的深度重构,实现制造业的智能化、个性化和定制化。

在「蚂蚁与大象谁会推翻谁」的问题上和马云有过争执的郭台铭,在新制造的问题上也和马云持不同意见。

在2018年中国IT*峰会上,郭台铭表示马云提出来的新制造其实是他给加上去的。这还不算完,他还举了两个例子来反驳马云。

「如果李小加要水喝,在手机上一按就能出一瓶水吗?当然做不到,还是得有实体经济」。

「刚才我上厕所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在排队,很多人来跟我拍照,还有人问我:你还亲自来上厕所啊?建议以后主办方给我们安个互联网管子,以后直接就传到华大基因去了」。

郭台铭的态度通过这两个例子体现的十分明显,在他看来实体经济才是重中之重。「新制造就是现在的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互联网不是*的,最终要落地到实体经济」。

对于这套观点,郭台铭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IT*峰会后,他就马不停蹄的在各个城市之间奔走,甚至为此推掉了李嘉诚的饭局,只为跟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宣传他的工业互联网理念。

郭台铭会这样做自然是有原因的,这些动作其实都是在为即将上市的工业富联做包装,他希望用工业互联网概念淡化工业富联身上的代工色彩。

02

就在郭台铭四处站台为工业富联「增光添彩」的同时,马云悄悄向富士康开了一枪,在内部启动了新制造项目。

2020年9月16日,被阿里藏了三年的新制造项目「犀牛智造」,终于在杭州揭开了神秘面纱。

无论是马云言犹在耳的新制造,还是由蒋凡担任公司法人和董事长,都足见阿里对「犀牛智造」的重视。

简单来讲,犀牛智造其实是阿里运用云计算、IoT、AI等技术为工厂进行赋能,实现数字化升级的载体。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犀牛智造已经为200位淘宝天猫商家、主播等提供了生产服务。

测试结果显示,高度数字化的犀牛工厂能够承接更多个性化、小规模的订单,同时又可以保持低成本和高效率。犀牛智造能缩短75%的交货时间、降低30%的库存,甚至减少50%的用水量。目前犀牛工厂可实现100件起订,7天交货。

要了解犀牛智造,其实还需要了解另外两个不可或缺的信息。一个是它的目标是什么,据官方透露犀牛智造旨在成为全球*的数字化制造基础设施,让商家像使用云计算一样使用犀牛智造;另一个则是马云在2016年提出新制造概念时,曾表示未来机器吃的不是电,而是数据。

综合以上的信息来看,阿里的新智造目前的*特点就是「快」。

这个快的体现是基于阿里在电商上的经验做到提前预测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提高效率。犀牛智造目前取得的成果也对这点进行了佐证,它的合作伙伴以阿里擅长的服装品类为主,应用后工厂的库存、生产周期也得到了缩减。

换句话说,戴上了阿里光环的犀牛智造,虽然官方给出了目标,但落在实处却是模糊不清的。

首先,如果仅是借助自己在电商上的优势,通过预测需求来提高工厂的效率,那阿里的新制造上和58同城在分类信息上做的事其实是一样的。这固然起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但这个结果并不是只有阿里能做到,京东、拼多多都可以。

而且相比于其他细分领域的制造业,服装行业的难度相对较低,宣称要做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赋能者的阿里,能否将在服装上的经验移植到其他行业也是个疑问。

其实阿里在其他细分行业上曾有过先例,只不过并不成功。

2016年,阿里云徐工集团合作搭建了中国工业云平台「徐工工业云」;2017年又和光伏企业协鑫达成合作,双方约定将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打造协鑫光伏切片智能工厂。

不算顺利的结果说明阿里虽然依靠电商在服装行业上的优势,对服装制造业进行赋能,但迁移到其他行业并不容易。

其次,阿里在新智造方面扮演的角色是运动员还是裁判员,或者兼而有之需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据界面新闻报道显示,在犀牛智造样板工厂的信息公布后,就有一些制造业从业者表示了担忧,担忧的核心是如果阿里的确做到了成本和效率的提升,同时又有自己平台的支持,引导电商去这个工厂下单,会对其他中小代工厂造成非常大的冲击。服装工厂担心会被有渠道优势,又能提高效率的阿里抢走生意。

因此,目前的犀牛智造必须先回答两个问题,即在制造业中介入到了什么程度?它在制造业的环节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03

马云固然可以依托阿里的力量「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殊不知在制造业打拼多年,甚至距台湾地区领导人位置一步之遥的郭台铭也不是等闲之辈,二人在「蚂蚁与大象」的分歧,不止停留在口头上。

