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20年的艰苦“战疫”,我国疫情防控基本保持稳定,取得阶段性胜利。入冬以来,世界多地疫情出现反弹,国内疫情也呈现多点散发、局部聚集性的叠加态势。为降低春运大潮与走亲访友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与安全隐患,1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七部门印发通知,于1月21日至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迎新春送温暖 稳岗留工”专项行动,鼓励企业发放“留岗红包”“过年礼包”等,让异地就业人员留在就业地安心过春节。随着政策落地,企业和职场人也开始到了决策春节计划的关键时刻。
基于此,智联招聘于2020年12月30日至2021年2月1日面向全国企业及异地就业人员发起调研,内容覆盖企业“稳岗留工”政策及规划,以及全国异地就业人员的返乡计划、过年计划、困难和需求等等,为进一步帮助异地就业人员过好春节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和支持。
核心发现
一、企业“稳岗留工”安排
超2成企业已开展稳岗留工,企业规模越大占比越高
企业多数用“钱”留人,诚意满满
超7成企业自认“稳岗留工”举措奏效
经济支持是刚需,8成企业期望得到政府现金补贴
二、异地就业人员春节计划
近6成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已婚已育群体占比更高
因家乡防疫政策严格,农村人员就地过年占比超6成
黑龙江“返乡最难”,8成异地就业黑龙江人就地过年
就地过年的原因中,7成出于安全考虑,还有14.9%受“稳岗留工”政策倡导
维稳产业链,传统行业对“稳岗留工”政策反应最积极
物质激励呼声最高,“高薪留岗”吸引64.7%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
在外过年不失温情,过半人员获得陪伴
大企业员工公司活动丰富,小企业员工倾向灵活就业
基本生活保障等民生政策最受关注
超8成返乡过年人员有信心按时复工
一、企业“稳岗留工”安排
超2成企业已开展稳岗留工,企业规模越大占比越高
作为用工主体,为确保员工安全和节后有序开工,企业有责任积极响应防疫政策。针对HR和企业管理者的调研显示,21%企业已落地“稳岗留工”政策,还有15.2%正在准备开展。同时,46%的企业并未设置相关政策,还有17.8%表示不清楚。
从企业规模角度来看,规模越大的企业对政策的响应力度越高。政策落实情况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关系,规模在2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仅有不到2成响应政策,1000人以上大型企业中已落地具体政策的企业占到26.7%。
企业多数用“钱”留人,诚意满满
从措施的具体实施手段来看,企业普遍采纳以“钱”留人的实惠方式,其中“发放慰问品或福利”占比最高,达53.4%,其次是“发放留岗红包(39%)”和“安排值班并提供高薪(34.9%)”。
同时,在各地政府“暖心举措保障就地过年”的倡导下,企业也积极提供调休、发放防疫物资、组织员工内部活动等支持,给异地过年的员工提供多样化的保障。
超7成企业自认“稳岗留工”举措奏效
在已制定相关政策的企业中,72.6%的企业自认这一政策奏效,具体反映在多数员工已经选择就地过年,对抗疫行动做出积极贡献。
经济支持是刚需,8成企业期望得到政府现金补贴
企业为“稳岗留工”支出了硬成本和软性的企业关怀。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单个企业的力量也依然微薄,在福利性政策落地的同时,自身也需要政府给到一定的支持,79.5%企业提出期待政府发放“稳岗留工”的现金补贴;41.3%期望得到社保减免、26.2%期望减税,以分担企业在“稳岗留工”政策上的资金压力。
除经济支持外,23.3%的企业期望政府提供防疫物资,19.6%希望获得企业培训支持或补贴,还有10.4%对延长社保缴纳期限表示期待。
二、异地就业人员春节计划
近6成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已婚已育群体占比更高
针对异地就业人员的调研数据显示,57.6%表示此次春节不返乡,26.7%坚持回家过年,还有15.7%未决定。
家庭能否团聚是左右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的重要因素。据调研数据显示,与家人一同在工作地生活的受访者更倾向就地过年,占比为63.8%,高出“独自漂泊”群体10.8个百分点。其次,不同婚育状况受访者也呈现差异化,选择就地过年的群体占比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已婚已育(62.2%)、已婚未育(59.6%)、未婚有恋人(56.1%)和单身(51.9%)。
因家乡防疫政策严格,农村人员就地过年占比超6成
按照家乡所在地属性来看,来自农村的异地就业人员选择就地过年的占比达60.4%,排在*位,城市(57.1%)与县城(52%)依次位居其后。农村是防疫重点区域,有着更为严格的防疫政策,因此春节选择留在工作地过年的人员占比也更高。
黑龙江“返乡最难”,8成异地就业黑龙江人就地过年
