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曹县产业让年轻人不爱北上广:二代回家接班做棺材,博士返乡创业卖汉服

“十三五”时期,曹县返乡创业就业8.6万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万家,带动就业50.3万人,引进博士27人、硕士310人。
2021-06-04 14:43 · 时代周报  李静   
   

打框架、压机、组箱体、包布、钉底板,工人们井然有序地忙着手头的活儿,一具具棺材逐步成型。制作完成经检验后,这些棺材将出口到日本。

这样的棺材制造厂,山东菏泽市的曹县有很多。因为一段搞笑短视频,曹县一夜成名。这些年,这座名不见经传的鲁西南县城不断缔造“造富神话”,吸引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返乡置业。

田亮是土生土长的曹县人,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在北上广深漂着,而是回到家乡接手家族的棺材生意。现在,田亮是菏泽德弘木制品公司(下称“德弘”)的经理。6月1日,他在朋友圈发出招聘启事,“工艺品厂扩建,大批招收长期女工30名”。

“2012年大学毕业后,我就开始经营家族生意,虽然也想过去大城市闯荡,但现在还是觉得返乡是*的选择。”5月31日,田亮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在曹县,像田亮这样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回流”返乡,写下各自的故事。

棺材卖向全世界

1989年出生的田亮,年纪不大,但已在德弘工作9年。

虽是“少东家”,田亮进入公司后从基层起步,历经多个岗位锻炼,如今已是工厂负责人,负责港口船务管理、采购、账务等。在田亮读高中时,德弘就已开始制造棺材。那时的田亮还在县城读书,两三周回家一趟。印象中,父母整天都在工厂忙碌,周末也难得见上一面。

“2005年,向我们购买原材料的日本客户觉得加工利润低,主动找上门来,希望我们提供棺材成品。”田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看到这样的机会,父母决定开始做棺材出口生意。

日本客户大老远来买曹县的棺材是有理由的。曹县盛产的泡桐木是制造日本棺材的*选择。同时,曹县棺材制作的主要过程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时,生产者必须做好手部清洁,连指甲也要干净。即便一口简单、普通的棺材制作工序也有30多道。

田亮坦言,日本人尊重死者,在日本最贵的车是用来当灵车的,日本人对于棺木的质量要求很严格,接近于严苛。相对于称之为棺木,更适合称之为工艺品。

尽管如此,田亮的棺材生意依旧不平顺。

田亮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刚开始招工比较困难,有一部分人听说是在车间做棺材,扭头就走。后来人们慢慢发现,棺材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可怕,反而更像一件工艺品。慢慢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逐渐了解了公司的产品和业务,招工情况才逐步变好。

“有一件特别有趣的事,当时我们的产品包装需要纸箱,纸箱厂的一名员工来我公司送货,结果到卸货车间看到的却是棺木。他回家3天不敢睡觉,第4天回纸箱厂辞职了。”田亮回忆道。

就这样,德弘的棺木生意从月产量1000多口,到如今年产30万口。现在,德弘的棺木产品占据日本市场1/4份额,2020年营业额达1.1亿元。

除德弘外,在曹县庄寨镇,还分布了众多出口型棺木生产企业。如菏泽德亿利木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棺木,甚至远销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等国家。

菏泽市政府网站显示,目前,庄寨镇全镇木材加工企业600家,个体加工户2000余户,从业人员约6万人,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家,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

随着时代变化,如今,田亮也在思考找寻新出路。

“这个行业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源成本不断上升。我想通过自动化改造降低人力成本,实现黑灯工厂。”田亮说,这也是自己个人的一个愿望。

汉服一年卖出1500万元

曹县另一大为人熟知的产业是汉服。

胡春青夫妇是曹县汉服经营者的代表之一。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和大连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胡春青回到家乡曹县大集镇,一边继续研读学业,一边帮助爱人孟晓霞一起创业,经营演出服装和汉服。

在胡春青回来之前,孟晓霞就独自在曹县做起了演出服生意。回忆起以往,孟晓霞笑着说,“我是一个要强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我也想做出成绩。当时就在自家的院子里开张,从一点一滴做起,后面从原料到成品,我很快熟悉了服装生产的各个环节,生意越做越大。”

在和丈夫胡春青后续创业的过程中,孟晓霞早前做演出服生意的经验起到了很大作用,加上胡春青在理论和技术层面的支持,很快,他们的汉服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今年一季度,二人汉服生意的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元,预计全年能突破1500万元。

“我经历了曹县汉服产业的转型变化,原本被消费者诟病的部分质量问题、款式都在不断变好。我希望通过改良汉服,让产品更丰富,让汉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孟晓霞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虽然生意火爆,但孟晓霞不敢停下脚步,依然对曹县汉服产业未来发展不断思考。

“版权意识在汉服市场里非常重要,作为汉服商家不能只做加工厂,要做品牌化、智能化。这恰恰是曹县汉服产业需要改变的方向。”孟晓霞说,如今公司设计出40多款汉服款型,获得12个原创美术创作版权专利。

在孟晓霞看来,汉服产业在曹县这片热土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企业高管舍杭州回曹县

除了传统制造业,传感器邓颇具科技含量的新兴产业也在曹县落地。

和田亮、胡春青夫妇一样,山东科敏传感器总经理张宪银也选择回曹县发展。

因为科敏集团计划在曹县建立生产基地,负责医疗类、家电类温度传感器等产品的生产,去年11月,张宪银从生活了十几年的杭州回到曹县,负责科敏集团在曹县的经营管理工作。

“家里人还是比较支持的,我想等在曹县这边稳定了,就把家人接过来。”5月31日,张宪银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虽然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杭州,但想到可以为家乡做些贡献,还是觉得很值得。

张宪银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称,预计科敏传感器项目一期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亿元、税收20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800个。

“下一步,我们计划建设科敏工业园,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单一的零部件向高端成品机迈进,打造具有国际品牌价值的集团化企业。”张宪银表示。

根据曹县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时期,曹县返乡创业就业8.6万人,创办各类经济实体2万家,带动就业50.3万人,引进博士27人、硕士310人。

“还是希望更多的人回来建设家乡,像传感器这种高新技术,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张宪银向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时代周报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