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于计算机的发明,初显于互联网的兴盛,孕育于云计算、XG通讯、物联网、人工智能、XR等诸多技术的融合,在人类司空见惯的物理世界即原子世界之上,正在构建一个数据持续爆发、流动的数字化虚拟世界,一个比特世界。物与物的联结,人与人的联结,人与物的联结,正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加速和进化。现实即虚拟,虚拟即现实,相互映射、相互对应、相互融合、相互限制。数字化时代,如同已经冲出地平线的红日,蒸蒸日上。数字化的浪潮,将席卷任何一个个人与组织,甚至渗透至最细颗粒度的原子和细胞,无论理解与否、接受与否,数字化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已经到来。
数字化不是一个概念,不是一个噱头,而是一个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动态、持久的需要我们思考、洞察和应对的宏大课题。数字化带来的价值和进步、危险和冲击,更需要我们谨慎地界定,应对和规避。
人类文明的发展,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推进。
生产力维度而言,世界可划分为信息世界、物质世界、生物世界和意识世界。数字化时代,由数字化构建的信息世界,将主导一切。实体的创建、模拟、运行和编程、进化,都可以独立在数字世界完成,进而通过3D打印类物质生成技术,输出为物质实体。也可通过生物编程、DNA构建和生物打印类技术,输出为生物实体。还可通过与意识世界的实时联结,影响甚至编辑和创建意识世界。而个体与整体乃至整个文明能力,以三个层级划分,则*个层级是应用规律的能力。比如基于相对论的核能、核武器的发展,以及基于量子力学的计算机和网络相关产品和应用的发展。第二个层级是发现规律的能力,则指的是伟大如牛顿、爱因斯坦和多位*科学家对于万有引力、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世界基本规律的发现、认知与定义。而第三个层级,则是修改规律的能力,迄今人类文明尚未掌握该层级的能力。在数字文明时代和数字世界,则可能突破和上升到第三个层级。
从决定文明进化的核心能力而言。一种观点认为,对于信息和能源的处理能力,是文明进化的核心能力。人类文明对于外界信息的抽象思维和概念思维以及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推动了语言的形成、文字的形成,以及基于语言和文字的各个领域的知识、科技、科学等的沉淀和传承。而农业基于太阳自然能源的转化、工业基于化学能源的转化,则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基础的条件。决定进一步进化能力的关键,也是在信息和能源两个方面,如果不能继续形成跨越式的相关突破,则必将陷入停滞甚至更加严重的境地。数字文明时代,则可能形成这两个核心能力的进一步突破与发展。
从生产关系维度而言。过去的文明史,主要的范围和领域在物质世界,领土、财富等资源的争夺和垄断,具有一定的边界和较高的边际成本。而在数字文明时代,信息世界主导一切,则必然存在巨大的对于数据资产、技术等跨地域集中垄断和控制的风险,进而基于信息世界的垄断和控制,造成对其他三个世界即物质、生物和意识世界的垄断和控制。持续的分化和不平等将不可避免,即使众多的个体联合,也无法改变和突破。因而在生产力发展超出一定边界之前,就必须在生产关系方面做出相应的合理适配,其目标,则是需要构建在数字世界的经济、文化、社会、商业、政治等综合领域的命运共同体,让每一个个体与组织,具有平等的教育、成长和进步的权利,基于不同优势的合作,共同推动生产力的进步,推动数字文明的真正创建和形成,从而共同分享生产力的持续发展,给予个体在不同维度的福祉,而非继续当下由极少数人集中和垄断相关收益的方式。
(宏观篇)
一、数字化是一场新的商业和经济周期革命
商业是就业的基础,就业是社会的基础。而商业的本质,是资源的获取、投入、产出和分配。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科学技术、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等类型,物理资源都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知识、技术等非物理资源,则有可以持续的提升发展空间,非物理资源的提升,能够不断降低物理资源的使用。不断增加非物理资源的产出,从而用更加少的物理资源满足商业人群的各种物质需求,确保环境和生态的可持续,不污染,不枯竭。
数字化是基于全链条的数据技术,即物理世界的数字化重构,全面主体的全面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应用,在虚拟化的数字世界,进行单个主体数据的分析、建模和优化,多个主体基于数据的联结、协作、交易等,以虚拟世界的运转反向输出和影响物理世界的运转,从而达到进一步减少资源投入和加大产出效率的目标。
二、数字化是一场社会生态的危机
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的技术发展,都便利了商业资源的开拓和集中。
农耕文明时代,不同个体、部落和国家,局限在一定范围的物理场景的自然资源利用,以及享用产出物维持生存。不同主体之间的效率差异和收益差异,即财富的集中度,并不具备极大差异的条件。
工业文明时代,石化能源作为主要的资源,不同主体具有了更大的活动范围和更快的移动能力,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占用各类物理资源,并占有这些资源的产出物,通过公司制的生产关系新形态,通过证券股票等资本手段和财富转移的杠杆,持续地占有远超出个体生产者和劳动者的收益和财富。
信息文明时代,全球范围内基于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宽了商业覆盖的范围。各类平台型的巨头公司,将人类的基础需求和场景,逐步搬到线上,比如知识资讯和教育,通讯社交,实体物品的交易(支撑交易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生活服务(如差旅出行和日常服务等)、以及货币金融和银行等。对于入口的垄断、对于生产者、渠道和客户的垄断,形成了规则的制定权,收益的强制分享权,为这些平台提供了持续增长的超额收益。并且通过资本市场的杠杆,进一步放大了收益。
数字文明时代,基于新的智能硬件技术、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物理世界的每一个个体、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物体,都面临逐步被彻底数字化和线上化、网络化的过程,所有的要素和过程都同时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运行,而产出物和价值也同样在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分配。如果在这样的时代,纯商业的组织掌握和绑架了这些资源,无异于持久和更牢固地掌握和绑架了每一个对象。
垄断和中心化平台以外的个体和组织,将成为这个数字化新世界的奴隶。无法创新,无法突破,无法具有基本的权益,却无法摆脱。
更严重的是,数字化伴随的智能化,将绝大多数行业的标准化的角色去人工化。以实体和虚拟的机器人即可完成。这些被替代的角色,失去基本的劳动和就业权,也就失去了基本的收入保障,而商业的循环是由供给和需求端共同构成,如何解决足够收入和足够需求的支撑,需要有一个前瞻稳妥的方案。
三、数字化是一场生产资料革命
商业和经济的运行,由生产资料和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构成。
在数字化时代到来之前,生产资料主要是由物理世界的资源和基于人力的知识和技术共同构成。而在数字化时代,物理世界的资源形成了数字化的孪生体,之前依附于人力资源而存在的知识、技术、专利和解决方案等,均以算法的方式存在和运转。
数据资源不同于石油等物理资源,它可以无限地增长,使用也不会消失和衰减。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生产资料基于共同场景或目标的联结和协同,逐步脱离了物理世界和场景、流程的限制,人、物、组织和知识、产品等资料,个体的不断进化,以及互相之间的共同协同和进化,具备了无限可能。
四、数字化是一场生产力革命
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物理世界的各个领域已经进入边际效益递减的阶段。杨振宁院士反对国家投上千亿元建大型对撞机,他认为现代物理学早就进入了停滞的阶段,没有必要花千亿元造这个边际效应递减的东西。
化学一样也处于停滞的阶段。过去20年,用化学方法来研发药物完全停滞。一家医疗公司的CEO说,过去20年所有的新药都不是用化学方法做出来的,都是用生物方法。10亿美元10年时间砸在化学方法上,边际效益递减,出不来东西。
汽车制造也一样。奔驰、宝马100多年来遵循着牛顿物理学的原理,做出汽车里最有价值的马达。在最近的20年,即使投几十亿美元,继续优化马达的能效,也只能让它提升1%,但这对于用户来说是无法感知的。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和资产。
而算力和算法,则成为了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拉长时间周期来看,随着量子计算和传统计算的不断发展,算力的提升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且算力的构建,将从每一个个体分别构建,变成类似水和电一般的按需取用的基础能量。同时单位算力的成本,也逐渐降低,甚至趋近于零。