当地的风险等级直接决定了人员流动的活性。在当前疫情零星发散的几个省市中,家乡在黑龙江省的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比例最高,达80%,这一比例在同样处于疫情发展阶段的河北省与吉林省分别为66.2%、59.2%。
就业地的政策则从另外一端约束着职场人,如北京、上海这类超大城市,防疫层次较高,政策制定的也更严谨,因此在这些城市工作的职场人返乡也更谨慎,担心节后返工受到影响。而且这类城市商业资源和文化活动丰富,配套的生活服务也相对便利,因此北京与上海的异地就业人员在当地过年比例较其他地区更高,均占到7成左右。
就地过年的原因中,7成出于安全考虑,还有14.9%受“稳岗留工”政策倡导
问及异地就业者选择就地过年的原因,72.9%受访者表示“因为疫情,安全*”,因防疫政策严格,返乡不便而就地过年的受访者占50.5%;此外,近期出台的“稳岗留工”政策也直接影响14.9%的异地就业者决定就地过年;还有13.6%受访者表示原本就不准备回家过年。
维稳产业链,传统行业对“稳岗留工”政策反应最积极
分行业来看,“稳岗留工”政策影响力较高的行业分别有能源/矿产/环保、贸易/批发/零售/租赁业/快速消费品/耐用消费品、汽车/生产/加工/制造,表示因响应政策就地过年的受访者占比均超2成,位于其后的有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房地产/建筑业。以上行业多属于较为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并曾在2020年疫情中面临复工复产难题。因此,为降低疫情带来的用工荒、复工难、供应链断裂等风险,2021年“稳岗留工”政策聚焦经济基本盘,向工业生产等传统行业从业者倾斜。
物质激励呼声最高,“高薪留岗”吸引64.7%异地就业人员就地过年
对于企业设置的主流稳岗留工政策,还是物质激励的呼声最高。64.7%的受访者表示“安排值班并发放高薪”对就地过年的吸引力*,53.3%的受访者期待“发放留岗红包”、32.3%的受访者被“发放慰问品或福利”吸引。因此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层面,想要*限度的鼓励职场人就地过年,用真金白银激励和补贴才最奏效,也能提升春节期间的个体体验。
在外过年不失温情,过半人员获得陪伴
对于就地过年的异地就业人员来说,与物质条件一样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据调研数据显示,54.6%就地过年职场人计划与朋友、室友或家人一起过年;相较之下,独自度过的占比29.8%。此外,在工作地寻找短期兼职、灵活就业与锻炼身体、休息调整的受访者占比也均接近3成,上进人士的假期也成了充电和赚钱的好时机。
大企业员工公司活动丰富,小企业员工倾向灵活就业
不同规模企业的就地过年人员在春节安排上也不尽相同。其中,企业规模大,员工参与公司内部活动的占比也更高,万人以上超大型企业在该选项上占比为14.9%,是规模在20人以下微型企业的7倍之多。规模较大的企业因员工数量更多、活动组织能力更强、经费更充裕等特点,能够为就地过年职场人提供丰富的集体活动,创造归属感。
相反,百人以下的小微企业中,计划利用假期当“斜杠青年”的超3成。反衬下显得多了一分辛苦,政府在制定支持政策时也应该积极向小企业倾斜,以更好的惠及员工。
基本生活保障等民生政策最受关注
“就地过年”的职场群体也对当地政策有相应的期待,63.9%呼吁政府在春节期间“稳定物价,保证‘菜篮子’”,53.2%期待政府“发放消费券、购物补贴等福利,29.6%期待“城市户外景区减免门票”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可见基本的生活、休闲等民生保障成为就地过年群体最为关注的方面。
同时,由于暂时不能阖家团圆,28.2%的受访者还希望各地政府能给予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更多人文关怀与补贴,其中家在县城和农村的受访者选择该选项的占比更高。事实上,这一期望也正在被加速落实。1月31日,民政部下发《关于加强寒假春节期间父母就地过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通知》,对全国各地关爱留守儿童政策作出部署,包括确保每一位留守儿童有明确的被委托照护人妥善照料、确保科学防疫、吸引返乡大学生等志愿者参与,有效缓解不在家乡过年群体的惦念。
超8成返乡过年人员有信心按时复工
进入春运,各地开始纷纷出台异地流动人员的健康管理政策,这也需要依然选择返乡过年的职场人提前做好规划。
调研数据显示,在春节返乡的受访者中,80.3%表示自己能够在节后按时返回工作地区,其中6成表示目前家乡和工作地均为低风险地区,还有2成认为提供核酸检测证明即可正常复工。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因此而变,短期未来,大规模的人才流动和聚集依然是重点规避的现象,这也势必有可能打破我们固有的风俗和传统。对于中国人来说,新春佳节是与家庭团聚的重要传统,“就地过年”这一特殊之举,是万千异乡人为防疫做出的贡献。因此,让付出奉献的人获得更多温情和关怀也是政府和企业努力达成的心愿,在后疫情时代,亲情被不可抗力阻断的同时,更需要调动社会资源,让社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为漂泊的个体提供更暖的服务、更贴心的政策,才能让城市有更多的人情味,让每一个个体在新的环境下也能活出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