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经济学家热议反垄断:大型科技公司一定构成垄断了吗?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而不倒”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防范风险。近期反垄断热议,更让“大公司”们陷入舆论及道德争议旋涡中。
2021-02-26 15:12 · 互联网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大而不倒”成为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防范风险。近期反垄断热议,更让“大公司”们陷入舆论及道德争议旋涡中。

无论是国际上的谷歌、脸书,还是国内的阿里、腾讯、美团等,尤其是科技类大公司,在成长期他们因为创新而被追捧过,现在也因为“大”而引来更多非议。

如何评判大企业,如何判定垄断,是监管难题,也是法律问题,甚至道德问题,到归根到底离不开经济和企业发展本质。

日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终身荣誉教授许小年撰文发问:大型科技公司构成垄断了吗?

许小年从企业发展和商业创新本质的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随着技术的快速进步,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大,用规模作为判定垄断的标准早已不具备合理性。

他认为垄断的定义应是:若存在进入壁垒且不可克服,则该市场就是垄断的,否则就不是垄断。这个定义与企业的规模、市场份额等传统的判定指标无关,因为规模并非是无法克服的进入壁垒。因此,与其反垄断,不如反非正当竞争。

开放市场难谈垄断

春节前后抖音起诉腾讯,为国内反垄断舆论又添了一把火。抖音认为腾讯通过微信和QQ限制用户分享来自抖音的内容,构成了《反垄断法》所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

但如果从上述许小年的观点看来,如果不存在进入壁垒,就不构成垄断,抖音的观点似乎就站不住脚。

在许多互联网领域,尤其是短视频这一赛道,竞争依然充分。抖音目前日活已经超过6亿,是名副其实的短视频头部公司,其用户日活远超过腾讯旗下微视、视频号等同类产品。

纵观国外互联网市场,许小年认为,规模并非是无法克服的进入壁垒。

在国外,社交媒体无可争议的老大是脸书,全球拥有月均活跃用户22亿,占中国之外的世界总人口的1/3强。即便如此,脸书也不可能赢家通吃,第二位的YouTube月活用户15亿,Twitter月活用户3.3亿,都是脸书的强劲竞争对手。

再回到国内短视频市场上,抖音稳坐*把交椅,快手月活4.4亿,B站1.2亿,后两家公司的用户数增长高达30%以上,抖音的确也面临这激烈的竞争。

互联网领域流量迁移成本低,属于典型的开放市场,因此,“开放市场上要想垄断,何其难也。”许小年表示。

浙江金道律师事务所刘敏律师分析认为,腾讯和字节跳动之间的商业竞争很正常,市场也鼓励公平、自由的竞争,虽然2020年初字节跳动旗下的飞书和微信的封禁事件尚未定论,但可以看出,字节跳动要求公平竞争的态度似乎非常明确和坚定。

但显然,反垄断与商业竞争摩擦不应被简单划等号,抖音的核心诉求还是希望获得更多的竞争支持。

新技术是*的竞争手段

从商业的本质看,在新的技术获得普及前,追求商业利益*化,是所有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市场经济学的基础观点。

许小年认为,新技术经常伴随着新的商业模式“跨界”冲击行业霸主。

文章用抖音打破腾讯社交地位的例子来论证这一点。2020年初,微信的月活用户达到12亿,抖音的崛起虽然没有动摇其社交媒体根基,但显著分流了它的用户使用时间,迫使腾讯重启搁置已久的微视项目,以期改变短视频上的落后局面。

一定程度上看,抖音成功用新技术撬动了新的商业模式,获得了新的市场份额,乃至成为现在的短视频龙头。

在电商平台交易方面,拼多多也同样依靠下沉市场精准定位和社交拼单技术,提高采购批量,降低价格,成功实现了下沉到中小城市和乡镇市场,继京东之后,挑战行业龙头阿里。

从国际上看,在创新的时代,命运之神并不特别眷恋大企业,苹果、谷歌、特斯拉都是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起家,击败据统治地位的巨无霸,成长为各自行业的领军者。更多的中小企业则以它们特有的敏捷性和专注性在细分市场上稳稳地扎下了根。

《隐形冠军》一书介绍了它们的成功经验,它们和大企业一道组成现代市场经济的生态系统,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或者从来就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合作-竞争的共同发展。

许小年认为,在技术进步加速的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垄断,自工业革命以来,一波接一波的新技术放大了规模经济效应,造就了越来越大的企业,时至今日,用企业规模和市场份额判定垄断已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视垄断为创新的必要条件,人们应摘去垄断的道德低洼标签,对于市场形成的垄断不必惊慌失措,垄断利润无时无刻不在呼唤和犒赏打破垄断的新生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读者仅做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