算法则是基于数据和算力,基于不同对象、不同需求、不同问题、不同目标,持续动态的构建和反馈优化的过程。算法本身将形成IP和资产,形成价值的创造和收益,甚至可以以证券化的方式运营。
算法的构建,是一个开放的方式。关键的使用者,行业的专家,以及相关学科和专业的专家,都可以参与共同构建和共同优化,共同运营和共享收益。
五、数字化更是一场生产关系革命
生产要素决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也反过来决定生产力和生产要素的发展,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闭环体系。
农耕文明时代的生产关系,是以个体和雇佣为主。而工业文明时代,则出现了最重要的公司制。信息文明时代,公司制依然是最主要的形态。进入到数字文明时代,强个体、弱组织的新的生产关系形态将逐步成为主流,以数据资产形成主体价值,以不同主体价值基于区块链的账本、共识、合约和Token机制的自合作、自组织和自运营、自分配的方式,将成为主流。
数字化时代,消费者的需求更加的个性化,更加地快速变动,商业竞争和商业行为也处在更加实时和激烈的变化之中,企业组织的效率和灵活性,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的时代需求,必将被一种更加平等,更加自主,更加主动,持续进化和敏捷协同的生产关系所替代。
六、数字化是价值提升,创造,协同和分配的革命
作为商业主体的个人,要具备持续提升的商业知识和能力,都需要一个持续的教育和自主学习以及实践的过程。
数字化时代之前的教育是一个标准化、同质化的方式,没有基于个体的准确的分析和认知,个体的优势劣势,个体的兴趣等要素,不在主要的考虑范围。对应的教育方案、教育师资和教育体系,也都是统一安排的方式。同时,个体教育作为一种义务,而非一种责任和要求。数字化时代,随着千人千面的全面的动态数字化技术的完善,个体的教育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方式和过程,低端的标准化的知识和技能将不再作为教育的内容,人类具备的人工智能不具有的优势和能力,将得以更全面的识别,以及对应不同个体优势和能力的更精准有效的教育,形成不同主体的价值的持续提升和发展。
个体能力和价值动态形成和提升的过程当中,基于数字化的随时在线,随时感知,随时协作等优势,不同个体形成组织,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基于问题、目标或需求、场景的动态协同协作,变得轻而易举。
基于不同优势价值的系统合作,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的有机协同,更深度和更广泛的价值创造变为可能,持续形成*的效率、*的成本、最少的投入和*的产出,以及*的价格等。
随着共同创造的价值的交付,价值合作者基于公开公平公正的记账和合约规则,及时地获得应得的收益的分配,并将所得的收益,继续投入于新的能力和价值的形成和提升当中。
七、数字化的能与不能
数字化逐步实现商业场景、角色和行为的数据化,在线化。通过人工所操作的数据的采集,被机器替代;通过人工所操作的信息的传递,被机器替代;通过人工所操作的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以及输出,被机器替代;标准化的简单的物品的操作和驾驭(比如驾驶和物流、配送和工业、农业等场景),也被机器所替代。
全面和*的数字化社会中,不可替代的,或者数字化不能做到的节点,需要人工来做到。数字化基于数据和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而在智慧的维度,则成为其“不能”的范畴和领域。智能场景是定向、定量和线性的场景,而智慧则是无一定规则的、非线性的、发散性和跳跃性的场景,是基于情感、创意、灵感、推理、演绎、本质洞察等更深度,更基础的能量。包含自然科学、语言、文化、艺术、伦理等领域。
八、数字化是系统性工程
在数字化的时代,一切皆相连。单个主体无法实现真正的数字化,以及获取数字化带来的价值。
个人的数字化,实现了对个人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定义、分析和反馈,而个人的任何行为,则是与人之间,与物之间,与场景之间的发生。全面的数字化,才能实现基于个人数据和数字化的,全时性,全链性,主动性,精准性和个性的交互、产品和服务,为个人创造各不相同的价值。
在物的维度,物品或物体本身,实现自身的数据感知,计算,处理和应用能力,实现单体的智能化的转变,之后通过通讯网络,在线联结其他物品或人,实现物物协同,和人机协同,实现自主、自动的行为和价值的输出。
由多人组成的不同性质的组织,基于组织自身的数字化,组织成员的数字化,也可实现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与其他个人之间,组织的物与物之间,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实时的数据交互和协同,单个组织和多个组织共同形成新的价值创造和输出。
九、数字化的主权和伦理问题
万物皆数。当人和物以及场景和行为都能被全链条无死角定义,数据的安全,数据的主权,数据的传承等成为新的挑战和课题。而且随着商业元素和行为如货币、支付、交易和物流等的全面线上化和数字化,个人能否保留传统非数字化时代,物理方式的商业行为,以及如何保留,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新的难题。
随着数字化的蔓延,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持续替代,简单重复、标准化的商业角色被持续替代,形成越来越庞大的“无用阶层”,在就业、收入、以及基于收入的消费、需求,基于经济行为的财政、税收等领域,都将面临深刻、持续和全面的冲击。新的规则、法律、社会运营和保障的体系如何构建,是必须提前预知和解决的难题。
发展到*,将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出现具有自主行为和价值创造的数字人类,物理世界的人类,物理世界人与机器共生的新人类等新的主体,将更加全方位地冲击现有的基于纯物理人类形成的各项伦理和规则,如何改变、调整和适应,是必须提前预知和解决的难题。
纵观整个文明史,从泥板上的汉谟拉比法典到超级计算机中的人工智能,正是理性一直在尽一切努力去超越人体的束缚。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也就是人最根本的异化,而最*的异化,并非是指人类越来越离不开机器,而是这个由机器运作的世界越来越适合机器本身生存,归根结底,这样一个机器的世界却又是由人类自己亲手创造的。
从某种意义上,当我们与机器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把道路的记忆交给了导航,把知识的记忆交给了芯片,甚至两性机器人的出现能帮我们解决生理的需求和精神的需求,于是在看似不断前进的、更为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背后,身为人类的独特性也在机械的辅助下实现了不可逆转的“退化”。我们能够借助科技所做的事情越多,也就意味着在失去科技之后所能做的事情越少。
尽管这种威胁看似远在天边,但真正可怕的正是对这一点的忽略,人工智能的出现诚然让我们得以完成诸多从前无法想象的工作,人类的生存状况也显然获得了改变,但当这种改变从外部转向内部、进而撼动人类在个体层面的存在方式时,留待我们思考的,或许就不再是如何去改变这个世界,而是如何去接纳一个逐渐机械化的世界了。
人类个体的机械化,正是与通过创作人形机器人实现造人梦想全然相反的进程,然而两者的目标却是相同的:超越自然的束缚,规避死亡的宿命,实现人类的“下一次进化”。但机械化与信息化这两者本是一体两面的存在,我们所追求的属于“未来”的信息化,其根基本来自属于“过去”的机械化,前者只有依托于后者才可能存在。
二者都在某种意义上剥夺着人类足以定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为不论机械化还是信息化,本身都是对自然存在的背离;*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类在恐惧着植入机械将自己物化的同时,也在向往着通过融入信息流来实现自己的不朽,却在根本上忘记了物化与不朽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生命本身的珍贵,或许正在于它的速朽。在拒绝死亡的同时,我们同时也拒绝了生命的价值;在拥抱信息化改造、实现肉体进化的同时,人类的独特性也随着生物属性而剥离。
十一、数字化的得与失
在商业世界,任何价值的获得,必定需要对应价值的放弃。数字化时代,得失的定义和权衡变得更加复杂。
一方面,个人或组织被数字化的节点越多,越全面,数字化的完整度和实时性越高,所面临的问题、需求,和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就越精准。无论来自公共政务服务,和其他主体的商业性的服务。
另一方面,在任何的价值获取的过程中,主体数据被获取、被分析、被复制、被存储,甚至被侵犯的风险,急剧增加。主体逐渐变得透明,没有任何的躲藏空间。
这样的条件下,总体的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否会变得更加安全、可信任,而牺牲个体的数据权益,换来总体层面的管理、管控和环境的改善优化,是否理所当然?
