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亿美元,协同办公工具Slack栖身于Salesforce一锤定音。这场收购,或许会为协同办公和整个企业服务领域带来新的变数。
Slack的开启协作机制是:邮箱登录,收到一封带链接的邮件;填写表格之后,就可以开启团队协作。如果要运作一个Slack小团队,需要发起人邀请更多的成员来使用。它的核心功能是聊天通讯,但它能够将很多第三方云服务整合到一起,包括网盘Dropbox、Google Drive,项目进度管理工具Trello,以及代码托管平台Github等等。
Slack是一个个人对个人的消息传递平台,它不仅是通过第三方云服务进行消息传递,它还扮演者聚合企业其它公共平台的角色。所有的信息和任务状态的更新都可以被插入到相关的团队或者项目里,是一个高效的网络文件管理器,
摘取一个切片来看,比如「同步」。
很多人有一个工作痛点是:在多设备之间切换之后,再找回工作进度会不准确。Slack在一开始就开发了“离开状态同步”功能,它甚至记录每一次工作会谈中的每一个人在什么地方离开,当他们再次进入工作时,光标位置会回到它上次标定的地方。
对于个人用户来说,Slack可以成为一个个人趣味的工作空间,你可以像安置新家一样为自己的阅读和收藏定义信息流——Slack对每一个边缘功能的重视,是真正的竞争力。
面对来自Microsoft Teams的强力竞争,Slack闪避转身投向Salesforce也许是当下最正确的选择。而大手一挥,这也是Salesforce继65亿美元收购MuleSoft,153亿美元收购Tableau后的又一笔。
双指捏拢,把这笔收购放在大背景下来看,鲜有软件交易跨过200亿美元的门槛。IBM以340亿美元收购Red Hat,微软以260亿美元收购领英,戴尔以240亿美元收购VMWare,Facebook以220亿美元收购WhatsApp。
Slack就静静躺在那条价格风暴线上,使得这场收购如同夏日闷寂过后的阵雨。
硅谷*VC分析师Benedict Evans对此评论:Slack的目标是成为所有其他云服务的集成层——你可以在这里搜索、了解发生了什么、评论、讨论并启动其他的团队任务。Salesforce收购了独立成长的Slack,就是抵御微软威胁的一种方式。与此同时,如果你在科技领域工作,你可能会认为云计算和SaaS已经过时了,但到目前为止,只有25%左右的大公司工作流转移到了云计算。
去年6月Slack发布的2021财年*季度的财报显示,Slack*季度的营收为2.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9.1%,较上一季度的1.819亿美元增长了11%。营收放缓了,运营亏损也高达总收入的37.8%。
而在接下来的9月的第二季度的财报中,虽然营收涨幅不低,亏损局面也不再过于难堪,但财报发布当日,Slack股价即下跌20%——资本显然没那么买账。
处于围困当中的不只是Slack。
2020年3月,席卷全美伊始的Zoom因为产品的隐私漏洞被推向风口浪尖。而整个漫长4月的封禁期间,Zoom被束缚了脚步,Microsoft Teams斩获了*的进攻时机。
2017年3月,微软推出协作平台Teams,借鉴了不少Slack的设计思路。在微软的CEO Satya Nadella看来,它对微软的未来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可以连接微软的许多产品,比如Words、Excel、PowerPoint,使得微软成为一个横跨协同办公、云服务等平台的「操作系统」。
Teams 同时也复制了Slack最核心的「整合第三方服务」功能。这让很多微软老客户也能轻松从Slack搬家。而背靠着体量巨大的Office 365,Teams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微软的销售代表也不遗余力,甚至提出可以为企业支付高达上百万美元的平台迁移成本。微软借助Office365捆绑收费,而Slack则针对小型团队免费。这笔帐对大型企业来说也不难算。
重重阻碍之下,Slack难免折戟沉沙。创业公司缺乏现金流难以维持盈利,Teambition被阿里收购也是现实之一。
回看协同办公的本身,是沟通。
Slack的本意为「松弛」,也是Slack本身的产品理念Happy Work。在这个不断折叠的时代,尽管商业世界残酷,但也不失为一种慰藉。
想象一个场景:一位员工在1997年睡着之后,穿越到今天,他会看到这个世界变化巨大,有非常轻薄的笔电、手机以及容纳海量内容的互联网。但当他回到工作岗位,面对电脑,Word还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工具。
在这背后裹挟着的,是企业生产力工具和协同办公领域踯躅不前的局面。
信息在被创造、传播、消费和得到反馈的过程中,如果能形成一个闭环,就能让知识涌现。而在这个闭环中,提高信息流动的速度就意味着企业运行的效率也提升了。这个局面之下涌动着的时代背景,是繁琐重复的人工作业被各种程度的自动化取代,决策和创造型工作日渐变得重要。
我们不能否认在任何办公工具中,甚至是微信,「认真地回复消息」是一种创作。但在协同办公软件中的各种富文本格式会更能丰富我们的想法——加粗强调、勾选待办事项、引用观点等等。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生产力工具,例如Notion和Figma,也在文档创作中引入了Database。
超链接(Hyperlink)和超文本(Hypertext)词语的发明人Ted Nelson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想「给世界一个更好的表达思考和想法的方法,expand our thoughts far beyond text on paper」。他把这称为Xanadu Project,精密地构想出:我们必须能够标记任何东西、在任何东西上注释、用可视化的方式显示相关联的内容。而对于超文本链接,我们需要被引用方的授权、不会失效的链接、更简易和宽松的版权协议、相连文档之间的并排对照等等。
在微软2015年发布的名为Productivity Future Vision的视频里,所有的东西都是整体的、结构化的数据,没有工作流的边界,没有软件的互相限制,一切都是消息流。在信息的充分交换中,新的想法就诞生了。
Benedict Evans在其社交媒体中也曾说:「过去,所有的软件都会发展到能发消息。今天,所有消息都会扩展,直到成为一个软件」。这似乎也是对企业协作工具的未来进行了某种预言。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吴怼怼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