在马云秘密打造新制造项目时,郭台铭也在富士康的基础上推出了他的「新制造」,那就是在2018年登陆A股的工业富联。

综合工业富联上市后透露的信息来看,它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首先是智能制造,工业富联的代表作是位于深圳的「柔性装配作业智能工厂」,它入选了世界经济论坛「制造业灯塔工厂」,阿里的犀牛工厂则被联合国认定为服装行业的全球首家灯塔工厂。

其次是科技服务,工业富联打造了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富士康工业云平台,面向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硬软整合的科技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已在汽车零配件、汽车电子、机动车、等多个领域落地。

工业富联的下一步发展也紧紧围绕这两个方面。工业富联首席数据官刘宗长在今年6月份上市两周年高峰论坛上曾表示,工业富联将在2020年将打造10个灯塔工厂的整体解决方案标,并进一步探索可规模化复制推广的价值场景与模式创新。

与阿里从互联网来到制造业中去不同的是,在制造业「根正苗红」的工业富联选择了一条挑不出毛病路线,即在智能制造上先用自身做实验,摸索出方法论后再复制推广。

如果只看路线工业富联似乎已经实现了转型升级,走过了挣辛苦钱的日子。但事实并非如此,就连它的基本盘也遇到了困难。

2020年上半年,工业富联的营收和净利润的表现均不理想,其中前者仅增长了3.6%,为176.65亿元,后者下滑7.98%,为50.4亿元。由于疫情影响,制造业企业的业绩与以往有差距其实在情理之中,但业绩不佳对工业富联而言其实早就是常态。

根据iFinD数据显示,上市两年来,工业富联无论是总营收还是净利润,在规模和增速上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甚至部分已经出现了萎缩。

其中,总营收的增速连降三年,从2017年的30.01%,降至2019年的-1.61%。净利润的表现则忽上忽下,2017年和2019年增速分别是10.45%、10.08%,相差无几,2018年则出现了大幅下滑,同比下降了3.93%。

体现到业务上,工业富联的支柱业务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工业富联的业务分为通信网络设备、云计算设备、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三部分。其中,通信网络设备业务占六成营收,这项业务的营收规模从2018年的2591亿元降至2019年的2445亿元,增速也从2018年的20.82%降至去年的0.1%。云计算设备业务的营收虽然仍在增长,但增速也出现了大幅下滑,从2018年的37.11%下滑至2019年的6.33%。

至于新业务,也就是承载工业富联转型重任的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业务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不仅规模小,发展也陷入停滞。

2018年该业务创造5.1亿元的营收,增速同比下滑了46.33%,虽然一年后实现了20.38%的正向增长,但6.2亿元的营收规模与4087亿元的总营收相比,还是有些不忍直视。

同时这项占比最小的业务恰恰是三个业务中买利率最高的,2019年达到了32.25%,远高于云计算设备业务的4.02%以及通信网络设备业务的11.17%,

考虑到支柱业务通信网络设备业务代工色彩浓厚,可以说工业富联为自己贴的科技标签在现阶段有些名不副实。

04

在火热的产业互联网浪潮中,无论是初创公司还是大厂,通行的做法是通过与业内企业合作,将它们的制造经验和自己的技术优势相结合,进而为传统制造业赋能。工业富联虽然不是纯粹的互联网企业,但它的路线本质上也是如此。

阿里却选择了另一条路,它没有和已有的工厂合作,反而自建工厂,这样一来阿里就必须面对一个所有代工厂们都极力回避的问题,那就是与客户进行竞争。

如果阿里想要做像三星那样即做手机供应商也做终端产商,那这条路线倒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偌大的手机江湖中三星这样的「异类」只有一个。而且阿里本身并不是制造业出身,失去和传统企业合作的机会,几乎就错过了吸取制造业精髓的机会,为制造业赋能的愿景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可见虽然犀牛智造头顶的光环不少,但前路并不明朗。

工业富联的情况其实与犀牛智造相差无几。

虽然支柱业务已经出现了下滑,但「代工*」的王冠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它的,不过承载转型希望的精密工具及工业机器人业不仅营收占比较小,进展也不顺,这为工业富联的「大象转身」增添了几分不确定性。

十三年之后,马云与郭台铭关于「蚂蚁与大象」的争论仍没有分出高下。无论是声势浩大的犀牛智造,还是家底雄厚的工业富联,在新制造上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圈内事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