这必然是一个长期博弈、争议和平衡的艰难过程。
十二、数字化的黑与白
正如爱因斯坦所认为“假如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最重要的科学问题,那就是,这个世界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假如一个科学家他相信这个世界是邪恶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发明武器,创造墙壁,发明那些把人们隔的越来越远的东西;但如果他相信这个世界是善良的,他就会终其一生去创造链接,创造沟通,发明那些把人们越拉越近的东西。”
数字化是各项前沿技术的大集成,包含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等。越强大的技术能量,能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福祉,反过来就能给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不仅仅是资源、资本、财富等的进一步不可逆转的垄断和集中,撕裂整个人类的阶层并固化;不仅仅是在军事层面自动化武器甚至机器人,以及网络世界的侵略和冲突;也不仅仅是基于基因和生物技术突破的人类寿命和疾病治疗产生的新的更本质维度的不平等。
是黑是白,何去何从,至今仍然是一个不可预知的重大课题。
十三、数字化时代的终局
目前的商业模式,以企业主体为主,多个领域的垄断平台掌控范围和掌控力持续提升和渗透。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真正到来,商业角色和不同角色之间的行为摩擦日益减少,效率不断提升。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数字化时代将是一个个体主导的时代,还是更加垄断和集中的时代?是一个分布式的时代还是中心化的时代?
区块链是基于数据的一种底层创新技术,是“构建信任的机器”,是“价值互联网”。数字化叠加区块链机制,是否能够持续去中介,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各类商业模式,是否能持续去中心化,提升商业和经济的效率,能持续降低甚至消灭无效资源投入,如广告,建立品牌直接到消费者的无中介的、短链、信任经济。
另一方面,目前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只是简单的交易关系,缺乏深度的利益协同,和前置的协同与介入。数字化时代,生产和消费的割裂,是否将基于Token机制,形成利益的一体化,消费即生产,最终购买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否反向分享生产创造的收益,从而形成真正的C2B的一体化的商业闭环。
数字化包含的一揽子技术的发展,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智能化和机器人,精准的基因编程和健康医疗等技术的发展,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利益的割裂和资源的争夺引起的诸多矛盾和冲突,全世界的有担当的、有智慧的成员,是否能以人类共同的最高福祉为共同目标,共同形成技术的持续突破,甚至最终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进化为星际文明。
而目前以外向索求、物质索求为主的人类文明,是否能真正意识到资源的有限性,生态和环境的破坏和危机,转而在基本的生存保障的前提下,共同转向内向探求,共同将绝大部分的资源、时间和才智,投入到研究、文化、科学、艺术,投入到相互间更有价值的沟通、了解、互动,构建更加良性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中。
(中观篇)
数字化基础设施之“国家五网”平台
过去数十年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改变了商业的运行模式和效率,催生了各个领域不断集中的垄断平台。从资讯与信息领域的搜索平台和推荐平台,到个人与组织通讯社交平台,商品和服务类交易平台,以及对应的物流和资金流支撑平台,乃至游戏娱乐等领域,均形成年交易额数万亿,年收入额数千亿,资本市场市值数万亿的多个垄断性平台企业。
一定阶段内,这些企业在降低相关领域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价值。然而因为这些平台的资本控制属性,不断地提升盈利规模和能力是其本能,而各平台的价值,由大规模的分散主体所构成,构成价值的主体,则不但不能够分享任何所创造的价值,反而需要通过广告费用、抽成佣金费用等方式,为垄断平台贡献价值,从而在跨过拐点之后,各个平台的成本上升,其初期具有的优势不断变化甚至消失。而由于在消费者端的集中具有巨大的成本消耗和网络效应,导致各平台具有极大的相对优势和博弈能力,以及进一步构建基于集中和垄断带来的各项红利。
以单纯商业化的方式,以市场竞争的方式,以同样的商业模式和主体的方式,不仅不再具备替代现有各个垄断平台的可行性,且同样的路径,只能造成同样的新的性质的平台,继续以越来越高的成本,消耗商业和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宝贵资源,继续将总体性商业价值和产出,集中到少数主体当中。因而需要将经济、社会和商业等运行所需要的基本的条件,定义为国家级的基础设施平台,由国家力量进行重建,从而以免费、普惠的基础设施的方式,向相关主体、行业开放,则可逐步摆脱各类垄断性平台控制的既有局面。
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极其宝贵的资源,无论对于个人、组织还是国家。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并未获取的全面价值数据,比如个人的脑相关、DNA相关、生理相关数据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深入,如果掌握在商业制的任何组织手中,将存在极其重大的风险和隐患。
另一方面,数字化能力和应用具备复用性,各个企业和政府等如果各自投入,各自建设,将在影响数字化效率、速度和进程的同时,形成巨大的重复投入浪费,因而除现有的政务系统、金融系统、交通系统和民生系统外,需要从国家层面,联网各类主体和资源与能力,构建国家级的共建共享之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由各类需求方购买、调用,确保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的产出和效用。部分基础设施包含:科研网络(国家科网)、数据网络(国家数网)、商业网络(国家商网)、信用网络(国家信网)和教育网络(国家智网)。
一方面通过分布式合作的网络机制,持续导入不同节点最专业最擅长的人才或机构,将各个网络的构建和进化需要投入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最小化,另一方面以非盈利和普惠的开放机制,为商业和社会各领域提供类似水电气般的基础设施,真正让个人和组织每一个成员获得的产出*,而投入的成本最小。
1.国家科网
着眼全球,构建数字化、一体化的科研协同和产出共享数字化网络,以存量和动态变化的基础科学和各专业领域、各行业的专家与机构为节点,在一张共同协作的数字化网络上,共同规划、共同投入、共同突破,*化减少重复投入或低效、无效投入,*化提升产出的有效性、持续性和竞争力,将产出的基础科学、实验室科研等成果的价值和应用*化。
