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微信矩阵:

最年轻地产总裁离职了,没有狗血剧情

关键时刻,重要人物离开了,而这样的成绩,接下来要如何承载老板的野心?
2021-06-25 14:00 · 凤凰网  刘碎平   
   

中梁不得不摘掉“85后总裁”这个标签了。

6月24日早间,房企30强中梁控股公告,因个人事务,7月1日起,33岁的李和栗将辞任执行董事及联席执行总裁职务。

接班人为何剑,今年47岁,营销出身,现为上海中梁执行总裁,2015年加入中梁,此前曾在滨江、绿城、远洋等房企担任高管。除将获得275万元的年薪外,何剑还将获得130万股股权激励。按6月23日收盘价计算,这部分股权价值约608万港元。

中梁方面对《凤凰WEEKLY地产》表示,何剑将专注于集团的投资、产品发展、销售及客户服务以及业务营运。

6月初,“最年轻的地产总裁”李和栗即将离职的消息就已经传开。6月21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李和栗已确认离职。

李和栗于1987年出生,与中梁前CEO黄春雷为“师徒”关系。2019年10月,黄春雷陆续退出中梁,开始创业,年仅32岁的李和栗开始接过“衣钵”。

2015年底,温州地产商黄春雷带领团队并入中梁,李和栗的个人职业生涯也在那时坐上了火箭。5年后,他成了地产界“非二代”最年轻总裁。

一名中梁在职员工对李和栗评价比较高,“在同龄人中,稳健、成熟,对市场的判断比较准确。

另一名员工则表示,很羡慕李和栗,“几年时间成长这么迅速,职业生涯和经历都这么辉煌。

李和栗离职的消息传来时,外界感到错愕,彼时距离他履职刚刚一年多。

大家都在猜,他为什么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知情人士称,李和栗因不愿被调任董事会轮值,参与诸如战略和研究,偏“务虚”的工作内容,而选择离职。

亦有业内人士称,李和栗还太年轻,在遭遇疫情和调控巨变时,不能迅速带领公司取得新局面,这可能是其离职的根本原因。

“我个人觉得,栗总离职和能力没多大关系,应该是杨老板(创始人杨剑)用人的调整。”上述在职员工对《凤凰WEEKLY地产》表示。

“很多流传版本很荒唐,对李和栗也不公平,对中梁也不公允。”中梁方面对《凤凰WEEKLY地产》回应称,李和栗离职原因是准备去创业,不是部分人认为不愿意轮值,也不是船要沉了,赶紧逃

高级岗走马灯

去年克而瑞的销售排名中,中梁以1215.5亿排在第25。

说起这家千亿房企,外界有个通用的调侃:中梁的不变就是变。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针对其走马灯一样的人员调整。

就在李和栗离职前,中梁内部三大区总裁进行了一次大换血。

据媒体报道,原地产集团联盟二平台副总裁赵鹏,出任北方大区总裁;原中部大区投融策研执行总裁孙雷,出任中部区域集团总裁;原投发中心助理总裁齐小创,出任山东区域集团总裁。

6月24日,中梁方面回应称,6大区总裁,5个“80后”,确实属实,但做出这样的调整,与李和栗离职没有关系,“还是出于人才培养的考虑。

据悉,中梁很多高级岗位都是轮值,包括总裁、总部职能中心总、联盟总、集团总等等。杨剑希望培养“具有老板思维”的高素质经营人才,在跟投制度下,区域公司就相当于一家小型房企,每个负责人都是老板。

此前,有中梁人士对媒体透露:大区一把手是大区总裁,几乎2-4年就要动一次。再往下,区域一把手叫区域董事长,一般1-2年就要调整一次。

不过,上述员工对记者抱怨,“跟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转变,这个无可厚非。但在人事上过于频繁的变动,我个人认为不是什么好事。

该名员工称,好多的制度模式随着人员的变更毫无延续性。对员工来说也是人心惶惶,精力都放在了内卷上,根本没有心思放在工作上。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中梁这种高变动的人事制度,虽然在保证人员更替与优化管理团队上保持了较大的主动性,但核心团队的过于不稳定对公司战略规划实施的持续性与管理团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这也是公司治理与实际控制人的管理理念不够成熟的具体体现之一。