2.国家数网
企业、组织和各产业、行业,以自建研发团队、或外包研发项目、或标准化产品购买等方式,在数字化能力的构建上,进行了巨额的无必要、重复的、低效率的投入,国家层面以一个数字化的操作系统平台,持续扩展和融合各类数字化的核心技术能力,以基础设施和普惠的方式,赋能给企业、行业、组织甚至个人,以民主和低门槛的方式,以去专业、去开发、去代码方式,以最短的时间和*的成本各自搭建开展业务、服务客户和内部组织管理等所需要的数字化应用和系统。由于从同一个平台底层长出,各类型产品、服务和应用的数据可以从消费者体验出发,灵活打通、协同和组合。
3.国家商网
任何个人和组织的就业、生意和事业等,均可基于国家构建的商业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无论是个人进行的商品交易,和服务的提供(比如上门服务、专车服务和各领域灵活服务),还是企业和组织进行的商品交易和服务的提供(个人端各类消费和服务、产业端各类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等),所依赖的云计算资源、网上商城资源、网上推广流量资源、网上物流资源、网上支付资源、网上金融资本类资源、网上数据分析运营资源等,均以去中介、去广告、去佣金的方式,由国家类水电气普惠的方式提供,真正让每一个市场主体的投入、成本降到*,并对接全链条相关的监管、政务和服务。
4.国家信网
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的沟通和通讯平台,由国家统一构建和运营,相关的主体行为和数据,由国家而非商业性的平台掌握和掌控,同时动态匹配优质的新闻、资讯和内容,提升和保障水平与水准,避免低俗化、庸俗化和信息茧房,该网络的主体与国家商网互通,避免纯商业平台利用人群的聚集和资讯的聚集,收取巨额的广告投放和流量的费用,基于各类主体动态的全面的数据,由国家构建安全的、可控的、可信的各类主体的信用,并逐步创建信用正负向机制,真正形成约束和价值。
5.国家智网
商业制的教育企业,以资本和盈利驱动,将造成教育的功利化、不公平化,同时*化了家庭在教育部分的超额和无效投入,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国家构建针对每个公民的终身教育数字化网络平台,以正能量和文化为引领,将数字化义务教育和个性化专业化教育相结合,构建真正覆盖每个公民从出生到幼儿到少年,到青年,到职业甚至老年的每个阶段的教育网络,一方面持续基于数据和行为,精准了解每个个体的兴趣、优势,以及缺失所在,一方面持续动态构建对应的有效的知识、课程和专业领带服务网络,真正提升公民素质和能力。
(微观篇)
一、数字化技术定义与挑战
与以往任何阶段的技术不同,数字化并非是单一技术所能完成的,而是一系列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创新技术的协同如融合。包含且不仅限于:支撑智能化的芯片、存储和软件技术,支撑网络的互联网、通讯网络和物联网络技术,支撑数据的全链条技术,2D、3D、语音等感知与采集、甚至脑机联结采集、传感器采集等,数据的存储、压缩、翻译、清洗、安全等,大数据分析和呈现。支撑算力的本地化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和持续突破的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技术。新材料、新制造(3D打印)支撑的智能化硬件如机器人技术。AR、VR类虚拟现实和交互创新技术。以及基于数据的动态仿真、数字孪生技术等。另外还有支撑信任计算和价值网络的区块链技术等。
目前而言,数字化相关的各类型技术并未真正发展和成熟,因而成为全球范围内、政府层面、企业层面竞争的至高点之一。
数字化技术的复杂性、高门槛和长周期,已经并非单个小的组织能够胜任,甚至大型超大型的任何企业、甚或单个国家之力,都不足以完全构建和掌握其全部技术和能力。
因此需要一个分布式的合作网络,联结不同专长的人才和主体,分别承接某一个或某一类技术或能力的构建和输入,*程度避免低效或重复无效的投入,取之于众,用之于众,让数字化的总体能力为整体社会、经济等领域创造普惠之价值。
数字化之所以在现阶段成为必选项,在于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其一,面向顾客的产品和服务,从增量转为存量。供给短缺变为供给过剩,互联网用户增长停滞,粗放式、经验式的模式和能力,必须向数字化、精益化的模式和能力转换。
其二,组织资源从劳动力和资本、土地等投入,高损耗低效率的经营管理方式,需转变为技术和数据在内的全要素资源效率的提升。从重视规模和速度,转变为重视效率和质量。
其三,模式型,复制型商业竞争,同质化竞争已经难以为继,面向个人和机构用户的千人千面甚至一人千面的个性化竞争,高壁垒、高门槛的竞争,倒逼组织基于数字化的战略、决策和面向伙伴与外部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四,消费者时间、注意力和购买力日益成为稀缺资源,其触达、沟通和信任、转化的周期日益拉长,难度日益上升,竞争日益激烈,成本日益提升,从上至下,轰炸式的4P营销方式,需要转换为消费者动态、全触点、颗粒化的数据、行为、洞察、交互和成交的运营服务式体系。
其五,依靠流量资源快速转化为交易和收入的浅层竞争已告一段落,消费者自主意识、品牌意识和文化意识的崛起和扩展,使得简单信息投放日益失效,有定位、有价值、有态度和有温度的全链价值的洞察、打造和传递,必然需要动态的、精准的数据的洞察支撑,而非传统的某些专业角色即可依靠经验完成。
其六,商业竞争从短期转向长期,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基于各个维度的投入和运作,将原来没有标准化、线上化的知识、经验、技能和工艺等,构建为可共享、可共建、可迭代的数字化资产,从而不断构建和保持组织的竞争力,避免浪费、损失和重复投入。
二、8+X数字化飞轮
数字化是一个过程,是无具体起点,更无一个确定的终点的过程。
构成数字化的具体模块,不是一个或多个具体化的产品或应用,而是在不同对象、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和不同场景的不同阶段,都对应不同的具体要素。因而传统的以某个固定化、标准化的产品方式,并不能适应客户真正数字化的需求,并不能创造动态、整体和全面的价值。
我们将数字化结构为1个中心,加8项能力支撑的飞轮体系,每一个飞轮的构建和优化,都贡献于中心的需求和价值。多个飞轮能量的叠加,则持续提升数字化的速度、效率、覆盖和产出,以及持续降低数字化的投入、消耗和成本。
1个中心,即是客户需求和价值为中心。8项能力,则分别是生成方案的能力、生成软件的能力、生成智能硬件的能力、生成物联网络的能力、生成数字孪生的能力、生成算力的能力和生成价值的能力。
单个或多个能力的组合,方能够在不同场景,针对不同对象,基于不同的问题和需求,在一个底层上,生长出相应的产品、应用或服务,*化、精准化动态满足千人千面,甚至一人千面的复杂需求。并且由于数据的融通、数据的自由流动和自主驱动,不同飞轮和模块之间,不再是互不相通的割裂关系,二是完全一体化的,高速、敏捷协同协作关系。
实际落地实施的过程中,从另一维度,可构建“五横三纵”的框架。五横部分,*层一层是编程能力可视化平台。基于之上不断完善的第二层,是各类技术能力,包含软件、智能硬件、智能网络、孪生、AI和算力等,第三层则通过开放导入管理专业和业务专业各类能力,构建第四层面向不同客户、行业和场景的具体产品、服务与解决方案,第五层则是客户的拓展、导入和共建层。纵向的三个模块,一是组织、人才模块,二是金融资本代表的价值发现、投资、评价、分享模块,三是贯穿各个层级的数据模块,支撑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客户是一切的出发点(X)
数字化首先要解决的是思维、认知和价值问题。脱离所面向、所服务的客户或对象谈数字化,是无的放矢,不产生任何价值。
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所服务对象的全链、全域、全生命周期的复杂数据,将从原来物理世界的无数据、少数据的状态,持续转变。面向对象的产品和服务,则从供给方单向设计和推广使用,逐步反向转化。基于全量的数据支撑和定向开放,精细化、场景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各项服务,将得以构建和交付。
比如随着数字化全面技术的发展,最为重要的个人个体,将逐步形成相关的全量数据,并动态更新和优化。包含且不仅限于:通过脑机接口获取的意识数据、个体及上代、下代和同代的关键DNA和其他生理数据、各类传感器获取的人体内外环境的物理和化学相关数据、以及人体在家居、社区、工作、城市和旅行等全面动态多维数据。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人、人与事件、人与产品、人与服务等相关动态数据也被全量记录和整合。
基于所获取的宝贵数据,则将持续重构面向个人的全模块、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和服务。衣食住行的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教育、医疗、健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提升,保险、金融等服务,也将个性化重建和重构,更加的合理和适应。游戏、娱乐等的体验和交互,以及反向主动适配能力,也将完成重构。
四、生成知识和方案的能力(1/8)
数据只代表一种确定性较高的识别、反馈和洞察,而面向个体或者组织的服务,并不能完全由数据和数字化平台自主生成和交付。
不同专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经验,各专家的洞察、分析、创新、预见、策略等智慧层面的能力,并不被数字化的技术和网络所掌握。
因而数字化不是一切问题的解决之道,而是辅助各类问题,和部分标准化问题的解决之道。数字化要真正为所服务的对象创造价值,则需要由相应的专家作为引领。
比如面向个人领域的健康、教育、医疗等专家的知识和方案能力。比如面向组织的战略、人才、金融、资本、组织、生产、产品、营销、法律、财务、税务等领域的专家知识、*实践相关方案的能力。以及在不同的行业如农业、制造(又可细分不同类别、不同模块)、医疗、教育、文娱等特定模块的专家经验和实践能力等。
数字化为各类型专业知识的生成和复制、传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各类型复杂的综合方案的人机结合方式沉淀与交付,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基于解决方案,才能规划、设计相应的数字化体系,才能策划、设计不同的数字化模块,以及调用所需要的各项数字化的技术与能力。
五、生成软件和应用的能力(2/8)
传统软件的开发,依赖于程序员写代码,由业务方形成设计,交由专门的产品人员形成需求,再由开发人员进入开发、测试和交付过程。多方之间的沟通、翻译和理解耗费了巨大的时间,且存在角度的不一致,导致需求的曲解、误解、遗漏和变形等问题。往往一个项目半年、一年甚至数年的周期,且技术研发人员的成本不断推升,给各类组织造成了沉重的成本支出压力,往往等一个项目完成推出市场,原有的需求已经消失或者无法验证市场的有效需求,造成整个项目的失利。
实际上,软件所需要的能力,可以被定义、被拆解和被设计。以一个“母平台”,由业务端人员独立生成所需要的软件和应用,可以彻底解决业务与技术的鸿沟问题,解决软件开发的时间和成本问题。
在软件生成能力的支撑下,同样的项目,传统方式数十人、一年方能交付,基于“母平台”,无需投入任何研发人员,业务人员1人,1周即可完成。快速进入客户拓展和市场验证,最小化项目投入和风险。随着项目运行所要进行的功能增加、优化和迭代、调整,也都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小的人力完成。
无论是一个组织面向生产上游的供应链管理模块,还是自身的生产管理,延伸到物流、渠道和销售管理,面向客户的交易、服务,触达客户的营销推广模块等相关应用,还是组织内部的办公、协同,组织、人力管理,资产、资金、财务、税务管理等,均可以以可视化、搭建配置的方式,形成个性化、精准化的相应软件和应用。
这一模块,主要解决和处理的是人与数据、人与信息、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事,事与事的关系。
六、生成智能化硬件的能力(3/8)
硬件类产品除材料、结构、机械、能源等常规要素外,均需要逐步具备智能化的能力。包含运算能力、驱动能力、感知能力、数据生成、网络和通讯能力等。
比如一把传统的椅子,智能化改造后,将能够识别不同使用者的身份,自适应调整不同使用者的身高、体型、体重和倾向的高度,甚至可以调节形状、材质和触感等功能,并可以记录使用的时间,智能提醒避免久坐等。还可根据不同的气候和温度,加热和制冷,提供*的体验。
传统汽车智能化改造后,典型如特斯拉,通过软件系统的改造和升级,即可在不改变硬件的情况下,提升和优化各项性能。同时通过对车体自身数据的感知和记录,对车主相关行为、习惯等数据的感知和记录,持续学习和调整、优化驾驶者体验,最终实现无需驾驶的自动驾驶功能。基于感知和数据的分析能力,将可以预知、预防,甚至主动进行相应的硬件维护、更换、维修等工作,*程度避免潜在的风险。基于数据的定向管理和开放,整个相关链条,都能够围绕零件、部件和软硬功能的提升,针对性作为,不同环节的服务商,可以精准和主动、个性化地提供相关环节服务。
七、生成物联网络的能力(4/8)
基于各类型传感器和设备自身的通讯、交互能力,物理世界的各类主体,将可以组合成物联网络。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将改变原有的割裂关系。
每一个主体,将拥有自身在网络中的*身份,并基于网络通讯和近距离通讯(蓝牙、WIFI、UWB等)技术,与其他的主体建立关联。物联网赋予的各类实体的边缘计算能力,让硬件“活”起来,动起来、聪明起来。从而将原有各个场景的人为联结和推动、驱动,变为主动感知、主动行为、主动交互和主动服务的方式。
自动化的物流和仓储,变为可行,自动化的驾驶与交通,变为可行。以数据驱动的各类自动化的场景,持续替代原有的人为驱动操作的场景,不断创造新的各类体验和价值。比如智能家居场景,围绕人为中心,照明、窗帘、窗户、门等自动操作或调整,不同类型的视听娱乐和电器等自动感知和工作、关停。智能水、电、气表控制和自动化安防、续费等功能,让生活更为便利。
智能交通场景,公交车可基于智能调度系统,对线路、车辆进行规划调度,实现智能排班。汽车利用先进的传感器及控制技术等实现自动驾驶或智能驾驶,实时监控车辆运行状态,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并可通过安装地磁感应,连接进入停车场的智能手机, 实现停车自动导航、在线查询车位等。红绿灯则可依据车流量,行人及天气等情况,动态调控灯信号,来控制车流,提高道路承载力。
八、生成数字孪生的能力(5/8)
复杂如人体的某一个器官、数万个零件的发动机、数百万个部件的飞机,宏观如一个完整的城市、一座完整的工业园区、生活社区,或一座工厂、一个医院、一间办公室、一个房间。基于数据的驱动和建模、渲染技术与能力,物理世界的每一个主体,都将可以在虚拟的、仿真的世界中构建一个数字分身,或成为数字镜像、数字孪生体。