黑马难再现

虽然很多地方让外人难以理解,但这家企业还是以惊人的速度跨过千亿,跑进30强。

1993年,海南房地产泡沫前夕,潘石屹冯仑两个年轻人发了一笔大财。这一年,温州年仅22岁的年轻人杨剑创办了自己的地产公司,即中梁的前身。

2016年之前,中梁主要在温州一带发展业务。那年之后,杨剑带着中梁出走温州,移居上海,从此按下加速键。

2015年底加入中梁的李和栗,经历了中梁整个“黑马”时期,也是他个人的“黑马”时期。

“学习碧桂园”是所有“地产黑马”的口号,中梁也不例外。2016年开始,中梁全面学习碧桂园的“456”模式,即4个月开盘,5个月现金流回正,6个月资金进行第二次投入。

如此高周转才有了中梁的“黑马”本色。

更重要的是踏准时机。2016年,一二线城市因实施“因城施策”,楼市放缓,而处于去库存阶段的三四线城市迎来机会,再加上棚改,中梁抓住时机,成了“风口上的猪”。

关于三四线城市,杨剑有自己的心得:如果布局一二线城市是开大奔,布局三四线城市是开宝马mini。你开10辆大奔,我开50辆宝马mini,我还是大有机会。

在这波三四线棚户区货币化改造的红利中,中梁和碧桂园都是既得利益者,前者吃成了千亿房企,后者吃成了后来的“宇宙房企”。

其间,李和栗扮演的角色不容小觑。

最初,李和栗在中梁担任项目开发主管兼营销主管,后负责投资。在他带领下,中梁2016年平均每周拿一块地,进入2017年缩短到每3天拿一块地。

激进的拿地策略,才有了中梁的千亿规模。2016年-2018年,中梁销售额分别为190亿、649亿、1015亿元,两年增幅分别为242%和56%,完成了从百亿到千亿的快速变身。

中梁内部人士透露,杨剑喜欢看书学习,热衷研究管理模式。一个典型是被业内熟知的阿米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梁被划分成多个独立小团体,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被充分授权。在中梁野蛮生长的那几年,阿米巴模式贡献*。

“(杨总)本身挺喜欢学习的。”一名中梁高管透露,他们现在每周四上午都有学习会,主要学习宏观经济、微观市场,以及内外部启发等。

中梁控股*发展红利是踏准了时机。”就在去年年底,李和栗接受采访时说。

2018年下半年,三四线城市红利透支。中梁扭转船头,喊出了“提高城市能级,回归二三线城市”的口号。

正是那年8月,李和栗升任公司副总裁。

2019年7月,创业26年的杨剑西装笔挺,带队在港交所敲钟,中梁登陆资本市场。

杨老板的野心更大了

幸运之神不会永远眷顾同一个人。

就在中梁上市一年后,监管针对房企融资出台的新规——三道红线来了,配合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对于高杠杆、高负债的房企,用晴天霹雳来形容并不过分。

中梁也是如此。

高周转之下,过去几年,中梁头上被贴上了“激进派”“小碧桂园”“高负债”等字条,这些都成了中梁的标签。

截至2020年底,中梁有息负债为541亿元,期末现金及银行结余为342.32亿。

三道红线中,资产负债率为79.9%,净负债率为65.8%,非受限现金短债比为1:1。从非受限现金短债比来看,其近期有不小的偿债压力。

不完全统计,2019年7月上市至今,中梁通过发行优先票据、绿色债券等,融资18亿美元,年利率均在7.5%以上,最高为11.5%。今年5月,中梁还闹出“商票逾期”风波。

过去几年,中梁融资成本均在8%左右,在房企中属于较高水平。有数据显示,上市房企中,2020年平均融资成本为6%。

高负债高周转的并发症——质量陷阱,中梁也没能逃过。

今年4月,中梁位于浙江武义芳华路的“中梁壹号院”在建项目(未交房),发生地下室坍塌。而在全国多地,中梁业主因质量问题发起了维权。

2019年上市后,杨剑曾对媒体称,中梁没有成功,只有成长。到了今年,杨剑宣布了新目标:10年之内,市值达到4000亿

要知道,目前中梁市值为171亿港元,要增长20余倍才能达到目标

为此,杨老板引进DBS模式,这种模式源自美国的并购整合大王丹纳赫,依靠着这套模式疯狂收并购,把公司做到了近2000亿美元市值。

对此中梁回应称,DBS模式有助于中梁实现网格化管理,至于收并购本身,在业绩上并没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对业绩贡献如何,要等中报披露才知道。

2021年,中梁将年度业绩目标定为1800亿元,增速继续放缓,不到7%。今年前5个月,中梁销售额为758亿,仅完成全年目标的42%,压力全在下半年。

关键时刻,重要人物离开了,而这样的成绩,接下来要如何承载老板的野心?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凤凰网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