不仅仅是可视化方面的构建,孪生体通过数据采集和数据通讯的机制和网络,将与实体真正同步。从飞机的设计和试飞,核试验的模拟,到汽车的碰撞试验,城市建筑的规划和施工管理等等。都将可以在数字虚拟世界中进行精准的模拟运算和运行,基于数学、动力、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各类学科的知识和模型,持续调整和优化,并可反向输出和改造对应的实体。
更进一步,通过物理世界实体与虚拟空间和实体的交互,VR、AR等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发展,*情况下,在完全虚拟的世界完成日常的行为,也将成为可能。
九、生成人工智能的能力(6/8)
在数字化的实际应用中,大型组织、复杂业务将持续产生多维度、多结构、多领域的海量数据,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洞察和优化,已非人力之所能。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在个人和组织相关的多个领域,创造新的知识、模型等,优化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并真正创造增量价值。
比如在医疗领域,基于检查和诊断数据及文件,人工智能对于相应疾病的分析与识别能力。在交易和零售领域,基于消费者海量数据的客户画像和精准推荐,也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在金融领域,基于所服务主体大数据和金融风险模型、算法的风险控制和产品设计,以及替代人工的智能对话式客服和智能硬件基于语音的交互助手(苹果siri、微软小冰等)。
人工智能正从被动式、输入式学习进化,到主动式学习进化,通用人工智能如继AlphaGo扬名海外后,DeepMind推出的新模型MuZero,可以在不知道游戏规则的情况下,自学围棋、国际象棋、日本将棋和Atari游戏并制定*获胜策略。
十、生成算力的能力(7/8)
世界上*台通用计算机“ENIAC”于1946年诞生。是一个庞然大物,用了18000个电子管,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摩尔定律推动着算力的持续增长和持续降低获取同等算力成本。
单体计算能力,从手机终端到PC,再到服务器和高性能服务器,都经历和继续着提升的过程,芯片从7nm到5nm再向更细制程的突破,将推动算力的进一步提升。基于物理和材料、工艺的提升以外,持续验证和突破的量子计算和生物计算,将为更强计算能力的获取,创造可行的路径。
而云计算技术,则将算力通用化、简单化,不同的需求实体可按需、持续接入和获取、调用,单位算力的成本也随着虚拟计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降低和优化。
算力的突破,将在机器学习、新材料、新药物和金融投资、物流调度等复杂算力需求的领域,创造新的进展和价值。单位算力成本的继续下降和普惠化,则将最终推动个人与组织的全面接入,将智能服务真正普及。
十一、生成价值的能力(8/8)
个人与组织生存发展的主线,都可定义为价值的创造、价值的评价、价值的分配等环节。在数字化世界,每一个主体都将拥有*的身份和标识,相关的能力、行为、过程、结果,投入与产出等,都将转化和记录为数据,而基于数据,将动态建模和生成对应的信用和价值指标。
不同的信用和价值,获得的认同与回报,乃至在不同维度的权利,都将对应有所区别。归属于不同主体的数据本身也是资产的一种形态,可以被确权、被使用、被交易和获得相应的收益。而不同主体的知识、能力,或基于此形成的产品、专利、方案等,可以更高效率地被发现、被评估、被投资或者被购买使用。
十二、全域数字化示例
综合初步划分的8个维度的数字化能力网络和体系,基于分布式合作的网络,由不同专长的节点成员贡献所需、所擅长的技术和能力,而不同的能力基于同一个底层平台汇聚和融合,再根据不同服务对象和场景的需求,形成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基于方案,分别调用相应的能力,形成具体化、具象化的产品或应用,持续为所服务的对象创造价值。
以数字化+地产为例。专家可基于不同对象在不同时期的需求,设定对应的专业解决方案。比如青年群体、已为父母的群体和老年群体,其相应的需求有明显的差异。根据不同的需求差异,在位置选择、社区设计、建筑和家居设计、以及周边服务配套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侧重和考虑。除了专家经验和知识以外,在项目未启动之前,就可以基于数字孪生构建能力的支撑,在虚拟空间完整地构建空间和环境,拟服务的对象也就是客户,可以先行参与其中,与供给者共同策划和设计,在没有正式启动项目之前,就可以以仿真的方式,将完整的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和户型设计、设施设计甚至装修设计和服务配套等一系列模块,达成共创一致的实际可实施的方案。相关的投入、成本等也可相对精准测算和模拟。基于总体规划,规划方、建设方、施工方的协同平台可以基于软件生成能力的支撑而构建,并将相应的项目信息和全维度数据,开放给相应的金融机构,在最早期就导入相应的金融资本资源和服务。并且可进一步向上游链条延伸,材料方、和装修方提前参与和介入。招商和物业相关服务,也可提前同步进行。
在数字孪生空间,基于数据建模,可精准形成建筑结构、建筑工程规划、计划和更复杂的地下管网、设施的方案设计,并可基于无人机精确建模,动态对比施工过程,保障施工的按期和安全进行。
而基于生成智能化硬件的能力和生成物联网络的能力,在建筑施工的一线人员进入、退出,登记考勤和自动化薪酬计算方面,危险区域的划定和智能提醒方面,都可形成智能化解决方案。而对施工设备和设备能耗的去人工化管理,则可大大降低相关模块的成本。
而对于小区相关的车位、安防、水电气、门、窗、锁等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管理,则进一步可实现自动化,提升相关对象的体验。
在最终验收入住前,在数字孪生空间,加入虚拟现实漫游技术,即可完成远程的看房、选房。针对客户可视化仿真化的营销,则大大提升客户获取的效率和降低相应的成本。生成软件能力的支撑,则全面管控到颗粒度的项目成员,动态精准管理采购、成本,支出等项目,并动态形成对应的财务税务报表,基于事先规划和筹划,相关成本完成合理范围内的最小化。
以数字化+农业为例。农业核心资源如土地、林地等数据采集和持续完善,叠加对于土壤成分、区域温度和降水等数据的完善,以及种植和养殖的过程动态数据的采集,将传统的人工方式的农业,基于数据的支撑,开放给相应链条的动植物育种机构,精准化饲料和肥料机构,农技、农机、农服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和深加工、品牌、物流、仓储和面向市场的营销、销售机构,消费者反向可直达源头的供应商,全链条的数据可共享、可溯源,各个共同面向消费者的节点,不再是传统的割裂,甚至博弈利益的关系,而是基于消费者需求,不断形成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并分解到对应的节点和主体,进行持续的优化和改善,而对应的价值,可反向分配到相应的价值创造主体。数据的丰富和完善,进一步对农业传统限制的金融信贷服务和保险服务,创造了可获得,可盈利,可落地,可持续的条件,解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传统物理方式经营的情况下,整个行业依赖于个人经验的积累,在人力日渐缺乏的过程中,对于行业水平和整体安全,形成了巨大的隐患。全链条数字化的转型,可将专业经验进行沉淀和复制,传承,自动化的机械和服务体系,降低了行业的门槛和壁垒,创造了持续发展的条件。
十三、数字化智能体
以专业和行业角度划分,数字化面向的对象千差万别,以具体的产品或方案应对,将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创造真正的价值。而基于数字化全链技术的支撑,从客户真正的需求出发,拆解8个方面的能力,持续通过分布式合作网络的方式,提升8个方面的能力,则可无边界地为任何行业、任何场景、任何阶段的客户,以最高效率、最短时间,最高水准的方式,生成和输出一体化而非割裂式的,可持续进化升级的数字化产品、应用或服务,真正提升客户价值、体验和满意度,从而让端到端、全链条的参与者,获得相应的收益和回报。
数字化转型“8+X”,致力于将对象进行智能体的转化,联通8个模块的数据,如同血液循环系统。而生成知识和方案、与生成人工智能的能力,则如同神经系统。生成智能化硬件和生成物联网络能力,如同骨骼系统。生成软件的能力如同肌肉系统。生成数字孪生能力如同思维与想象系统。一个“活”化的智能体,将具备强大的感知、认知、进化和自适应能力,具备持续提升的价值,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优势。
十四、分布式合作网络
单一技术支撑的互联网时代,物理场景的资讯、社交沟通、购物、生活服务等迅速完成线上化、网络化,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集中,以及平台对于交易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中化运营,皆因为浅层和初期的数字化容易规模化扩张所致。且消费互联网对于节点和资源丰富度的要求,在几乎所有的领域不断形成集中。
数字化深入发展阶段,重点在于纵向专业的突破,对于平台所覆盖主体数量的要求不再作为核心条件。典型的发展层级包含:8大能力模块的云化,便于各类主体的接入和持续在线。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和行业领域,供给方和需求方共同基于能力平台,持续构建和完善相关模块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比如律所行业,最*的律师事务所基于数字化能力平台,将其律所数字化管理运营和律师数字化管理能力,以及面向客户的综合法律服务能力,形成其他律所可以购买调用的专业能力。制造行业不同类型的*企业,则也可基于云化的综合能力支撑,完成从业务规划、厂区建设、上游供应链、生产管理,到营销、销售和综合管理等多个模块*实践和经验的数字化和线上化,从而同类型、同行业企业可以调用其能力,并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及时地调整和优化,更多的使用者贡献更多、更完善的数据和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步到云端,更新进化的能力进一步赋能所有使用该平台的对象。
在价值的分布方面,*层的各项能力,以基础设施、类水电气般的普惠机制定价和运行,而非类似互联网阶段集中化平台的动辄数千亿、万亿的超额利润,以非盈利的方式,保障相关人才和机构成本与激励的同时,确保针对各项技术的持续投入能力。而基于底层能力构建的各专业和行业的通用能力,则同样是共建、共享的相对普惠的方式。*的价值,分配于基于底层和中间层能力最终输出到客户的专业化的各类型产品和服务商,持续支撑其创新、策划和交付更具优势的品牌、产品和服务。
每一个层级、每一个能力模块,都无法由单一的主体来承接和持续进化,因而需要形成各具优势的人才和机构平等合作的分布式合作网络,网络聚集的能量越多、越大、越完整,创造和贡献于网络的成员能够获得和调用的能力和资源则对应持续提升,确保每一个主体都能够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的回报。
每一个合作网络离不开构建网络的各个节点的贡献,而又不存在一个中心化的节点,不被任何一个或者多个节点所控制,以自驱动、自运行、自协同和自进化的方式,优胜劣汰的机制,确保每一个网络中的成员节点,在特定的能力或领域,持续进化和投入,持续保持*的能力,否则基于网络的机制,将由外部的更优成员进入网络,替代原有的节点。
十五、数据主线与数据驱动(8的平方)
8项数字化核心能力围绕主体的运行不是割裂进行的,而是基于数据为主线、动态驱动和持续进化的。
数据维度相关能力模块包含:定义,标准,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应用,安全等。
定义:任何主体和场景而言,全量和无边界的数字化和数据采集,其成本和实际操作实施均不可行。因而数据的范围,需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阶段、不同领域和不同场景,要解决的不同问题,反向明确和定义所需要的相关数据源,并且根据数据定义和目标,进行存量数据的盘点和各类型数据实际的获取途径与方式。
标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领域、不同场景和不同节点的数据,以及同一数据在不同对象、不同维度和不同处理方式的角度均不同,需要在单体对象、多个对象、单个场景和多个场景,甚至不同部门、组织和业务领域之间,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否则后续将造成数据的割裂和数据使用前人工的参与和浪费。
采集:数据的来源具有其复杂性,既有存量公开的,动态持续增加的相关数据,通过人工和机器自动化的方式进行捕捉、识别和采集,也有主体自身在操作运行时产生的相关数据,以及主体与其他主体产生关系和交互的工程中形成的动态数据。数据的采集方式,基于自动化、实时化和全程化的标准,*化主体自身数据的生成和同步,以及外部协助智能化传感器等设备的采集和同步,最小化人工割裂式参与和填报的非及时、非标准化和非精准化的方式。
传输:数据采集后或者同步的传输网络和路径的优化。包含近场通讯方式的数据传输,WIFI类局域互联网方式,PC互联网以及5G类电信通讯、移动互联网方式。随着海量非结构化数据采集的增加,对于传输能力和传输成本的控制,成为需优化和突破的能力之一。
存储:不同路径和来源、不同性质的数据,在分析和应用之前,需要进行有效存储和调用,区分边缘和中心化的不同场景,按需调用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湖等数据技术和机制。
处理:在进入分析和应用之前,涉及到非结构化数据的结构化处理相关技术,以及数据标签、数据准确性、数据标准性等核查和处理,以及不同维度数据的转换和翻译等处理过程。
应用:从主体的业务需求、管理需求和外部合作协同等需求反推,对于不同维度数据的颗粒化、精准化授权和管理,以及边缘方式和云端中心化方式、本地化方式的数据分析和应用协同。期间设计数据的可视化相关技术和工具,数据的BI洞察与分析能力和工具,以及更大更复杂数据量的通用和专向人工智能算法和工具等。
安全:数据资产日益成为一个主体的核心资产,而数据的内部和外部的流动性、应用性,使得数据的管控和确权以及数据的安全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从硬件、网络、主体等全节点、角色和全流程角度,既保障数据的可用、可流动,又确保数据资产的安全,需要多种技术和机制的支撑。如区块链技术、联邦学习和更多的隐私计算等相关技术。
十六、专业能力的变革与提升(8的立方)
数据驱动的各项数字化综合技术能力支撑,需要逐步从单个场景实现数字化,提升效率和提升产出或创新跃迁,再覆盖到组织的全链条、全场景。真正从企业各类成本的降低和各类效率、价值的提升,创造持续的价值。
专业维度的数字化能力模块包含:战略与决策,组织与协同,供应链与生产制造,渠道物流,营销增长,交易销售与客户交互,金融与资本,法财税与风控等。
战略与决策:让组织中不同层级、角色和成员,动态和实时掌握相关的数据,并从多维度进行分析和洞察,以数据而非经验、人工的方式,就业务和管理等各个节点的运行情况,多角度协同跟进,定义目标、明确策略、跟踪进展和问题,完成PDCA的完整循环和优化迭代。
组织与协同:从组织的规划构建,组织成员的定义,以及更加高效率、精准的成员招募,到成员进入组织之后的互相协同协作,以及实体和线上办公环境和体验的支撑优化等,均得以改造优化和提升。同时对于组织每一个成员的能力的测试考核,基于知识能力图谱的赋能体系构建,和基于价值创造、价值分配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成员的主动贡献和产出,确保组织保持持续的活力和动力。
供应链与生产制造:从产品的需求分析洞察、立项开始,到产品在数字化平台上的设计、模拟,反向构建纵向供应链体系的配合协同,以及生产场景的动态管理和协同,横向各类资源的打通和效率*化等,持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和需求度,缩短产品设计生产的时间耗费,降低单位产品的原料、人力、能源等耗费,降低产品的各项综合成本(包含向后的客户售后服务等环节)。
营销增长:从顾客与组织的全生命周期、全触点,进行路径和节点的规划和管理,基于数字化的动态分析和洞察,构建有效的定位和内容,锁定有效的传播和触达路径,个性化、精准化面向不同对象的内容、方式、与机制,最小化面向营销推广的投入和*化相关产出。
渠道物流:产品制造或产品交付过程中相关对象和环节的打通与协同,以最快的速度和效率,最小的库存和资金的占用为标准与目标,反推需要改造和优化的相关环节。
交易销售与客户交互:面向客户产品销售与交易,以及产品使用和服务交付的相关环节,基于数字化持续改造和优化,围绕人的需求、行为和反馈为中心,匹配畅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等服务,并调动组织内部和外部相关角色和资源,围绕客户的需求、体验和价值,重构主动的、个性化的、专业化的、一体化的服务和交互,*化客户价值。最终生产者角色和消费者角色融合协作,从产品和服务的定义开始,到设计制造和交付,相关消费者深度参与,共同投入和共同享受产出的价值。
金融与资本:基于动态的数字化,金融和资本产品服务机构基于相关主体的授权,可以在动态和全量相关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完全重构相关的数据模型、风控模型和产品模型,在个性化、精准化产品和服务设计的同时,最小化服务对象的定义、触达、成交和后续的跟进,让被服务方的效率*化、投入最小化,从而使服务方的效率也做到*化、收益*化,而相关的风险则持续降低。
法财税与风控:任何组织的运行,都面临法律、财务和税务规则的约束,数字化场景下,各类专业专家或服务机构,将逐步告别传统线下团队构建和服务的方式,改变长周期、高成本和低效率的服务模式,让更多的主体,在充分授权开放自身相关数据的情况下,各类专业服务前置化、一体化、实时化和动态化,真正为各个主体的风险预防、预警和控制、处置等,创造更及时、精准和有效的价值。
十七、通用能力的开源与普惠
传统商业以各个独立组织为边界,各个组织之间主要为竞争关系,分别从功能和模块的方式,投入构建商业组织运行所需要的人力、技术、生产、营销等职能。
传统的范式,使得各个组织在各个领域和环节、模块重复投入和构建,形成了大规模的无效投入、重复投入。而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的支撑下,各模块的范式将得以重构。
每年7、8万亿元的软件开发和投入,绝大多数都是人工的方式,投入在不同行业、不同场景、不同项目的功能和模块开发和交付上。如果将软件形成一种系统性生成的能力和平台,并且开源普惠,将逐步减少重复的软件项目开发投入,释放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投入的资源。
另外,基于数字化,可以将不同商业组织通过人力构建的相关岗位和部门,形成可以多个不同组织灵活调用的各类型商业能力,从组织构建、公司治理、到基本的财务、会计和税务、法务等相关模块,从而让每一个商业组织,以最小化的投入,获得最完整和最高水准的各项专业服务,而无需自行独立架构。
在行业维度,基于统一的数字化底层平台,行业内*的组织,可以将自身的各个维度的*管理和业务实践能力,形成同行业可以调用和输出的方式,从而为整体行业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而非各个行业集中化垄断化的方式。比如在农业的种植和养殖,专业药店的管理,或离散型、流程型生产制造,医疗领域等。
通过基于数字化将越来越多的通用资源、服务和能力的线上化,行业和专业能力与服务的线上化,以及软件、硬件等范式的调整和转换,将持续释放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资金资源。
另外随着虚拟机器人和实体机器人等的充分发展和使用,以及数据驱动减少环节和提升效率而减少的非专业岗位的使用,将从各个维度倒逼学校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就业体系从低维度、低水准、重复化的层面,不断提升到输出真正可以创新和突破核心技术与能力的各类人才的体系和机制。
十八、聚焦关键领域的创新突破
通过各类要素的持续提升,特别是人才、资本和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并通过横向互补合作的方式,基于不同专长和能力的有效协作,则将推动不同范围内,面向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真正突破。
包含且不仅限于: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软件和硬件类核心技术的突破,关乎整体人类福祉的能源类技术、食品类技术、医疗健康类技术、以及太空探索技术,和面向内在精神提升的文化艺术类供给的持续丰富和突破等。
十九、构建适应合作机制的环境
数字化代表的生产力变革,与合作化代表的生产关系变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目前阶段,合作化机制和组织的发展,缺乏基本的环境支撑。
纯商业制企业的数百年发展,由于是主流形态,在各个维度都发展形成了对应的支撑。从商业文化、到人才教育、以及组织的注册登记、运行管理理论,法律、财务、税务等领域的制度,以及金融和资本市场等全面维度的支撑。与纯商业制相比,合作制的出发点和目的,不是单个组织利益的*化,而是构成合作组织的所有成员的利益的*化,合作组织自身则定位为非盈利组织。合作组织可以横向构建不同领域和业态之间的合作,可以纵向构建不同范围和规模的合作。在聚合不同能力,基于互补合作,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构建更大范围所需要的基础能力和基础设施,为更大范围实体创造共同价值和收益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区别于纯商业制的合作制,从合作理念与文化、教育与人才、登记注册与运行,以及对应的法财税政策,和金融资本的支撑等各个模块和维度,都缺乏最基本的支撑。需要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持续和共同认同、研究、积累和突破。